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被缚的版画
主持下,一场有关中国版画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也随之展开。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民间力量的介入,公众对版画的认知逐渐加深,在艺术消费渐热的当下,版画市场正在获得转暖契机。然而,版画从业者中残存的陈旧思维方式,急近功和的心态,抱守一隅的创作态度却有可能将这样的契机拒之门外。版画办需要一次勇敢的自我救赎,走出自我束缚的困境。
当前版画市场的—大特征,就是原创版画价格居高不下。这样的价格,并非市场良好的征兆,恰恰相反,它反映出版画从业者与国画、油画争夺拍卖及画廊市场的残酷现实。这种争夺,往往是以版画之短攻国画、油画之长,其艰辛可想而知。
渠道的不畅严重影响了版画的推广,加剧了社会公众与版画之间的隔阂。
国外很多版画家的作品都印500张,但是中国版画家作品往往不超过30张,有的版画家则只做原版。对此,批评家殷双喜曾与苏新平交流,苏新平的回答是:“如果没有人去收藏,为什么要印100张?”
前些年,有些机构开始做名家限量复制版画,通过版画技师的配合,把名家的油画、水墨、水彩等作品,用版画的方式转印,稀释原作的价格,以满足各个阶层的收藏需要。最近,798艺术区的圣之空间也以一家店面,主营吴冠中授权的限量复制版画,即将吴冠中原作复制500张,每张以几千元的价格出售。
类似状况在市场已有几年,业内有行家指出,从面对社会公众的推广意义而言,这些市场探索值得肯定,但如果达就是意义所在,那么,这些复制版画的版数应该更多,价格应该进一步降低,控制到1000元以下,从而对接大众艺术消费。
从实际市场了解情况看,的确有一些小幅的复制版画,如带框300元一幅,有着不错的销量。问题在于,对接大众消费的不仅应该只是复制版画,原创版画面临着相同的考验与机遇。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李帆认为,版画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所渭的“创作版画”,并没有组织去关注、延续和发展版画本该有的应用功能。
2000年左右,李帆到巴黎考察,除了看到西方很多非版画艺术家使用版画方式创作,更重要的是直接体验到版画工坊的魅力。
法国的工坊体制延续至今,版画被应用到各种领域,如知识分子手工书、信纸、招贴、请柬、商品标签等,而这些都是可以用来收藏的。国外的工坊体制、市场合作模式、展示方式、营销方式等,都有完整的系统。“巴黎版画月”会有七八十个展览集中参与其间。李帆考察归来后,曾向相关领导提出过较为完整的版画月系统提案,但不了了之。现在,中国虽有版画年,但所做的事情还是局限在所谓的“创作版画”如何应对当代的话题上。
而以工坊方式突围,中国版画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少。比如说,如何实现生存问题;再比如说,优秀版画技师的人才问题。在欧美,技师不仅转译得很到位,还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中央美术学院有一个与意大利人合作的铜版版画工坊,培养的技师在脱离意大利人的帮助下,能做到一定的高度,但宽度还有距离,其他版种的技术力量更需要加强和完善。
对于版画工坊在中国市场的生存能力,李帆只能有些期许,他认为:“只有‘用’版画的人多了,版画才会有产业,自身系统才会良性运转,否则只能一如既往地集中于‘创作版画’。现在,版画人是凭着经验和热情在往前走,其实,我们应该研究国外的工坊体制在做什么,研究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诗人、企业、宗教团体等各领域如何与版画合作。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基础性的工作,耐得住寂寞,保持开放、自律的心态,按照版画自身的规律来操作,真正实现版画的应用性,才能让版画从容、自信地回到本体,而非拷贝、临摹、套用其他现象‘绑架’版画。”
就理论而言,版画的产生本就是为了传播,是应用范围最广,也是最亲民、最接地气的艺术消费门类,可以普遍用于装饰家居、办公场所、公共空间以及藏家收藏,但在目前的中国,版画只用所谓的“创作版画”进万家来涵盖一切,却远离大众,成了最“学术化”的艺术门类,这不能不说是颠倒乾坤的怪现象。
关于版画这些年的发展,本刊也特别采访了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版画推广的北京悦美术馆馆长王飞跃。
《收藏》:从经历看,您学的是雕塑专业,却一直专注版画收藏,几年前创办北京悦美术馆,又通过建立悦原创版画艺术中心推广原创版画,我想问,您为什么选择版画?
王飞跃:收藏版画源于我的版画情结。小学时期我学过木刻,那是刻在脑子里的快感。那时看到的版画作品基本都是书籍、杂志上的印刷品。多年之后,当看见真正的版画原作时,那种兴奋、愉悦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结,当我有了收藏能力,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版画。虽然现在版画艺术中心经营成本高昂,版画作品销售在数量和价格上都不高,亏损不可避免,但我仍然坚持在做,并坚信版画市场一定会发展、繁荣起来。
《收藏》: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版画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在您看来,这些年的市场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演变?
