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校长的民族教育梦
20年前,18岁的蒙古族姑娘刘艳春从内蒙古扎兰屯师范学校毕业后,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留在市里任教,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家乡,从此把满腔的爱献给了大山深处的民族教育。从体育老师到校长,从呼伦贝尔市教学能手到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刘艳春说:“只要工作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到问心无愧,一定会有收获的一天;只要为人坦荡豁达、真诚善良,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让体育精神浸润校园
1993年,怀着做一名优秀乡村体育教师的梦想,刘艳春回到家乡内蒙古扎兰屯市洼堤乡中心校任教。当时学校除了两个破足球场,别无其他体育设施,体育课基本就是踢踢足球、做做广播操,领导、班主任、老师们认为体育是副科,上不上无所谓,除了几个淘气的学生,其他孩子都不爱运动,认为学习成绩好了比什么都强,师生基本没有健身观念。
面对这种状况,刘艳春恳请年轻教师帮忙,组织高年级学生动手,从山上寻找了一些粗木头自制了单双杠、足球门,把玉米叶装在帆布袋里自制了“体操垫”。她还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勤工俭学,到山上捡橡子、采集苕条籽,到村屯捡纸盒、酒瓶、塑料等废品变卖之后,为学校购置了跳绳、篮球、排球、羽毛球拍等,这样学校才初步拥有了一些体育器材。
体育课上,刘艳春以形式新颖的游戏和比赛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他们胜利欢呼之时讲解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带着他们观看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电视片段……在一次次走、跑、跳、投的示范动作引领下,在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耐心教育下,孩子们开始喜欢上了体育。
一年后,学校召开了全乡大型运动会,刘艳春所带的学生在7所村校中获得了团体第一名。“孩子们屡屡夺冠,然后就跑到我身边欢呼雀跃,让我和他们分享这份喜悦与成功,尤其是于金龙和吴宝江同学得了四五个项目的冠军,那种充满自信和激动的目光深深地震撼了我,那时我真正体验到了作为教师的那份乐趣、甜蜜、幸福。”刘艳春说。
目睹农村学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活动状态,刘艳春写信向扎兰屯市财政局、民政局、水泥公司的领导求助,为学生建起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水泥篮球场。2005年,中小学并校,学校更名为洼堤民族学校,教学区挪到了原来的中学院内,学生又一次没有了球场,刘艳春又写了一封求援信,呼伦贝尔教育局拨款3万元,建起了新的水泥篮球场。
从工作最初成立的田径队到现在的射箭、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毽球、跳绳、安代操、搏克队等,刘艳春一步步为学生搭建了健康成长的平台。为了展现山村民族学校孩子们的风采,洼堤民族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校运会,师生每月举行一次体育竞赛。同时,通过举行射箭、搏克、安代舞等民族体育活动,解决了蒙古族文化传承难的问题。
体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刘艳春看得很重。她说:“在速度与耐力、灵敏与柔韧、个人与团队的运动项目较量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协同作战、勇往直前,培养了坚毅果断、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责任感和荣誉感会促使他们茁壮成长。体育不但能强健学生体魄,而且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性格、意志、毅力、道德品质的逐步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刘艳春给笔者举了个例子,四年级的宫然和七年级的王博轩曾经都是胆小、内向的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沉默寡言,说话声音极小,不爱和同学玩耍。刘艳春教会了他们跳绳、打排球,引导他俩参加了扎兰屯市青少年乒乓球训练班,又让宫然参加了校田径训练队,现在两个孩子变得积极乐观,能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从2006年起,洼堤民族学校在连续6年的呼伦贝尔“海一中杯”民族中学综合运动会中,打破了女子200米、男子铁饼、铅球、女子铁饼纪录,射箭女子团体取得第三名;教师排球队在扎兰屯市教职工排球赛中两次夺得冠军、一次亚军。2008年,在呼伦贝尔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洼堤民族学校派出百名师生组成安代舞表演队,在优美欢快的旋律中,展现了蒙古族第一舞的魅力,全场掌声雷动。
为学校发展真诚求援
20年来,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刘艳春寄出了一封又一封求援信,每次发自肺腑而写的求援信都感动了相关人士,使他们鼎力相助。
2004年,刘艳春担任学校副校长,看到学生喜欢跳民族舞蹈而每次活动都穿着20年前的6套服装时,她心里发酸,于是写信向“内蒙古小鸿雁艺术团”团长求援,争取到了50套蒙古族服装。
2006年,刘艳春借助海拉尔一中恢复对洼堤民族学校招生的有利契机,主动到海拉尔一中与吴双龙校长沟通交流,建立了“手拉手学校”,争取到了25000元的多媒体设备、5万元的排球场建设资金,并极力恳请为30余名考上海拉尔一中的贫困生减免了学费、申请了伙食补助,给学生家长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2007年,刘艳春担任学校校长。目睹校舍紧缺、孩子们接受学前教育十分困难,刘艳春积极向洼堤乡政府求助,最后乡政府出资10万元新建了180平方米的中心幼儿园;看着师生雨雪天艰难地走在泥泞的路上,她又三番五次找洼堤乡党委,心系教育的政府领导们又四处奔波,最终从交通局争取了100余万元硬化了道路,并花费20余万元为师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2008年,刘艳春与3位同事前往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向局长和计财科长汇报了边远山村学校的现状,经过近半小时的交谈,两位领导被这位农村教师的执着情怀和敬业精神所感动,当即决定为学校配备12套多媒体设备,为加授蒙语文的贫困生每年补助60万元……而当时,为了减少出差费用,刘艳春和同事住在10元、20元钱的旅店,办完公事为了赶时间乘坐25元的低价位火车,穿着高跟鞋从天桥跑到站台又跑到火车上,不到一分钟列车徐徐启动,缓过神来的刘艳春这才發现自己鼻子在流血。这是让刘艳春最心有余悸的一次求援经历。
