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院校研究
摘要:院校研究是管理研究。高校各级各类管理人员都应该成为院校研究人员,需要根据所从事岗位的职责,用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开展管理研究,以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把院校研究变成大学的一把手工程,是高校管理人员从事院校研究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院校研究;管理研究
院校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自1965年美国的院校研究会成立以来,院校研究发展迅速,研究会人员迅速增加。20世纪90年代,院校研究被介绍到国内。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院校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03年,在甘肃天水举行了首次院校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议。从此,院校研究在我国各大高校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暂不对院校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拜读以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刘献君教授等为代表的院校研究的论著后,仅侧重于论述对院校研究的理解和体会。
一、院校研究的概念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现代大学已经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变成了规模庞大、组织复杂、社会功能多样的知识组织,需要大量专门知识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学校管理人员,尤其是学校主要决策部门,需要专门机构和人员帮助他们搜集信息、研究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目前,高校的经验型决策和直觉型决策仍然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别。在此背景下,院校研究应运而生。刘献君教授近十多年来,对国内外关于院校研究的概念进行梳理,提炼出院校研究的精准概念。他认为,院校研究是通过对本校管理问题开展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以提高本校管理水平的一种研究。刘教授对院校研究概念的提出,是在总结国内外其他院校研究概念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了升华。
分析刘教授总结的院校研究概念,我们不难看出,院校研究是提高高校科学管理水平,改善工作模式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涉及到战略制定、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事务、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院校研究需要形成一种特定的工作模式和研究范式,调动各部门的管理力量开展研究,形成不同的专门研究领域,帮助学校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鉴于院校研究的概念和所需承担的任务,本文认为,院校研究不是学术性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单方面所能承担的工作,需要各级各类高校管理人员大面积参与研究。
二、院校研究的机构设置
院校研究机构有两种设置模式:一是设置专门的院校研究办公室,配置相对独立的研究人员进行持续的研究工作,对校本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整理,提供决策参考;二是由高校具体的学术单位或者管理部门负责院校研究,以满足这些高校对于规划和决策的需要。通过十几年院校研究经验的推广,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学校层面的院校研究机构,冠名以高教研究所(室、中心)、政策研究室(中心)等。
从院校研究的机构性质看,以美国高校为例,院校研究机构既不是纯粹的学术机构,也不是纯粹的管理机构,不同学校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此类机构都在高校的组织结构中,隶属于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而国内的院校研究机构一般是组织结构中的教学辅助单位,综合研究型大学中的院校研究机构,一般为组织结构中的教学科研单位。前者往往目标责任不够明确,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比较欠缺,人员辐射的范围限于仅有的几个人,研究任务和研究力量对比十分悬殊。
在当前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高层的绝对强势,导致绝大部分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朝着行政化方向发展。院校研究常常为学校提供研究水平较低的服务,从事秘书性、行政性、经验性的文字工作,主要为学校领导,甚至为较强势的院系输出讲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目前,国内各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除少部分研究型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具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研究水平较高以外,大部分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定位不够科学,研究水平较低,院校研究不足以渗透到学校各个组织职能部门中,而且基础的研究条件不够,院校研究组织的效能较为低下。
三、院校研究的性质和作用
院校研究应该在学校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核心业务中,既能调查到有价值的学校发展现状信息,又有能力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保证研究结果能正确指导学校决策。
(一)院校研究是涉及面广的管理研究
每所大学在高等教育变成买方市场后,都需要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大学从何处来?现在在哪里?要去往何方?“任何一所大学都是具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覆盖的,也是任何现成理论所不能充分诠释的。”只有校内的管理人员最容易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他们最方便解决这些问题。为此,院校研究应该由全体管理人员,在一定的组织架构下,对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历史积淀情况、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便找准学校发展的战略。从这个角度说,学校所有的管理人员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应该广泛开展院校研究,建立校内外各部门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每个管理岗位创造性的工作能促使学校运行机制优化。因此,每个高校的管理干部,尤其是科级以上干部都应该参与院校研究,管理人员才有可能具备管理战略思维。目前,学校管理干部,尤其是处级以下管理干部整天沉浸在日常琐碎的行政管理事务中,较少有想法和闲暇时间开展院校研究,较少有机会与校内外高等教育管理同行深入交流,导致管理干部主体没有创造性思维和管理战略思维,管理效率较低。