王飞跃:中国版画市场从无到有,目前还较弱小。但这些年来还是有了一些专业的版画机构、版画创作基地、上规模的版画制作基地和一些版画拍卖专场,包括有一些高价版画的成交,更多的收藏、关注对版画市场的推动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两件事情对版画市场起到的作用很大,但是很多人没意识到。其中一件是20世纪90年代,欧洲木版基金会冯德宝对中国版画的系统收藏,让许多版画家对版画的市场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另一件事情是2000年初,某拍卖公司将中国大多数知名版画家集中做了一次所谓高价拍卖,使版画家对市场价格产生了一种不正确的判断。虽然,这两件事表面上并没有引起争论或广泛关注,但对这些年来版画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收藏》:20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跌宕起伏,但版画却显得很冷清。
王飞跃: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大众对版画缺乏认知。目前,只是极少数版画家的作品被极少数人作为收藏或者投资对象,但这部分人不能对市场起到真正的支撑、推动作用。理论上说,只有当版画成为大众消费品的时候,市场才能真正启动。但现在懂版画的人非常少,大众往往把原创版画也当成是一般的印刷品,觉得不值那么高的价格。大部分收藏家更愿意收藏油画、水墨等“原作”,因为能看懂,也认为这些艺术品更具有稀缺性和升值空间。
第二个原因,是出在价格上——价格过高对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版画的复制性和传播功能决定了版画定价规则,低价格应该是版画的优势。但有些艺术家往往从一开始,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版画价格定得很高。目前,一些年轻艺术家的版画却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主要原因是价格参照不科学。所以不要老抱怨市场不好,应该先反思。一旦作品价格便宜,而且题材、风格、表现的内容被艺术爱好者接受、喜欢,市场想不好都难。
《收藏》:相比之下,国外的版画非常便宜。
王飞跃:反差很明显。我们与很多欧洲艺术家有合作,其中不乏一些版画大师,他们的作品特别便宜。德国版画家库布里克2013年来中国在悦版画中心做个展的时候,一幅装完框的作品才2000多元人民币。当时有朋友问我:“价格是不是标错了?怎么这么便宜?”没想到库布里克看过价格后也特别有意见——“你们怎么能卖那么贵呢?”所以,在真正成熟的市场中,哪怕是大师版画,也不是很贵的。
《收藏》:那版画市场冷淡的第三个原因昵?
王飞跃:市场冷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版画市场模式不规范、不完善。一级市场太着急。缺少有实力,有战略眼光的机构持续坚持。798曾有一些画廊做版画,一年半年画卖得不好就不干了。实际上,推广版画既要经过很长时间,又要多做接地气的工作。但是我们看到有一些做版画的画廊和机构。往往都是因为成本高,收益低,赚不到钱,去做其他的了。
《收藏》:一级市场不好做,但至少还有画廊在坚持,但是拍卖市场做版画的特别少,而且在为数不多的拍卖场上卖得稍微好一点的还是古元、彦涵、力群等老版画家作品,当代版画上拍、成交很少,为什么是这样呢?
王飞跃:二级市场尚未形成对版画价值的认知体系。收藏占元、力群、李桦、彦涵、伍必端的这些人,实际上是懂版画的、相对专业的极少部分人,由于这类人不多,支撑不了整个版画市场向前发展。这些人不太会收当代版画家的作品,因为这些版画家还不像古元等老先生们在中国版画史上位置已确立,作品题材不一定被接受,而且价格普遍偏高。
《收藏》:国外的版画市场是不是要好些?安迪。沃霍尔的一幅版画肖像《猫王三重影》2014年曾拍出8190万美元的高价。
王飞跃:很多版画拍出高价是因为艺术家名气,而不是因为对版画本身价值的认知。不过,欧美的版画市场确实特别棒,消费人群大,需求多。美国平均一个家庭拥有16-17张版画,以丝网版画为主,从餐厅、商场、写字楼等公共空间,到家庭等私人空间,几乎都挂着版画。同时,很多初涉收藏的藏家会通过版画练手。比如,某人想进入艺术品收藏,如果上手就去买一张特别贵的名家油画,万一买错了怎么办?买一张便宜的油画又不够分量,所以,他选择买大师版画,才几千欧元,增不增值无所谓,看着高兴。当然,大师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已经盖棺定论,作品价格肯定能增值,而且,既装饰了家庭,又得到了艺术的愉悦。所以,新藏家从收藏版画人手错不了,然后慢慢地接触其他画种。
《收藏》:您是收藏家,同时又是画廊老板,这两个身份在选择作品的时候是否会有不同?
王飞跃:收藏有两种,一种是学术性比较强,一种是装饰性比较强。我个人的收藏因为不太考虑投资因素,多以个人爱好为主,所以偏学术性。
画廊是从投资角度做的,在选作品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要考虑市场口味。作为投资,要考虑哪些作品是短期要卖出去,哪些作品是中线投资,哪些作品是长期持有。
《收藏》:在版画收藏方面,有些人认为版画应该选编号靠前的。
王飞跃:这是偏外行的说法。按照编号去定贵贱是不科学的,现在的技术手段那么先进,第1张跟第100张质量是一样的,除非是版本身只能印l0张,那可能会越印越差,最后印得看不清楚了。
上一篇:古勒扎尔短篇小说艺术特色刍议
下一篇:卡地亚式的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