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社区资源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科学教育课程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可供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更好地整合多方力量来提高科学教育效率,是需要大家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学校把构建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作为学校实施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整合校内校外课程资源,以开发科学教育主题为核心,不断形成并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选择上,活动方式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取得了实效。
一、主题设计
科学教育主题设计与实施需要认真研究课程目的,在目的指引下选择活动主题领域或范畴,再分别确立各领域或范畴的目标,规定活动内容。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科学教育的校本课程,学校要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开发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发展,对于具体的主题设计者而言,活动主题的成功设计,仍然依赖子体现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优化重组的主题领域。主题大致有三类:基于学生的兴趣的课题、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课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1、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校内外的需要;师生的兴趣与专长;课程资源优势的利用等方面的情况,使课程目标适应社区、学校与学生个体的特定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比如我校基于社区资源的科学教育中社区实践活动,对初中生的目标是要求爱护社区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而高中生的目标是要求提高社区服务能力,甚至是设计方案去改造社区。初高中课程内容注重了相互衔接,强调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相互联系的结构化和综合性。
2、课程内容。关注学校及所在社区的一些具体特点,有效地将社区文化、物质环境等方面的特点组织迸课程教学中,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拓展、补充、删减或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人文化和生活化。比如引导学生走进家乡的秋天,收集植物标本或是观赏一种植物的生长,进行爱心饲养,植树造林或是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与处理。
3、课程管理。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让整个社区参与其中,对课程进行建议、监督和评价,真正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学校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有益的场所、机构与环境,认真分析可以利用的社区资源,如本校教师、校园网络、学生家长、学生社团、公共机构、老年长辈、图书馆等场馆设施,并且加强与这些场所、机构的联系,使他们了解并关心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实践活动顺利实施。
4、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与社区的接触中,在探索与发现、体验与表达的架构下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带动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5、课程评价。使社区内的专家、学者、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以及其他人士都参与课程评价,保证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家校联系月、教学开放周活动,使家长深刻体会到培养孩子是老师与家长的共同责任,利用家长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
二、教材建设
如何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科学教育?不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对相类似的课题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形成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一个课题方向进行研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题研究计划以及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和研究报告汇总,最后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校本教材,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以课题研究随笔或花絮的形式对课题研究过程做一些回顾与反思,如通过课题研究你学到了哪些研究方法?比如查阅资料、设计问卷、撰写论文等;通过课题研究有哪些方面能力的提高?如语言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等;通过课题研究有哪些知识技能上的收获?如艺术欣赏、摄影技术等;通过课题研究有哪些思想上的收获?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加强环保等等这些美好的情感,同时也巩固了研究成果,扩展了课题研究。
那么,对于教材建设如何选题呢?首先要观察和收集:学生通过社区走访和考察,记录下属于社区文化的内容。例如:古树名花、胡同民居、方言风俗,雕塑、灯饰、广告牌、宣传栏、社区活动站等。然后交流分类:学生把采集到的粼粼总总的社区文化进行分类。可以从如下一些角度划分,是静态的物质层次的文化,还是动态的精神层次的文化;是过去的传统文化,还是今天的现代文化;是政府行为形成的文化,还是民间百姓自创的文化等等。通过分类使我们对社区文化的组成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感受,也为教材的选择做好准备。
三、实施策略
学校要有效地开发社区课程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发展,其前提是建立起学校与社区的有效交往机制,其途径是建立起社区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融合机制。
1.建立学校与社区的有效交往机制
第一,学校与社区在思想观念上的交流和对话。学校要扩大宣传力度,在学校及校外广泛宣传学校办理社区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教师转变单一的学校教育思想,树立为社区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的观念,自觉地为社区教育做贡献,投身于社区教育实践中去。同时也增加对社区大众宣传的力度,使他们认识到办理社区教育、学校服务社区是学校办学的使命,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扩展,对于促进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要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摒弃知识本位、课堂中心、教师控制、分数驱动的教育模式,增强课改意识,主动与社区交流和对话,使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环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第二,学校与社区要组建校区联合组织建设。正如很多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所赞同的,需要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董事会、家长委员会一类的机构,以协调学校与社区各方面的交往关系,促使学校与社区各方面在教育方面形成合力,形成学校与社区在资源上的共享。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可以建立各种以服务社区为对象的教育组织,通过各种服务来推动社区教育,利用与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如“青年志愿者团体”、“青年服务队”、“科技服务队”等。通过这些组织的活动,来推动和开发社区教育,把知识、观念和技能送入社区。
2.建立社区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融合机制
第一,学校和教师在社区资源与课程建设观念上的变革与创新。学校科学教育课程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把以认知为主的课堂学习与实践为主的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把尝试、探究、质疑、批判、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实现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并举。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校内课程资源开发不同的教育观念,要求学校和教师在观念上自觉的变革与创新。具体地说,课程观上,要扩充课程概念,突破教科书的限制,重视教育情境、社区环境和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课程资源上,改变过去仅仅囿于校内课程资源的课程资源概念,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树立大课程资源观,积极挖掘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服务于学生课程发展;课程开发主体观上,社区内所有与课程有关的专家、学者、家长、教师、学生及社区人士均可参与课程开发;课程目标观上,关注社区、学校和学生的特殊需求和特点;课程内容观上,立足于学生生活以及社区需要和科技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拓展、补充或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人文化和生活化;课程实施观上,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探索与发现、体验与表达的架构下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观上,社区内的专家、学者、家长、教师、学生及社区人士均可参与课程评价,保证课程评价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课程管理上,学者、家长、教师、学生及社区人士均可参与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课程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学生观上,学生不但有个体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程应因学生的需要而不断调整:教师观上,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解释、开发课程的能力。
第二,提高教师利用社区资源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教师是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改革要真正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纳入视野,教师教育既要使教师成为一个成功的课程实施者,又要帮助他们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使教师有主动解释、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开发社区课程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发展的关键所在。把新的教育思想和课标要求转化为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实验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武汉市实验学校积极寻求各方社区专家的支持,举办参与式讲座,让老师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毫无拘束地研讨,教师从专家那里得到理论指导,获得必要的教育科研知识和研究技能,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育研究;在专家的点拨下,教师的教学随笔、课后反思、个案研究、实验报告和专业论文等都上了档次。
第三,建立社区与学校双向评价的机制。既然国家和学校无法采用类似于外部考试等评价手段来评价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实际成效,那么,学校就必须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及改进机制,使教师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真正实现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对学校课程的支持功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参与实现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对策研究。实验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感觉自己过去所学的知识已经远远跟不上课改的需要了,他们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自觉地购买了许多关于课改的书籍进行自学,还自发地参与各种继续教育的学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教重点资助课题《普通高中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深化研究》(批准文号:B-a/2011/02/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阴市要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