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绩效及其内涵阐释
[摘 要] 本文梳理和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关联绩效的概念加以界定,并将其与任务绩效的特点进行对照,以期从理论上对其做进一步完善,使得相关学者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关联绩效 任务绩效 负绩效
随着竞争的加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以及对团队工作的日益重视,仅将传统的任务绩效作为员工工作环境的独立变量,会导致范围太窄。而关联绩效概念的提出,成功拓展了绩效行为指标的内涵,把那些职务说明书之外的,但对组织绩效至关重要的行为上升到绩效标准的高度,从而使传统的绩效评定由强调“个体一职位”相匹配的个体层次,向强调“个体一组织”相匹配的组织层次转变。
一、关联绩效的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关联绩效是相对于任务绩效而言,游离于职务说明书之外的行为绩效。而在国外与关联绩效相近的称呼主要有组织公民行为、公民绩效、角色外行为、亲组织行为和非任务绩效等,对其概念的理解并不统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将关联绩效仅视为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行为
Katz & Kahn(1964, 1978)作为绩效行为结构研究的开创者,曾提出过类似于“公民绩效”的概念。他们认为组织中的角色行为不可能完全概括组织中的绩效,组织需要有合作帮助、改善建议、利他及其它形态的公民行为,仅依赖于组织规定或规章行事将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组织系统;1985年,Borman & Motowidlo,Rose & Hanser在研究士兵绩效时,发现一些与团队绩效相关,但分离于技术熟练中,与任务绩效相对比的特殊绩效,并将其概括为坚定的决心和与之一致的行动、忠诚和服从、团队精神三个维度;Bateman & Organ认为工作绩效应包括公民行为,并于1988年在其出版的《组织公民行为:好战士现象》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并指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也不是劳动报酬合同所引起,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合作行为所构成,并能从整体上提高组织效能;Borman & Motowidlo(1993)首次明确提出关联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 CP)的概念,认为关联绩效不支持组织本身的核心技术活动,但支持更为广泛的组织、社会和心理环境。它包括自愿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奉献精神及与特定任务无关的行为,涉及责任心、工作品质、团队协作、客户服务等以行为描述来评价的方面。尽管这些行为对组织核心技术的维护和服务无直接影响,但它能降低紧张的组织情绪反应,对组织内部的沟通起润滑作用,可促进员工的任务绩效,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益。
2.将负绩效行为的概念纳入关联绩效
Brief & Molowidlo(1986)提出的亲组织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区别在于组织公民行为是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而亲组织行为有可能在对个人有利的同时对组织不利;1995年,Van Dyne等人提出接纳-挑战和促进-禁止两维度角色动态模型,并将角色外行为区分为四个具体行为,从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绩效行为向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绩效行为依次为组织公民行为、亲组织行为、吹风行为及原则性的组织分歧;Rotundo & Sackett(2002)绩效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把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绩效行为列入绩效结构的范围,该模型中,工作绩效被分为任务绩效和非任务绩效两个维度,其中非任务绩效包括生产性非任务绩效和反生产性非任务绩效,二者作为一个连续体,分别处于绩效行为的两个极端。
本文认为,关联绩效概念的界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1.关联绩效属于行为绩效。研究关联绩效时,我们首先应基于绩效既是行为又是结果这一前提,即绩效是多维的,要摒弃传统的仅将绩效作为单一的任务绩效的错误观点。
2.关联绩效是与任务绩效相对比而得来的,它不属于职务说明书的范畴。理论和实证都足以证明,在绩效多维模型中,关联绩效是独立于任务绩效而存在,并具有显著的独立分布水平。
3.关联绩效与组织绩效密切相关,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在对组织整体绩效的研究中,关联绩效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立的成分对其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将关联绩效界定为与任务绩效相区别,独立地对组织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的一种行为绩效。
二、关联绩效的内涵阐释
国际学术界,关联绩效早已是一个常见并常用的词汇了;而在国内,仍是一个尚未被认知和引起重视的领域。关联绩效的提出只是为了弥补传统较单一的绩效考核的不足,它与职务描述没有直接的联系,是一种基于过程与行为导向,从属于工作情景中的绩效。为更深入地了解关联绩效的内涵,现主要从模式、目的、视野、服务内容、强调内容、绩效行为、影响因素、行为主体角色、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否属本职工作以及对团队合作的要求等方面将其与任务绩效做一对比,详见上表。
参考文献:
[1]Borman W C:Molowidlo S J.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In:N Schmitt,Borman W C (eds.).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J].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3. 71~98
[2]Brief A P,Motowidlo S J.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710~72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职场莫要“我以为”
下一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