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完全人格,培育硕学闳才,专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
在中国2500多所高等院校和众多校长当中,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办大学,俞立中则是它的第一任校长。
作为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无数双眼睛都在看着俞立中。
首先是两所参与合作的中美大学,美国的纽约大学,中国的华东师范大学,他们在看着中美差异很大的大学文化和教育体制能否结出兼容成果。投以关注的还有当初支持设立这所新型大学的教育部,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以及纽约大学董事会等,他们期待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成效。当然,还有四年前,俞立中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大礼堂进行首届招生宣讲时慕名而来的家长们,他们在看着这中国第一所中美合作创办的高校会如何改变他们的孩子。
2018年,上海纽约大学(简称上纽)已经培养了两届毕业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许多问题都需要俞立中来回 答。
中国有2500多所高校 俞立中和上纽大都显得有些特别
1994年,学校党委打算从一线教师队伍里选拔一些合适的教师来参与学校的管理,俞立中就在考察名单中。那时的他,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正在参与筹建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俞立中喜欢看书,1969年作为知青远赴黑龙江长水河农场务农,艰辛的劳作、困难的环境,并没有让他放弃读书的喜好。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俞立中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又出国读博士。那个曾经把数学和物理公式写在手心里,在农场出工歇息时就打开手掌仔细研读的青年,当然不愿意放弃这来之不易的专注科研的道路,所以一再婉拒从事管理工作的机会。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通过后,党委领导再一次找到俞立中,严肃地告诉他,学校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优秀的管理人才,这也是教师的责任。就这样,已经被评为教授的俞立中接受了学校的任命,带着科研业务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一名“双肩挑”干部,并逐渐向后者倾斜,从校长助理、副校长到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并在花甲之年,担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在中国2500多所高等院校和众多校长当中,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俞立中则是它的第一任校长。
上海纽约大学,由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办,旨在建设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研究型大学。51%的学生来自中国、49%的学生来自五大洲70多个不同国家;教授则是全球招聘,全英语授课。学校借鉴了纽约大学的本科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通识教育。因为要授予中美两个学士学位,所以在课程体系、师资质量、教学资源和学术评估等方面既要与纽约大学接轨,也要满足中国学位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有两个学期选择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其他13个校园或海外教学点学习。在招生程序上,中国学生在自主选拔的基础上还必须参加高考,类似于中国大学的自主招生机制。
首任校长并不是个“美差”
上海纽约大学不仅是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高校,还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从2012年5月受聘为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就带领团队开始“摸着石子过河”,谓之勇者。没有下过这条河,不知深浅,第一次走都没有经验,当然也存在风险,压力自不必赘述。
“在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之初,我们确实碰到了一个很严峻的挑战。”俞立中说道,因为在当时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概念里,中外合作大学是那些上不了好大学,但是家里有钱的孩子去读的学校。“但上海纽约大学不一样,我们要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录取要求严格,评价标准不同,有机会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未必能被上海纽约大学录取。”俞立中说他们当初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跟学生和家长解释上海纽约大学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因为时间紧迫,第一届招生只在十个省市试点,我自己带着团队到各地做招生宣讲,没有经验,大多是借了当地的宾馆作招生宣讲。”俞立中回忆说,来听讲座的人也不多,几十个到上百个人,因为很多人对中外合办大学还有不少疑虑。但在上海来听讲座的人很多,把华师大的大礼堂都坐满了。在其他一些省份,上纽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到了第二届、第三届的招生,我们就选择各省的一些重点高中,那些被大家最认同的学校去做宣讲。”俞立中不无自豪地告诉《留学》,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和家长就是学校最热心的宣传推广者。如果一所中学有几位“学霸”被上纽录取了,第二年这所学校就有会有一大批学生来报名。“我们的学生自己就会告诉学弟学妹,上海纽约大学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據俞立中介绍,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例如,首届录取的学生中有成都七中的学生,这是四川省名气最大的高中之一,现在成都七中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学生来报名,以至于有一年录取的十个四川学生中有八名来自成都七中。上纽教育受到了全国很多名校学生的喜爱,如在上海和北京的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七宝中学、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等。
六年来,上海纽约大学在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上海纽约大学的前四届学生每年录取149名优秀国际学生,今年增加到220多名,不少国际学生是放弃了进‘藤校’的机会来上海纽约大学的。”俞立中一贯言辞温和,但这句话说得十分硬气。
独立的中美合作大学之构建
经营上海纽约大学之难,难在如何将中西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在同一所大学里兼容。比方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大多像是灌满“一桶水”,带有强制性的严格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但也限制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式教育大多会点燃“一把火”,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了独立与创新,但过度的自由化使基础教育不尽人意。
如何让“一桶水”和“一把火”在上海纽约大学擦出“火花”?这是个问题。
物理学定律告诉人们,要把两个不同的事物结合起来,必然至少有一个相通点作为支撑。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来自两个不同政治制度的世界大国,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教育体系。它们之间的相通点在哪儿呢?