(二)院校研究的功用
“院校研究并不是高校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工具, 院校研究者的使命在于运用各种手段,找出学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缺点提出方案和建议, 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全球高等教育市场正在逐渐形成,高等教育买方市场地位的确立,国内高校办学自主权正在逐渐扩大,学校管理的日益复杂,决定着高校的发展和改革越来越需要院校研究作为指导。
院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专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以院校研究中所参与的职能部门为单位,收集各职能部门所辖工作的有关信息,分部门对工作进行整理、研究、定期提交报告,总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落实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前后的状况对比归纳。目前我国高校中,掌握学校发展基本数据信息的管理者往往没有研究的任务和需要,而院系研究者又通常难以获取部门一手资料,院校研究人员掌握的材料不够完备。研究和管理两张皮互相分离,导致院校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受到影响。为了保证院校研究的作用,需要大面积的高校管理人员参与院校研究。
(三)院校研究的最终目的
大学是一个巨大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体的松散组织,没有任何个人或集体可以全部拥有大学,并对大学承担全部责任。大学的发展需要有多重制约的内部决策机制,需要社会和内部所有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共同监督,以充分发挥各利益群体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每个个体和职能群体的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大学的效能,院校研究最终目的是管理水平上台阶、管理人员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成长,学校发展特点日益鲜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运行机制良性循环,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加。
四、院校研究务必是一把手工程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的价值取向、关注的角度和重点,直接高效地影响学校范围内的各个职能部门。校长有无战略管理思维,对院校研究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各位管理干部能否被激励从事院校研究。学校校长务必有战略的眼光,调动职能部门的管理力量,建立有校外高水平专家为兼职顾问、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参与的一支规模庞大的管理研究队伍,提出相应的研究要求,并设计考核制度,用制度引导管理人员开展院校研究,形成管理研究的文化氛围,将院校研究激励制度充实到高校管理制度之中。
院校研究能检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是否符合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规模庞大的研究队伍对本校发展特点、问题和规律的深刻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提高大学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决策水平,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适合买方市场背景下的优质高效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从经验型管理转变为科学高效的管理。
院校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如下素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归属感;现代管理科学、高等教育学及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需要高校有系列的措施。选送部分基础好、责任感强的科级以上干部攻读高等教育学专业型硕士和博士学位,以便培养骨干院校研究人员,面向管理实践开展院校研究,以点带面,引导学校管理人员以岗位为基础开展院校研究。
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还需要加强管理人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力度,切实改进管理人员沉浸于日常行政事务,没有考核体系,没有提高管理水平平台的现状,以便扩大管理人员的视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建设管理人员国内外访学的制度,让管理人员在了解自己学校的基本情况后,带着对某个管理问题的思考,再到其他管理水平高的大学访问,提高解决高教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接收其他高校管理人员的访学交流,敦促本校管理工作科学化。另外,扩大对管理人员的经费投入,创造条件让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院校管理研究研讨会。
在以校长为龙头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一把手具有管理决策的绝对权威,只有将院校研究变成一把手工程,参与院校研究的管理人员素质才能在学校政策和制度上得以保障。要改善管理人员研究素质的现状,没有一把手支持便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赵炬明.中国大学与院校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08).
[2]刘献君.院校研究论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5).
[3]Dresser PL. Natur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Self-study[A].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the University: A Handbook. San Francisco: Josser Bass,1971(23).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教育案例研究”(编号:C1-2013Y09-150)的阶段成果。本文由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上一篇:证券投资业务品牌学生培养方案研究
下一篇:外国中小学校长的权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