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主题融新景,,,一片丹心耀青城
2015年10月,自治区首个红十字文化主题公园“博爱苑”在呼和浩特市落成。这里原来是赛罕区乌兰察布路的街心公园,改建后公园的凉亭、长廊,不经意间看到的石雕、石刻,仿佛都在讲述着红十字的理念——“人道、博爱、奉献”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内涵元素,以及融汇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休闲娱乐和健身步行中,人们开始凝视一个叫做亨利·杜南的瑞士人,佩服一个叫做南丁格尔的人,似乎听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共同呼吁,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呼应,也是一种超越国界、种族的人类博爱——红十字精神。
“博爱苑”主题公园由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倡导修建,目的是将红十字精神融合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会长鲁剑钧介绍说,博爱苑以凉亭、长廊、石雕、石刻为建筑形式,以红十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仁爱思想为脉络,将红十字知识传播融入人们的休闲娱乐和康体之中。主题公园展示的内容涉及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起源、七项基本原则和中国红十字事业、人道文化建设等,这是红十字文化向社会开放的一个亮丽窗口。
移步换景,领会博爱精神,亦是“上善若水”
公园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亨利·杜南的铜像,他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被世界民众称为“红十字会之父”。雕像的底座呈红十字形状,正面是一本打开的书,上面介绍了亨利·杜南的生平。底座的四本书合起来寓意为四个日内瓦公约,加上七项基本原则就是国际人道法的基础,这也是七则广场的缘由。另外三本书的页面上分别用蒙汉两种文字雕刻着人道、博爱、奉献六个字,是中国红十字会对红十字精神的高度概括。
公园由东向西建了三座凉亭,分别命名为“奉献亭”“人道亭”和“博爱亭”。“七则”广场的铜质地板上,镌刻着红十字会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是红十字组织和红十字运动的灵魂。与“七则”广场相呼应的是一条凹字形回廊,上用篆体书写着“忠、孝、仁、义、理、智、信、廉”八个大字。“红十字”虽然是泊来品,但红十字运动的理念和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厚的历史土壤。一面展墙系统地介绍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起源、组织机构、职能及基本原则,还有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沿革和人道思想渊源。一个“母亲”的汉白玉雕像更是传诵着草原额吉的博爱深情,展示了内蒙古人民为人道事业所作的杰出奉献。
笔墨丹青,诠释古典情怀,融合现代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熠熠生辉,而且兼容并蓄,融会新机,从而万古常新。文以载道,艺以聚情,人们往往用笔墨丹青抒发对世界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园内东有六块碑:冰心玉壶,一片冰心在玉壶,永远纯洁的赤子之心;仁者寿,是对仁者爱人者、泛爱众的祝福,也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现;寸心千里、行道有福、乐善好施,更是中国人几千年心底无声的誓言。这些有着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的永恒铭刻,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直抵红十字精神的精髓。篆刻作品大爱无疆则是融汇了民族文化与红十字精神的集中表达。镌刻着硕大的“博爱苑”三个字的巨石背面,一曲《博爱苑赋》点化主题,润人心脾。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的声音好像正在穿越历史,与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精神形成隔空共鸣。雷锋和青少年的身影也定格在主题公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红十字精神如出一辙。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是《红十字会法》赋予的职责,青少年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传播红十字文化的重要一环。
主题公园陈列的图片等再现了红十字会的历史功绩。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印有“红十字”标志的帐篷、物资,佩戴“红十字”标志牌的志愿者,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累计为4680多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干细胞,其中向国(境)外患者捐献183例。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真心关爱群众,积极开展人道救助,不断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涓滴细流汇成大爱。爱心无论贫富,善行不拘大小,点滴奉献凝聚爱,爱心传递暖人心。您的一份恻隐、怜悯之心,您的一份捐款、一次志愿服务、一次无偿献血、一次干细胞捐献,也许就承载着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生命、希望与梦想。请大家一起伸出友爱的双手,在播撒爱的道路上共同前行。这是红十字的呼唤,正能量的传递,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