尽管有时候刘艳春也会因为向外界求援而遭受一些委屈,但看到学校发展日新月异,她觉得即使受一些委屈也值。
面对社会各界人士的真诚相助,刘艳春懂得感恩,也常常引导师生知恩图报。她说:“感恩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回馈,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问候的电话,一条祝福的短信,都是感恩。”
如今,洼堤民族学校建成了教师周转房,为教师打造了温馨“小家”,正在建设中的教学楼、塑胶跑道、风雨操场计划2014年完工,待建的宿舍楼、幼儿园也已立项,她说:“到那时,我们学校一定是全市的一流学校,我们的教师一定是非常优秀的教师。”
让每一位教师人尽其才
刘艳春从自己的成长过程意识到,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怎样才能人尽其才,是刘艳春在学校管理中重点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用她的话说:“资源不能浪费,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4年时间,刘艳春已将3人从主任培养为副校长、9人从普通教师提拔为中层干部,让优秀教师的才华有了施展的空间。
刘艳春用的中层干部个个都能独当一面。2009年,她把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的吕天池提到了主任的岗位上,主抓教学,开始人人不服气,一个刚调来的“小毛孩”能懂什么,这不是拿学校的教学开玩笑吗?然而一段时间过后,人们不得不佩服她的眼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好转。2010年,刘艳春把一个“闷声不响的棉花包”放在了伙食管理员的岗位上,起初没人能理解,可她说:“这个人虽然能力不是特别出众,可他胆小心细、廉洁自律、做事认真,你们就没发现,他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伙食管理应该没问题。”几年下来,学生吃得好,饭菜调配合理,家长也非常满意,最重要的是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得到了保障。
刘艳春用的人个顶个有特点,起初有些老师还不能理解,但她的思路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品质可以,大体上没问题,小毛病逐渐帮着改正就行,”这个理念最终都收到了奇效。也正是这种心系师生、严爱相济的精神感动着师生家长,在6年的校长任职期内没有一例上访事件发生,每年的全市行风测评都排在教育系统前列。
“刘校长工作作风硬朗,睿智果断、雷厉风行。然而,她又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最见不得别人的苦,最看不得别人的难,她帮助过的人,我们知道的就不计其数,更别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学校副校长肖景峰告诉笔者。
学校有一位教师由于夫妻离异,无家可归,刘艳春把她接到学校,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就连行李、鞋油、洗漱用品都给准备齐全,行为的感召、语言的开导、精神的抚慰,终于使这位教师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振作起来,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刘艳春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位教师,如帮助单身教师寻觅佳偶:3年中已有吕天池、卢长顺、马俊山相继成家,他们不仅没远走高飞离开偏远山村,还把爱人带到了这所学校任教;争取项目,建教师周转宿舍楼,解决了32名外地聘用教师的住宿难问题……刘艳春说:“老师们的生活舒心了、工作如意了,就留住人才了。”
让学生不因贫困而落泪
偏远民族地区的学生常常要面对家庭贫困的问题。而很多时候,这个问题只能依靠外界援助来解决。
学生谢美萍是色吉拉呼村三组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中考结束后父亲为了给她借上高中的学费而遇车祸身亡,肇事司机逃逸,家人到场时他的衣兜里装着借来的带着鲜血与期望的1000元,看着上高中的姐姐,想到体弱多病的母亲将靠着十几亩贫瘠的土地维持生活,谢美萍心如刀绞,万般无奈忍痛决定辍学。看着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和不幸的学生,刘艳春多方求助,最终扎兰屯一中为谢美萍免除了学费,入学后的她立志成才,靠着自己的打拼现已成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学生李馨初二时父亲患白血病撒手人寰,家里为治病而债台高筑。但所有的逆境没有击垮她,她以顽强的毅力考入了高中。大学期间,刘艳春帮着担保借了助学贷款,李馨靠着勤工俭学维持了学业。“这两名逆境中的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努力,让我很受触动,也让我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刘艳春说。
担任校长的6年时间里,刘艳春四处奔波,给贫困生争取了360万元的加授蒙语文贫困生补助;给100余名留守儿童寻求了10余万元的资助款;帮毕业上不起高中、大学的学生写求援信,使10余名学生继续学业。
20年的辛勤耕耘,刘艳春说,她最自豪的事情是家乡的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扎兰屯乡镇民族教育的骄傲。未来,她最大的愿望是通過自己和老师们的执着坚守,换取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机会,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让学校成为扎兰屯乃至呼伦贝尔民族教育的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