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摘要】中医学与西医学遵循着两种不同的医学观和医学模式,为使中医学的表述符合现代的习惯,可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概括为“状态医学”。“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从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状态医学理论与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过程;注意事项
在中医学范畴里,病理状态是一组症状和体征,中医称之为“证候”,中医的临床证候是以脏腑病变为中心,同时注重全身状态的辨识,为人体机能状态定义,以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说明中医学的本质是状态医学。人体机能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感受者是自我,因此,症状是诊断状态的第一要素,体征是客观依据。由于人体机能状态并非各器官机能的简单加减,因此,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在诊断状态时,只供参考。状态医学的模式实质上就是现代中医学,其诊断依据、状态的评价与西医截然不同。作为中医的状态医学理论及其诊疗方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它在临床上的独立地位。
一、中医学的特点
1.1 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传统中药药理和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各具特色。前者是从整体出发对中药作用的总结和归纳;后者是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是深入发展和认识传统中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药的归经学说,五味归经如酸、苦、甘、辛、咸分别入肝、心、脾、肺、肾经。中药五味根据其归经不同,功效也就不同。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是复方用药,即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方,很少单味用药。如四君子汤中的党参补气益胃为主,白术燥湿健脾为辅,茯苓渗湿为佐,甘草健脾和胃为使,合而补气健脾养胃之功。有的方剂中药物的配伍经研究均有很高的科学性。对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也应注意不能局限于原方不变,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用现代科学方法去阐明中药治病原理,有着广阔前景,也是发扬、提高中药事业的重要环节,是对中药在长期发展中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应注意中药传统的经验和理论。
1.2 中药的状态与西医病因病理的关系
中药的状态与西医的病因病理是整体综合反应与局部病灶的关系,它们在临床上有不同表现。
首先状态与理化指标不一致。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临床上可以见到虚寒和虚热两种状态,持续高热1~2周的病人,可以见到持续寒冷的状态。其次器官组织的各种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临床上可见多种状态失常。例如脾虚证、肾虚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胆湿热证、湿痰(二陈汤)证等等。
局部器官患病,代偿功能正常时,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例如部分乙型肝炎病人、肾盂肾盏结石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
统一疾病,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全身反应状态相差很大,必须使用不同疗效的方药。中药称之为“同病异治”。不同疾病出现相同的状态,使用同一方药治疗。如冠心病、癌症、肺炎恢复期等3种病因病理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可以出现气虚状态:面少华色、乏力少气、纳差、四肢倦怠、舌淡、脉弱,可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由此可见,状态时病因病理之外的另一类问题。
同卵孪生者在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方面,是不同个体最大限度相同的例子。但在不同个体,其内部协调不同。状态不同必然反映在对相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应。
二、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2.1 发展阶段
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治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辩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2.2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有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通过对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进行结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对针灸及经络研究进行结合。
本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不断普及,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成果为西医所利用,中医相形之下变得弱小。西医有理化指标,诊断明确,对器官疾病分析入微,且可见可数,故不少中、青年中医下意识地忽视了中医理法方药的主导地位,以至见到体温升高就投清凉之剂,高血压伴见气血虚弱也不敢进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疾病作定性定量等客观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中医在这方面的不足。但通过对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复方的临床验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些成果证明了中医药、针灸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三、结论
中医的状态医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医学在理论上市可以融为一体的,但在临床实践上,由于两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截然不同,野人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个临床医学体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是对器官病细致入微和多层次研究的理论,它的相关诊断、治疗方法,对器官病是首选,很多治疗时特效的。因为不同个体,不同种族的病人,只要病因病理诊断相同,其有效药物的作用点和过程也是相同,相关治疗就“经得起重复”,这就是所谓“特效”。中医学在状态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有效方药和相关理论。如何面对实际,接受状态的客观存在和相关理论,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但怎样用西医体现状态治疗时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中医的状态治疗时西医的病因病理之外的另类事物,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备,人体内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使中医的状态医学必然存在。
中西医结合的要点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对状态诊断、治疗贯穿疾病的始终,西医治疗须综合中医治疗的原则。中医学和西医学遵循两种不同的医学观和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研究要突破,需要在医学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功能上寻求统一,消除两种医学模式之间的差异,要冲破疾病医学的疗效观和评价标准,要坚持发展中医学的生命健康生态医学观。
【参考文献】:
[1]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观念[J].医学与哲学,1999(1):7.
[2]岳风先.中药归经学说的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3.
[3]陈贵廷.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