“在全球化的时代,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两所大学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应该站在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俞立中表示这是上海纽约大学成立的出发点,不是推行美式教育,也不是推行中式教育,而是推行“全球化教育”。
正如法国知名著作《乌合之众》的作者写道,“一个国家为其年轻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全人格。在上海纽约大学“试耕”六载,有一件事让俞立中深感自豪:大部分学生,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这是上海纽约大学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一个差别。
“我最怕学生跟我说,混混日子吧,找份工作不容易,赚得钱也不少。如果学生这样说,那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但我还真的没碰到一个学生这样跟我说。”俞立中笑着 说。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全人格
据2017年上海纽约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上海纽约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的就业率是100%,雇主满意率也是100%。“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生有着明显的特质,这与他们四年的跨文化教育和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俞立中说。
几乎没有人的青春是不迷茫的,这是一种“年轻病”。但上纽的学生却有勇气冲破自我的牢笼,看清前路,寻找到人生的出口。“大多数学生明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毕业时他们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已经基本上明确。”在俞立中看来,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一个企业领导问你想干什么,自己都说不清楚,企业一定不会喜欢的。”
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这是前提。学生还应该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比如他会仔细地了解某家企业的发展过程,发表自己的观点,明白怎样做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另外,学生拥有跨文化的理解、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是也是一种特质。”俞立中介绍说,从上海纽约大学走出去的学生都有比较积极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在普遍恪守利己的社会环境中,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们常常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与学生整个四年的学习经历是有关系的。
“我一直认为,在大学阶段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想和事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社会现实会有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不会思考,那才是最糟糕的事情。”在俞立中眼里,是学生和家长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不满给上海纽约大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这六年里,中美教育者组成的团队带着上海纽约大学滤过沉渣,注入活水,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出口。
合作大学的中美分工
上海纽约大学由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创立。摆在这所合作大学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双方的投入和责任。由谁来保证这所学校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
“纽约大学对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负全责,”俞立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引进世界一流的教学资源,探索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所以,纽约大学必须对合作办学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负责。“我们的责任就是保证世界一流的教育引进来,在中国落地,实现本土化,而不是凭空‘创造’世界一流的教育,不然干嘛去办一所中外合作大学,我们自己办一个学校就可以了。”
具体来讲,上海纽约大学的常务副校长是由纽约大学指派,学校理事会通过,负责学校的学术管理和日常运行;而来自纽约大学的教务长负责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科研和教学的管理。校长为法人代表,是由华东师大指派,理事会通过,和另一位中方的副校长共同关注办学方向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国内教育体制的接轨,加强中美办学双方的沟通。“身为校长要思考学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比如本科专业和研究生项目如何与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这是我要去想的。当然,沟通是很重要的责任,与纽约大学的沟通,与华东师大的沟通,与上海市政府的沟通,与浦东新区的沟通,与教育部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与企业和媒体的沟通,以及与学生、家长、教职工的沟通等等。”俞立中说。
华东师范大学发挥什么作用?据俞立中介绍,在上海纽约大学的筹建和运行过程中华东师大一直是极为重要的支撑力量,无论在办学资源、学术影响还是在管理服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同时华师大还要起到政治保证的作用。上海纽约大学虽然是中外合作办学,但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华东师大要保证这所高校的安全健康发展。
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大学,在成立之初,關于“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争议就甚嚣尘上。“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并非矛盾,关键是怎么去理解。”俞立中说,首先是要把一流的教育引进来,作近距离的观察,有切身的体验,才能真正了解不接地气的方面,有的放矢地去改进,使之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
这六年来,中方和美方之间权责明确、相互磨合,才能使得上海纽约大学这艘大船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里,借着全球化教育的东风远航。
