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寺石窟
南京栖霞寺的寺门外,立着著名的《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此碑建于唐高宗时期,是江南现存唐碑中的珍品。碑文内容主要是为了纪念栖霞寺始建者——明僧绍。这青瓦白墙、层峦拱萃、万壑堆石的栖霞寺是我国当今重要的佛教历史遗迹;这雄奇肃穆、秀美典雅、气象万千的石碑、石塔、石佛彰显着南朝石刻造像艺术的绚丽多姿,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一个隐士执着的理想。
栖霞寺的建立
明僧绍,生年不详,卒于483年,字休烈,一字承烈,南朝宋、齐隐士、经学家。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史载其“明经有儒术”,在宋元嘉(424年-453年)年间,举秀才。然而,他本人对于出仕做官并无兴趣,多次婉拒了帝王的徵辟。他与六朝的其他隐士一样,志在山林,乐与清风明月为伴,先隐居崂山,继又住弇榆山中栖云精舍,后渡江至金陵摄山,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栖霞山。他伐木结庐,在此隐居二十余年,绝尘避世,唯与法度禅师亦师亦友,常诵《无量寿经》。永明元年(483年), 明僧绍将其隐居的栖霞精舍捐献佛门就,是为栖霞寺之始。
南齐永明二年(484年),明僧绍的长子明仲璋,为了却其父凿山造像的遗愿,出资募工,与法度禅师合作,依据僧祐律师(律学大师)的规划设计,在西峰石壁依岩而筑大佛阁,居中凿石雕刻无量寿佛, 此外又凿窟造像十余处。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齐文惠太子等诸王与臣民纷纷出资,各依崖壁开凿佛龛,镌刻佛像,至梁天监十年(511年),临川王萧宏又将佛像饰彩涂金,使之金碧辉煌。历时27年,千佛岩初具规模,景象蔚为壮观。
从此以后,千佛岩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斧凿声,齐梁及以后各个朝代的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纷纷踏上了这座山峦,他们出资造像、增修雕饰,石窟群进一步扩大。这些穿着朴素的工匠中不乏真正有艺术造诣的大家,很快地,一座座石窟完成了,一尊尊佛像立在那里,栖霞山神秘而安详,蕴蓄无量功德,佛迹在此处显现,古往今来,令无数人瞻仰。
三徵不复见高人,千刻尚能瞻宝相
千佛岩石窟造像由当时著名的僧祐律师规划设计建造,其不仅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更是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且对佛教石刻造像颇有造诣,《高僧传》曾记载:“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及剡县石佛等,并请僧祐经始,准画仪则。”栖霞寺千佛岩齐梁时期的石窟造像,都是由其规划和监造的,这些佛像高矮不一,姿态各异,造型精美,成为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珍品。
千佛岩佛像题材多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为主,再间以多宝佛、七佛、思维菩萨等。这些坐落于山间高处的佛像遗世独立,静看众生。每一尊石刻造像都是南朝时期“秀骨清相”“风神飘逸”审美风格的体现,是慈悲庄严、祥和肃穆的佛教精神的艺术表现,这些佛像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意趣,成为佛教石刻造像的典范。虽然佛教鼎盛的南朝已随时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幸而这些艺术瑰宝仍存留于世,成为辉煌的历史见证,成为灿烂的今日奇迹。
广度无边——无量寿佛
无量殿是最早开始施工的第一个佛龛,佛龛和三尊大佛都是在山崖原岩上直接镌刻出来的,历时三年完工。现在的无量殿是明朝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1600年—1606年)对千佛岩石窟佛龛和佛像修缮时重新修建的。据测量,殿内大佛龛宽9.10米、高11.26米、进深6.10米;在大佛龛正壁前方的石坛上,凿刻着一尊高大的无量寿佛,结跏趺坐,双手施着禅定印,胸前大衣双领垂直向下,是为典型的南朝艺术风格。
考察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和连接点。”飞天,是古代中国人羽化登天美好愿望的艺术再现,是无数佛教作品中的经典形象。“栖霞飞天”的发现不仅揭示出了栖霞寺曾经辉煌繁盛的佛教文化盛况,更是丰富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遗产的宝库,亦为敦煌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新资料。这些姿态不一、价值非凡的飞天壁画、石刻与千佛岩上林立的佛像一道成为了栖霞寺石窟艺术的典型象征,成为研究我国南朝佛教文化的重要史迹。
千年岁月,历史沧桑,自然风化和人为毁灭使得栖霞古寺几乎遭遇灭顶之灾,根据记载,栖霞寺石窟在唐代、宋代、清代乃至近现代都曾遭遇过战火摧残、人为破坏,甚至在修缮过程中也遭遇过严重的损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只是即便如此,曾与大同云冈石窟南北齐名的栖霞石窟能讲述的历史故事,能带给人的震撼仍然超乎你的预期。
(除标注外,图片均由黄希翔拍摄、提供)
上一篇:浅谈公共园林中的文化植入
下一篇:山东安丘发现“三教”石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