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画欣赏到幼儿的美术创作
摘 要:由于现在教师对范画作为范例教学深有顾忌,深怕范例教学会使全班幼儿的创作作品如出一辙。怎样在幼儿审美的关键期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有助于幼儿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和结构,使幼儿通过直观形象获得美术知识和技法的了解,又能使其在造型、色彩、构图表现上不拘一格、丰富多样。在此,建议把名画作为中大班幼儿美术活动的一种教学范例加以有效运用。
关键词:名画欣赏 范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244-02
怎样在幼儿审美的关键期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有助于幼儿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和结构,使幼儿通过直观形象获得美术知识和技法的了解,又能使其在造型、色彩、构图表现上不拘一格、丰富多样。在此,建议可以把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即把名画作为中大班幼儿美术活动的一种教学范例加以有效运用。
1 名画与教师范例的区别
1.1 体现的审美价值不同
例如作品《星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感受,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转动,在夜空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象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
教师范例是幼儿学习描绘各种物象的参照物,体现了教师本人的审美情趣和观念,但由于教师美术修养的程度不同,不能完美地体现审美规律。
1.2 表现技能与绘画风格不同
教师范例的表现技法单一,多以油画棒、记号笔或水粉为主,而名画作品的表现技法丰富多彩:油画、水粉、剪纸、版画、镶嵌画等,在创作时,往往将其情感和信息投注在作品中,并以作品为媒介,用各种不同的技巧,如:暗示、隐喻、象征等,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教师范画较程式化,极易被幼儿模仿,而名画作品集中了大师的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幼儿虽难以模仿,却可不同程度的从中获得启迪与感触。
1.3 内含的意蕴不同
大师作品以其独到的美术形式因素,即造型、色彩、肌理及构成原理等美术语言的完美运用,以及作品传达的情感、观念、态度、文化、时代背景等更为丰富和深刻,而教师的范例中体现更为简单、直白。两者在审美价值、作品表现、内涵上的差异使得名画对幼儿的绘画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美术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以下是大班美术同课异构“点彩画”教学的两个课例。
2.1 以教师范画为范例:《点彩画—快乐的星期天》
活动目的。
(1) 引导幼儿在讨论和创造性动作的基础上描绘人物的动态。
(2) 尝试用点彩的方法来表现。
活动准备:铅笔、水粉颜料、水粉笔、铅画纸
活动过程。
(1) 师幼共同讨论星期天外出的情景。
①星期天你们和爸爸、妈妈到哪里去玩啦?
②在玩的地方,你们看到了什么?
③你和爸爸、妈妈在看风景的时候有些什么姿势?(幼讨论并用肢体来表现不同姿势)
④你们看到别人在玩的时候有哪些动作?(幼用肢体动作表现)
(2) 启发幼儿表现。
①今天我们来画一张快乐的星期天的图画。
②先用铅笔在纸上打轮廓,想一想,你、爸爸、妈妈欣赏风景时的动作是什么?然后画上你们在哪里欣赏风景。
③今天涂色的方法和平时是不一样的,我们是用点彩的方法。
④【教师出示范例】看看这张画上老师用的方法与平时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点彩是笔尖或手指蘸了颜料在纸上一点一点地点出来,整张画中没有线条,只有点。
⑤教师示范:我们要画棵树,先用铅笔在纸上画出树的轮廓,有树冠、树枝和树干,注意轮廓不能太小,否则容易点到轮廓的外面去。然后用笔尖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如用绿色在树冠的轮廓内点,注意点与点之间的空隙不能太大,很多绿色的点点出树冠,很多褐色的点点出树干。
(3) 幼儿绘画,教师指导:注意点彩方法的使用。
(4) 幼儿展示作品:幼儿展示作品,说说自己和爸爸、妈妈在哪里玩。
2.2 以名画欣赏为切入口: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活动目的。
(1) 通过欣赏感受作品中人物姿势的多样性和色彩所呈现出的节奏感。
(2) 引导幼儿尝试用点彩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度过的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活动准备:铅笔、水粉颜料、笔、铅画纸
活动过程。
(1) 通过讨论导入欣赏。
前几次我们欣赏了不同的画家表现的不同的作品。有的作品是画家用纸剪出来的;有的作品是画家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来的。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画,这位画家用的方法很独特,猜猜他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呢?(幼儿讨论)
(2) 欣赏作品。
①教师出示作品: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②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不能表演一下?
