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园林中的文化植入
总结其文化植入的主要方式,为当代遗址类公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曲江遗址公园;公共园林;文化植入
曲江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城东南部,与其东部的寒窑遗址公园、南部的秦二世遗址、西部的唐城墙遗址公园以及北部的大唐芙蓉园、共同组成了一个以遗址保护为基础、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大型开放式园林片区。这些遗址散发着西安这一古城的文化气息,其园林的建设运用了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为其安全与实用性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修复与继承了曲江一地的文化传统,唤起了游人的追思,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本文通过对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景观中的文化解读,阐明其文化植入的具体方式途径,得出公共园林中文化植入对场所精神塑造的重要意义。
1显性文化植入
1.1遗址保留
曲江在自然资源和历史积淀上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岁月赋予了曲江丰厚的文化底蕴。曲江遗址公园作为曲江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热门景观之一,在遗址的保护与景观的打造上十分注重历史文化的的保留。对城墙遗址及部分石刻文物的保留主要采用了玻璃罩保护展示,“比如唐代的浮雕方柱础、清代的石雕龙头和民国时期的镂空石雕香炉等”[1];对相关建筑物通过修复和重建进行历史复原;对水体和植物进行维护和补种等等。这些文物和古代景观的保留打开了观看历史的窗户。
1.2景点命名与介绍
曲江遗址公园内的建筑、广场、桥梁等命名蕴含历史,运用古代地名、诗词、绘画、写意、等为公园植入了文化内涵,游人以题名为先导从而产生联想,唤起美学感受,如“汉武泉桥”、“云韶居”、“片云桥”、“云暖轩”、“翠微轩”等等。[2]另外,在广场的命名上植入了中国的中和节、上巳节和重阳节三大传统节日,分别对应唐代在曲江举行的祭神祈拜、彩舟巡游、佩萸插菊等“三节赐宴”活动,将景观通过历史典故串联成一完整的景观序列,成为曲江遗址公园的一大景观特色。
1.3雕塑景观的塑造
曲江遗址公园中的雕塑群也是公园的一大亮点,雕塑人物从形体上看身形圆润,服饰与发髻也均体现着盛唐的风采,游人仿佛可以在游园过程中与唐人进行历史对话。有的雕塑群还是一些历史场景的再现,其中的典故经过这一形式进行了文化的传播,生动具体的展现了公园的文化风采。
2隐性文化利用
2.1诗词文化
曲江的诗词文化主要隐寄在景点的题名与楹联之中,如前文提及的“云暖轩”取意“南苑芳草眠锦雉,夹城云暖下霓旄”;翠微轩取意“水殿临丹籞,山楼绕翠微”;另外还有芸阁取意“回看芸阁笑 ,不似有浮名”;千树亭取意“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等等。这些诗词的意境提升了这处公共园林甚至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对政治、经济及娱乐生活造成了一系列影响,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曲江文化遗址公园的这一做法为市民窥探和学习历史提供了条件,人们在游园过程中寓教于乐,通过生动具体的文化解读感受盛唐的繁华,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3]
2.2歌舞演绎
在唐代曲江举行的“三节赐宴”活动是曲江遗址公园文化挖掘的主要方面。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由此可以推断“上巳節”曲江活动中还伴有皇家乐舞表演和地方百戏表演,表演人员即源自曲江慈恩寺与青龙寺的戏场。乐舞百戏在唐代宫廷与民众之间广泛传播,内容丰富、节目繁多,对于节日游园的气氛烘托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曲江遗址公园中举办的大型歌舞表演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一形式的延续将曲江的隐性历史文化显现在公众面前,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意义。
3文化植入主要方式
3.1尊重场地历史 体现场所精神
历史是具有场景感的真实存在,在做遗址公园的场地复原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其社会与人文背景,文化先行而形式在后。曲江在是由皇家禁苑一步步发展为如今的大型公共园林,是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结果,如今追忆唐代的曲江,当时开创了公共园林的先河,文人百姓阶层第一次拥有了共享园林的精神满足,这一创举也促进了唐文化的飞速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诗篇和佳话。曲江遗址公园在复原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曲江池的原貌,根据记载复原了部分建筑景观,用鹅卵石铺装标注池子的出水口和入水口遗址,并提炼了唐代最具标志性的、开展最为热烈的“三节赐宴”活动因素,对相关场所进行了命名。这些做法显示了设计者对原有场地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它用新的科技手段与方式满足了当代游人的需求,向游人诠释了曲江的场所精神。[4]
3.2打造区域特色 拓宽文化外延
在曲江遗址公园的景观打造中,通过其固有文化资源的发掘,进行外延拓展开发,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宴饮文化等传统特色,营造出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风貌。随着当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渐提升。曲江池遗址公园在打造区域特色时对民俗节物、节日庆典的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园内的歌舞演绎以及每年的元宵灯会,广泛受到市民及游客的喜爱。
另外,文化周边产物的售卖在传播文化同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公园相关建设的不足,满足了各地游园使用者的需求。文化以这些外延为载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得到了传播,也促进了以文化符号为标志的曲江遗址公园更长远的发展。
3.3人与景观交流互动
游人在曲江遗址公园中文化感知是通过与景观的交流互动实现的。通过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丰富游人的业余生活,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一方面也便于景观中的各类文化理念传播。园内的元宵灯会、歌舞表演、诗词诵读等活动的开展效果,是游憩者对某一场所空间活动体验好坏的直接依据。因此,文化植入时应注意与园林活动有机结合,将人与景观互动的心理需求列入考虑。
4结语
中国的园林构建过程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和表现,在当代众多公共园林的营建过程中更应注意传统文化的植入。本文以曲江遗址公园为例,从显性的遗址保留与场所命名,以及隐性的歌舞演绎与诗词文化分别介绍了现代园林中可以进行文化植入的具体方式。同时从案例的分析中得到了三点启发:一是历史文化植入过程中应注重场所精神,二是可以通过扩展外延打造园林的特色,三是增多人与景观之间的交流互动。
文献参考:
[1]潘君瑶.基于文化为导向的遗址公园发展模式初探——以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02):55-58.
[2]衣学慧,李朋飞,郝颖.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园景命名艺术赏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06):166-168.
[3]张韵,马贝娟.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修复与保留对城市景观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43-15244.
[4]贺嵘,毕景龙.从遗址公园实践到《良诸共识》——以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01):243-246.
作者简介:
董琦(1993-6),女,汉,山东烟台,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上一篇: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线造型语言
下一篇:南京栖霞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