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珀,创意与工艺的践行者
绵延的侏罗山脉、葱郁的古老树林、闪亮的三面湖泊、散布的村镇农庄——这是号称“钟表谷”的瑞士汝拉山谷。身为瑞士制表行业的重镇,这里静谧、淡然。在这里,时间被心灵通透地感知;时间也借由大师之手,终成腕上可见的分秒。深入山谷,前往10座村镇之一的Le Brassus,您就能找到诞生于1775年,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钟表品牌——宝珀的大复杂制表工坊。
推开大复杂制表工坊的门扉,大师们沉浸其中,或在打磨异常精密的机芯,或极尽华丽繁琐精巧之能事,以传统艺术工艺装点腕表。近300年来, 宝珀的制表师在工坊中孜孜不倦地创作。高级机械腕表的复杂功能,如卡罗素、陀飞轮、三问、中华年历等都在此铸造。金雕、珐琅、大马士革镶金、赤铜等复杂工艺也汇聚于同一屋檐下,宝珀因此成为少数可以独立完成以上全部工艺的制表品牌。
宝珀大复杂制表工坊的匠人们日复一日、年復一年、分分秒秒地做着一些在外人看来几乎是重复的、吹毛求疵的事情。但是只有他们知道,他们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地踏实,而且还在不断追求创新与卓越。体现在他们身上的这样一种气质与精神,就如同整个汝拉山脉和山谷,贯穿着一种大自然里悠久自然的、带有生命力的历史气息。而这样的匠心,也在匠人们的手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大马士革镶金工艺
镶金,又称错金,是金属镶嵌工艺的一种,指用金、银等贵金属丝在器物表面镶嵌成花纹或文字,始见于中国的青铜器时代,而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人也已经掌握了镶金技艺。
大马士革镶金(Damascening)这一名称源于叙利亚著名古城大马士革城。13世纪,这项相传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普遍用于金属花瓶装饰的工艺从波斯流传到印度。15世纪其美学魅力又进一步远征到中欧大地。自问世以来,大马士革镶金工艺就一直见诸于铜器铸造领域,几乎未有改变,宝珀依循传统,将这种源远流长的工艺形式运用于方寸表盘间,打造出独具匠心而又卓越不凡的定制腕表。
珐琅工艺
珐琅,又称“佛郎”或“法蓝”,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是一门古老传奇的匠师技艺。珐琅以矿物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华物,经焙烧磨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在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常见的珐琅技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微绘珐琅。自19世纪初,瑞士地区的珐琅工匠便以其中难度最高的微绘珐琅而享誉世界。
珐琅表盘与同样古老的手工雕花表盘一样,记录着机械工艺并未如今天般发达的年代,欧洲人对于艺术与工艺之美的双重追求。表盘上栩栩如生的爱情场景、经典画作、花鸟虫鱼、及湖光山色的风景,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亦被视为欧洲历史的缩影。然而,进入20世纪中后叶,只有少数享有悠久历史传承和高贵血统的制表世家仍持续投入于这项工艺之中,宝珀便是其一。品牌将大明火珐琅和微绘珐琅这两项极具挑战性的珐琅工艺运用至高级制表中,不断精进,薪火相传。
赤铜工艺
赤铜原产于日本,是一种主要由铜和金两种材质构成的合金。根据其成分和质地的不同,合金呈现出介于蓝黑之间的暗绿色泽。合金的黑绿色泽源自一种被称为钝化处理的工序,完成这道工序需要使用一种溶液。该溶液由乙酸铜(绿灰色)构成,传统上一直由日本制造,在日语中被称为rokushō。随着rokushō溶液运用比例的增加,合金的黑色光泽会逐渐变深并呈现出更加浓郁的色泽。在历史上,赤铜一直和其他材料一起被用于制作如长剑、装饰品和珠宝等器物。熟练掌握赤铜锻造技术的工匠,往往会在其作品上进行雕刻创作和装饰工艺。
2015年,宝珀首次将此种工艺运用到高级制表中,推出包含5枚孤品的Shakudō腕表系列。每一枚时计反映了每一位制表师的个人手工技艺和其独有的雕刻及rokushō上色风格。每位制表师的不同技艺使这些作品之间会有细微差别,也使得每一款腕表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品。
金雕工艺
17世纪由法国Hugueno教手工艺人传入瑞士的金雕技艺是构筑整个钟表体系的重要特征,但时值今日仅有宝珀仍坚持将之引为不可或缺的制表传统。在宝珀看来,每件钟表作品均须具备独一无二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属性,方可出类拔萃、代代传承,而历史悠久的金雕技艺则是其中最为恰如其分的价值界定。
最传统与纯正的金雕技艺需完全依靠手工完成。雕刻师以各类手工工具在表盘或夹板的方寸间雕琢出纹饰与图案,从而为钟表作品赋予更具表现力与个性化的艺术风情。但创作载体的制约却使此项技艺绝非易与,即便如修饰机芯摆陀的guilloché纹饰,也须唯有资深工匠方可掌握的速率,在显微镜下缓慢进行。至于繁复机芯纹饰的雕刻,则不仅需要精深的美学造诣与丰富的空间想象,更需雕刻者全面了解表款的设计取向与构造布局,并使图案与之相辅相成。在金雕领域的行业规条中,甚至对于雕刻师的准备工序、雕刻手法、敏捷性乃至雕刻姿态亦有相当严苛的规定,以保证其成品拥有极尽完美的艺术感与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