③画面上除了人以外还有些什么?(动物、树、湖、帆船)
④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树荫下暗,阳光下亮,具有节奏感)
⑤找一找,这幅画中有没有线条?(没有,整幅画都是由无数的点组合起来的,例如,很多很多的不同绿色组合成树;很多很多的红色组合成了阳伞。)
⑥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下午,草地上有影子)
⑦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⑧现在请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为画中人,一起去大碗岛享受一下美妙的星期天下午(放音乐,幼儿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我的身体很放松……我的周围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发出隐隐约约的声音……午后和煦的阳光洒在草地上……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别人的存在……阳光……树木……水……多么美妙的时刻。
(3) 启发表现。
刚才,我们到大碗岛去和那里的游客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那我们平时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呢?
下面,我们也来学学画家的表现方法,用笔来点出一幅“快乐的星期天”的画。提示作画步骤: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用画笔来点画,先用铅笔在纸上打轮廓,然后用笔尖蘸了颜料在轮廓线内点。
(4) 幼儿展示作品,并解释自己的作品内容。
两者的教学程序大致相同。
那么,如何在这个基本框架下有效地把名画作为范例引入到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呢?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如何把握呢?
既然美术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感受美—— 理解美—— 表现美—— 评价美”这个线索为主导的,结合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过程模式,以及与很多一线教师的探讨,大家认为,名画范例教学的重点是“名画欣赏过程的有效指导—— 感知作品、理解主题、表现与创作”,难点是“幼儿欣赏能力的培养”。
3 名画范例教学的重点:感知作品、理解主题、表现与创作
3.1 “感知作品、理解主题”阶段
基于幼儿审美心理、绘画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从“描述—— 形式分析—— 解释—— 作品评价”四环节入手来欣赏和理解一幅名画。
3.1.1 描述环节的指导
对作品的描述是要幼儿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不涉及对作品含义和价值的探讨和评价,前提是观看。教师要提供幼儿自由的观看时间,然后鼓励幼儿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一个进一步感受和深入了解作品的过程。如提问“你看见了什么?”并让幼儿充分表达。当幼儿遇到一些感到困惑的作品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如“看看画上有没有人?他们在做些什么?”“有没有看到红色的长方形?看上去像什么?”给予幼儿以线索启迪。
3.1.2 形式分析环节的指导
所谓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
幼儿受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面,光注意作品的内容,这说明,教师有必要也有可能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形式上来。例如,大班幼儿欣赏康定斯基的《弧中的点》,这是一幅抽象作品,作品以圆与三角形构成。作品因为有了左边的“点”才使之具有一种平衡感,当这一“点”没有了,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通过比较,幼儿感觉到如果没有这一“点”,“感觉空空的”,“觉得不好看,就不象一张完整的画了”,“象画了一半,看上去不舒服”。
3.1.3 解释环节的指导
所谓解释是指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对有些作品的理解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苛求幼儿完全按照画家的原意来理解。教师应鼓励幼儿不要拘泥于原有的或权威的解释,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作品作出新的诊释。
对于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作品,可适当地介绍画家的小故事、作品创作的背景等。例如,欣赏马蒂斯的《蜗牛》时介绍:马蒂斯是一位很有名的画家,一生创作了很多的画,但在他年纪很大的时候由于一次手术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使得他不能持久地站立,只能坐在病榻上画画。有一天,他在涂上各种颜色的纸片上剪出一个个形状,然后把这些漂亮的剪纸,任意拼贴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奇妙无比的画面。他觉得剪纸非常的有意思,以后他便用这种方式创作了很多的作品。那么如果要创作很大的作品时,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帮马蒂斯爷爷想个好办法?结果,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办法,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绷有炭笔的长竿打轮廓,然后按轮廊把剪下的东西一个个贴上去,就这样,他创作了很多为大家喜爱的作品。
3.1.4 名画作品评价环节的指导
