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狗游走苏黎世
话说Once upon a time,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喜欢提问的三好学生问物理老师:“爱因斯坦有什么发明哇?”老师说:“他啥都没发明。”三好学生大惑不解:“既然他什么都没发明,你们怎么老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呀?”老师说:“如果没有他,根本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
老师的回答其实也不完全。爱因斯坦不仅没有任何发明,他甚至终其一生连个自己的实验室也没有。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大脑。
爱因斯坦是德国人,但这个大脑却不是在德国生成的。
通过制造安装路灯、承接城市照明设施工程、制造电表、电机及其他供电设施,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跟弟弟雅可布合办的公司在慕尼黑颇为红火,顶峰时雇员一度近200人,但一见油水大,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很快加入竞争,赫尔曼他们在政府工程招标中被击败,到1894年,工厂濒临破产。这时,意大利朋友加罗尼建议他把工厂搬到意大利米兰附近的帕维亚(Pavia)去。德国人去意大利,有点儿像咱们中国人下南洋,是没办法的办法。但爱因斯坦叔叔雅可布完全赞成,而爱因斯坦父亲很相信这个弟弟,所以他被说服,爱因斯坦全家于是迁居意大利,但是,却单单把爱因斯坦留在一位老太太家借住,继续入读路易波尔德中学七年级。爱因斯坦父亲这么狠心,其实是为了爱因斯坦好:他希望爱因斯坦能在慕尼黑拿到高中毕业文凭。
为什么呢?
因为慕尼黑有钱。
慕尼黑这个城市在德国最南边,是巴伐利亚州(等于中国的省)的省会。“慕尼黑”这个词的德语是“München”,原义为“僧侣市场”。慕尼黑是德国最有钱的大城市,有点儿像前些年的广州。我们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多半来自慕尼黑,比如延续两周的十月啤酒节、烤猪肘和宝马车等等。十月啤酒节现在都开到北京来了,啤酒、猪肘子和端啤酒的美女都是直接从慕尼黑飞过来的。
其实,除了啤酒跟烤猪肘,慕尼黑还是一个充满历史的城市,尤其近现代。
1919年共产党人在慕尼黑夺取政权,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曾在慕尼黑生活的列宁还专门发来贺电,但这个共和国只存在了三个月。
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政变”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失败被捕,希特勒在狱中开始写《我的奋斗》。
1938年德、意、英、法在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此成为中学历史书中“绥靖政策”的代名词。
1972年慕尼黑夏季奥运会,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劫持以色列运动员,12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史称“慕尼黑惨案”。
因为名字翻译得不好,又是“泥”又是“黑”,加上希特勒、张伯伦和奥运会惨案,弄得大家对慕尼黑的印象很差。
其实它要算德国最漂亮的城市。
München这个词的读音也跟“泥”和“黑”根本没啥关系,之所以翻译成“慕尼黑”,是因为这个地名第一次是从英语翻译的,英语的“慕尼黑”写成“Munich”,不晓得被喝多了的哪个大腕儿翻成“慕尼黑”,从此约定俗成。我老建议改翻成“明兴”,字义又好,发音还对得上,都建议二十多年了,没人理我这个茬儿。
爱因斯坦父亲为什么希望他拿到慕尼黑的高中文凭?因为这个文凭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北京人大附中的毕业证,是一流大学的门票。爱因斯坦父亲希望爱因斯坦念完大学当电机工程师。德国是个超级崇拜工程师的国家,当电机工程师更是伟大的前途。如果爱因斯坦真当了电机工程师,那爱因斯坦全家就脱贫啦,而且社会地位也比他爹这个小商贩高至少一百倍。
爱因斯坦父亲觉得他儿子很棒,所以才给他设计了这条伟大的路。可是,像所有的父母一样,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有多棒。他完全没想到、最后也没看到,他的儿子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所以父母真不要替孩子设计太多。真正的伟人没几个是父母设计出来的。
父母夸孩子,其实主要是夸自己。父母替子女设计人生,说穿了就是自恋。
慕尼黑虽然很美,但独自一人留在军事化管理的路易波尔德中学,让本来就不太合群的爱因斯坦相当焦躁。他从慕尼黑国民学校转入路易波尔德中学后的六年是他一生最痛苦的回忆。强调服从和纪律的德国教育制度与个性强烈独立的爱因斯坦势同水火。1936年10月15日,五十七岁的爱因斯坦在纽约州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长篇讲话《论教育》,其中有一段话即来自他在路易波尔德中学的亲身经历:“我以为最糟糕的就是靠恐吓、暴力和人为权威来工作。这些办法摧残学生的健康情感、诚实和自信,只能制造顺民。这种学校在德国和俄国已经成为惯例,大家对此司空见惯。”
看官须知,爱是相互倾注的。爱因斯坦这么恨德国学校,德国学校当然不会爱他。他在中学除了数学之外其他课目都不太好,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对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和想入非非很伤脑筋。此外,爱因斯坦跟同学的关系也不好。中学生一般都不守纪律、心不在焉和想入非非,这在学生眼中都不算缺点,但谁愿意跟一个生性孤僻的人交往啊?所以爱因斯坦跟同学们没什么来往。去意大利之前有天爱因斯坦父亲去问训导主任,爱因斯坦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比较容易成功,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说:“做什么都无所谓,因为您儿子反正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话说当时德国学校是为皇帝培养驯服工具的地方,最流行的口号是“为德意志,为皇帝,前进,前进!”学习的兴趣、求知的快乐都不在日程表上。这种把人培养成机器的制度让爱因斯坦深度反感,后来他激烈抨击过:“有时我们把学校简单看作工具,通过它把大量知识灌输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学校应当发展青年人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让个人变成像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工具。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没有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它将是个毫无发展空间的不幸社会。相反,学校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当然,他们要把服务社会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上一篇:名人青春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