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上海纽约大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体制内的高校有所不同。理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由八人组成,四位美方理事和四位中方理事。美方理事分别是纽约大学的校长、教务长和上海纽约大学的常务副校长、教务长,这四人均由美国纽约大学提出。中方理事则由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教委分管外事的副主任和浦东新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四人组成。“曾有人开玩笑说,为什么是八个人,四对四投票表决怎么办?如何少数服从多数?”俞立中笑着说,“我的回答很简单,像这类中外合作大学,如果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依靠‘少数服从多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定要中美双方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才有可能做成一件事。”
学校理事会由俞立中任理事长,纽约大学校长任副理事长,每年开三次例会。学校的重大决策,包括章程、制度、预算的制定和修改以及校长、常务副校长的聘任等,都需要通过理事会讨论通过。
为了确保学校的重大决策代表了中美双方的共同意愿,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行,上海纽约大学有个集体沟通讨论的机制,即核心领导层例会。核心领导层由四人组成,即代表中方的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副校长,代表美方的常务副校长和教务长。“核心领导层每两周开一次会,务虚也务实,中美双方一起商讨和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也可以沟通、交流各方面的信息。”俞立中说,“上海纽约大学管理的要体现3C原则。第一个C就是communication,双方要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选贤任能,要相互尊重,以免不必要的误 会。”第二个C是compromise,在两种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体制下,设立一所合作机制的国际化大学,双方一定要懂得让步和妥协的重要性,在不牺牲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该让步的地方要敢于让步。第三个C就是cooperation,本意是合作,但在这里我更倾向于理解为“补台”(编者按:原先是用于舞台表演中的一个习语,现引申为对出现意外情况的事件进行补救措施,及时改正不足之处,使事件能顺利完成)。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两所大学之间应该互相补台,才能让“好戏连台”。
“最亲民的校长”也有自己的立场
温和儒雅的俞立中被学生们称为“最亲民的校长”。他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的进步点赞。他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成为好友,这些年轻人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给校长听,比如有的学生换了新工作,开始创业,有的学生去到哪所世界知名学校读研。身为校长经常公务缠身,学生的这些事情实属细枝末节,但俞立中十分关切这些学生的“琐事”,甚至叫得出学生的名字。
俞立中是个温和的人,颇有“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的风范,但立场坚定。在中美双方高校合作的一些关键问题上,俞立中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是很温和的。
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举个例子,上海纽约大学是一所独立法人的大学,无论从数据安全还是管理需要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争议,为了经济上的考虑,大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但俞立中在这个问题上,有着自己的坚持。“上海纽约大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依照中国法律规定,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为此,俞立中反复与对方沟通,最终达成了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
实现两个不兼容系统的兼容
设立在上海的国际化大学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符合当地的规范、适应当地的文化,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教育体制的兼容问题。上海纽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要授予中美两个学士学位,一是纽约大学的美国学位,一是上海纽约大学的中国学位,一定要符合两个不完全兼容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申报设立上海纽约大学的时候,我们就想到了这些问题。”俞立中介绍说,很多来中国学习的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感兴趣,希望深切了解中国的崛起之路;中国学生更需要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为此,上海纽约大学做了三件事。一是在开设的《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课程中增加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哲学家、思想家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了各种阅读材料,以更完整地体现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伟大思想家的观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建构自己世界观。二是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立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两个关于中国的课程模块,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供学生选学。三是设立了中文教学部,所有国际学生都必须选学中文听说读写课程,计入学分,并在毕业时达到中级以上水平。学校的教授们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把教学从课堂拓展到社会,让中外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加深感受。
中美不同大学对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不同,如何把两者兼容起来?这是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比如纽约大学要求128个学分,而一般中国大学则要求160个学分甚至180个学分。根据中国学位的要求,修满128个学分尚未达到中国的毕业要求,不能通过学位办的评估,这该怎么办?“我就去教育部做汇报,一遍遍地解释,这只是系统上的差别,上纽学生修读每个学分,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实际的学习量更大。”
除了学分要求的不同,在专业的匹配和对接上也存在着错位。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是在国内属于同一个学科,但在纽约大学却是两个专业。“纽约大學有不少交叉学科的本科专业,而且学生经批准可以自设专业,但国内本科教育体系还没有开放到这个程度。”俞立中认为,“既然是改革,就必须突破,我们还是设法把这些专业对接到已有的专业目录里了。”
现在,上纽已经有两届学生毕业。俞立中说,“两届学生毕业,并授予了中美两个学位,我也放心了,可以说在本科教育上我们已经实现兼容了。”
上一篇:校长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