评价需要综合美术创作、美术欣赏、美术史、美术批评,是一个更为高级的环节。对幼儿来讲,评价作品不是欣赏的重点。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对作品的内容作较为综合性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总结,帮助幼儿加深印象,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3.2 “启发创作,绘画表现”阶段
事实上,每一个幼儿在进行创造时,都需要教师适时帮助,从观察到表达,从欣赏到技巧,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困难。强调幼儿审美创造与表现的自发与自由固然重要,但是,倘若只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对孩子的学习难度无动于衷,他们的表现动力就不会得到支持,表现质量也不会提高,幼儿最终对审美表现会失去热情与信心。
4 名画范例教学的难点:幼儿欣赏能力的提升
4.1 有距离地感知艺术作品
布洛夫提出的“心理距离说”认为:一个人如能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和所欣赏的事物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时,就能欣赏事物的美。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距离才是合适的呢?距离太远,无法了解;距离过近,缺乏美感。例如:古典美术作品反映的主题多为重大历史事件、宗教和神话故事、帝王和权贵的肖像等。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贫乏,所以不太适合幼儿欣赏。
幼儿对于那些十分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毫无兴趣,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
4.2 增强美术欣赏中的情绪体验
移情是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赋予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这为他们欣赏作品提供了情感基础。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幼儿美术欣赏的效率,起着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阻碍美术欣赏活动的展开。
例如,欣赏凡高的两幅向日葵作品,一幅是《向日葵》,一幅是《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两幅作品画家创作时的心情是全然不同的。《向日葵》中那即将枯萎的向日葵,象征在巴黎的角落里奄奄一息的凡高。《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以黄色为主调,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笔触有力,显得富有生命力。幼儿可从色彩、造型上把握对象,体验对象的情感性质。
4.3 参与多功能的造型和设计活动
在欣赏作品后,教师及时运用各种途径启发幼儿进行自我表现。如: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以及对创作的构思: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经验、材料经验和实物经验,让幼儿参与各种各样的造型和设计活动,为幼儿提供有助于主题表达的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正确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例如,用棉签蘸了颜料在画纸上点出各种造型,必须先在纸上用铅笔打轮廓,轮廓要大而简单,便于点彩,过于精细的轮廓造型往往会因点子过大而遮盖了原有的轮廓痕迹。
5 把握三个原则
5.1 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引导幼儿多角度欣赏作品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帮助幼儿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但不应以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幼儿,在开放式的文本面前,师幼双方均有说话的权利。
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美术语言上进行欣赏,如色彩的运用、造型的表现、作品的艺术风格等;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如作品中人物的衣着是什么样的,它反映了当地怎样的风俗;还可以把它与另一件美术作品加以比较,假如一幅是东方的美术作品,一幅是西方的美术作品,它们的主题是一样的,不妨看一看它们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法上的不同。此外,还可以将这幅美术作品与以前或以后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5.2 提供广泛和系统的名画作品
可以展示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幼儿了解画家创作的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以此了解大师们是在不断的探索新的创作手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5.3 名画欣赏只是欣赏教育中的一个部分
美术从一般意义上的分类,包括:绘画、工艺、建筑和雕塑,今后的教学实践可以涉略绘画以外的其它领域,使美术欣赏成为一个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育发展论[M].华师大出版社,2000(8).
[2]林琳.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M].学前教育研究,2004(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