口腔门诊艾滋病感染控制对策的探讨
【摘 要】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地区广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而且尚没有杀灭HIV的有效药物和手段,被称为是一种不治之症。大多数艾滋病患者发病前后都有口腔损害的发生,其病毒(HIV)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精液、泪液、乳汁、阴道分泌物及组织之中,潜伏期短的2个月,长的可达15年,口腔门诊的各项操作与唾液的密切接触以及口腔医生对艾滋病的认知能力成为口腔门诊艾滋病感染的一大隐患。因此,提高认识,加强防控措施,是阻断艾滋病在口腔门诊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口腔门诊 艾滋病 控制对策
1 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8年报告,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世界上已有25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目前,全球共有332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世界艾滋病新闻发布会上联合通报了中国艾滋病病情: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302例,其中病人77753例;报告死亡34864例。2008年1~9月共报告发现艾滋感染者和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6897例。目前,我国艾滋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虽有所减缓,但是地区分布差异大,流行因素广泛存在,并且,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仍在继续。
2 艾滋病(AIDS)在口腔门诊的感染
艾滋病病毒(HIV)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唾液、精液、泪液、乳汁、阴道分泌物及组织之中,潜伏期短的2个月,长的可达15年[1]。口腔治疗时,口腔器械如拔牙钳、牙科手机、车针、拔髓针、洁牙器等接触口腔唾液、粘膜和血液,如果不彻底进行消毒,极易引起感染导致艾滋病的传播;高速牙钻机在治疗停止瞬间形成的负压将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致病菌回吸到手机内部造成手机水、气管道的污染也会造成HIV的感染和传播;医务人员对艾滋病在口腔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出现误诊、漏诊造成传播;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不可避免地要与患者的唾液,血液和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戴手套操作,医生的手就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介[2],更为严重的是口腔医务人员一旦染上HIV又可传染给病人。如亚特兰大DCD报告了3名牙病患者因治疗牙病而被1名患有AIDS的牙医所传染[3]。
3 艾滋病(AIDS)在口腔的临床表现
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显示,在艾滋病发病前1~4年,患者可出现各种口腔病损。艾滋病的口腔表现被认为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关键症状。艾滋病在口腔的常见病变如下:
3.1 白色念珠菌病。HIV感染者口腔发生念珠菌病占61%[4]。在没有任何诱因,如无放疗、化疗史,无长期用激素、抗生素史以及无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情况下,患者颊部的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或咽部、软腭的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应高度怀疑艾滋病。
3.2 舌毛状白斑。现已被广泛认同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常发生在舌的双侧缘,表现为白色斑块,表面不规则,为垂直皱褶状突起和毛发状病损,不能擦除。
3.3 牙周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牙龈线形红斑,表现为牙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界限清楚,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或刷牙后出血,口腔局部治疗无效。此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可发生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牙周炎、坏死性口炎,并可在短期内(4周内)出现牙龈溃疡、坏死,牙槽骨破坏。
3.4 卡波基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肿瘤常位于上腭的两侧,其次是牙龈,表现为无痛性紫红色或紫褐色、大小形状不一、扁平或隆起的病损。肿瘤出现溃疡时可有疼痛感觉。
3.5 其他口腔表征。单纯疱疹性口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非霍奇金氏淋巴病等。
4 口腔门诊医生对艾滋病认知和防护情况调查
2008年7月,我们参照三九健康网艾滋病频道调查问卷修正并补充相关内容,对东营区辖区内210名口腔医务人员以现场匿名填写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的流行特点、知识来源、传播途径、检测、发病机制、治疗、口腔内损害的表现、职业危害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等。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应答率100%。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通过报纸、电视;艾滋病的流行特点答对率较低;对艾滋病能否通过血液、唾液、精液、分泌物传播答对率为68%; 对艾滋病在口腔病损的知晓率为42%;对职业接触感染危险性估计过大的为79%;27%的口腔门诊医生表示愿意为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治疗;89%的口腔医生认为应单设艾滋病人诊室。一次性器械应用率为84%;治疗时戴口罩、手套者占57%。综合医院与个体医院、口腔诊所在防护措施方面有显著差异。
5 口腔门诊消毒情况调查
2008年10月,我们对东营区辖区内34处口腔门诊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的要求进行了调查,34处口腔门诊均有高压消毒锅,有齿科专用高温高压灭菌器的占78%,消毒制度健全的占84%,手机一人一用一消毒占56%,开展消毒效果监测的占45%。通过调查,只有少数口腔门诊能够做到规范操作,严格消毒灭菌,而多数口腔门诊存在规范消毒不规范,未开展消毒效果监测,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口腔门诊存在把消毒设备当摆设,不进行严格消毒的现象。
6 口腔门诊艾滋病感染控制对策
艾滋病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波及地区广和死亡率高,而且尚没有杀灭HIV的有效药物和手段,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所以重在预防。通过对口腔门诊医生艾滋病认知、防护和消毒情况的调查,发现口腔门诊在防控艾滋病感染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我们感到加强口腔门诊艾滋病防控措施刻不容缓。主要对策如下:
6.1 加强宣传培训。口腔门诊医生要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熟知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和危害,全面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特别是要熟练掌握艾滋病在口腔的发病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漏诊、误诊。另外,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既不要歧视,也不能恐惧。
6.2 加强内部管理。
6.2.1 完善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口腔科门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预防隔离原则,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等综合方法的实施,有效降低口腔科门诊血源性感染发生。
6.2.2 严格消毒。设置专用的口腔清洗消毒室,配齐必须的设备,如压力蒸汽灭菌器、超声波清洗机、注油机、牙钻及基本数量的手机。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5]。口腔门诊医户人员要熟练掌握《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印模托盘、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使用后要认真清洗,除去表面的污物,尽量选用高压蒸汽和干热灭菌,如果手机周转有限,用2%戊二醛消毒1min,仍然有较好的消毒作用[6]。经高压蒸汽和干热灭菌的器械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消毒液一般夏天每3天更换一次,冬天每6天更换一次,使用频次高的可适当缩短更换时间。
6.2.3 加强监测,确保质量: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的要求,定期对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的质量。对压力灭菌器采用工艺、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监测,确保每锅次、每件器械和物品的灭菌质量。对器械的清洗质量进行检测,保证器械的功能完好、清洁明亮、无锈迹。每月对器械的灭菌效果进行生物学监测。
6.2.4 规范操作:口腔门诊医生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另外,在治疗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每治疗一个病人都要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尽量使用一次性的诊疗器械。提倡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对无防回吸的高速牙钻机,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6.2.5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对口腔门诊产生的一次性以及普通医疗废物要每日进行消毒焚烧,必要时将焚烧残渣深埋。对患者血液、唾液污染的地面,用浸透0.1%次氯酸钠溶液的布擦掉后弃入一次性用品袋与医疗废物一同焚烧。
参考文献
1 刘甘露等.口腔诊疗工作中对艾滋病的预防.口腔医学纵横,1999;4(15):88
2 尹美女.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07;9(22):89
3 史久成等.艾滋病及其口腔疾病(一).口腔医学,1997;17(3):165
4 刘甘露.蒙坚.口腔诊疗工作中对艾滋病的预防.口腔医学纵横,1999;4(15):8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S],2005;3:16
6 邹韵秋等.口腔涡轮机头消毒情况的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9;15(1):60
下一篇: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