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油画教学个性化培养的审视和思考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油画教学的发展,个性化培养目标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和深入践行,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存有诸多不足之处,成为了继续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需要对存在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式和渠道,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个性化人才。
关键词:油画教学;个性化培养;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一、高校油画教学个性化培养的误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培养逐渐成为了艺术教育的共识,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取得可喜成绩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了陷入了多个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派式的技法教学和个性化培养
当下,高校油画教学的艺术观念和审美形态早已摆脱了俄罗斯具象写实的画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抽象主义等多种风格的绘画技法陆续走进了课堂,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些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探索,在对学生之前的作品进行简单分析后,将学生划分为多种类型,然后让学生学习指定的技法,然后进行分类教学。虽然是用心良苦,但是没有意识到,创作技法和个性化风格两者并非是对应的因果关系,虽然诞生于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技法有着不同的审美形态和表现方式,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都从属于油画的形式部分,都是相通的。相反,即便是同一类技法,也可以派生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前后印象主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所以指派式的技法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是毫无意义的。
(二)配对式的名家模仿和个性化培养
近年来,油画界先后有多位中青年油画家的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如尚扬、王沂东、冷军、段正渠、刘小东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位名家作为模仿对象。在具体的创作中,先是选择相同或相似的题材,然后在造型、色彩、构图、笔触等方面直接进行翻版,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个性化培养。表面上看,这种配对式的模仿可谓是“立竿见影”,学生创作状况呈现出了全新“风貌”,好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殊不知这种简单的模仿根本称不上是个性化艺术风格,且更大的弊端在于,其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已经成功了,或者停滞不前,或者在这条歧路上越走越远。个性审美倾向和创造,绝不是靠机械配对而来的,而是创作者内心的真实反映,配对式模仿并非是主动自愿的选择,所以只能是模仿,“画贵自立”无从谈起。
(三)拼盘式视觉图示和个性化培养
在20世纪初的美国音乐界,拼贴风格十分流行,即作曲家在创作中,将诸多其它作品的优秀质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音乐作品。在当代高校油画教学中,也出现了这种拼贴化倾向。教师鼓励将甲、乙、丙、丁在构图、色彩、笔触、意境等方面的特色融入到个人作品中,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诸多优势的融合,其实则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杂烩,而且会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拼贴就是一种变相的抄袭,忽视了艺术创作的整体性特征,而且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学生养成惰性思维,不再主动思考和尝试,这对于个性化培养同样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真正个性化风格绝不是这种简单的拼贴,这种方式同样是行不通的。
(四)工作室教学模式和个性化培养
工作室模式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新型工作模式,该模式有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给学生以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也被视为是个性化培养的最佳模式。从实际来看,一个个工作室的成立,确实可以使学生的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但是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该模式在使不同工作室之间呈现差异的同时,也造成了工作室内部成员在风格上的趋同。工作室多数是由一位专业教师负责,尽管教师会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但是其艺术观点、创作风格、语言技法等却是固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群体的共性因素越强,个性发展的阻力也就越大,所以工作室模式乃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十分明显,如果不能有机把握,很有可能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
二、对高校油画教学个性化培养的审视和思考
(一)正确认识的树立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审美意识和情趣,而作品则正是这种意识和情趣的表现。当下高校油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出发点和方向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之所以陷入多种入误区,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艺术个性化的本质认识。个性化培养是必要的,但是其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以个人思考和探索为主的过程,教师多种有针对性的引导,所起到的仅是一种帮助作用,在这条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循的,更不能有丝毫的急功近利,所以教师多种做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揠苗助长,不但无利,反而有害。作为本科阶段的油画教学来说,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智特点来看,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基础培养上,只有先打下一个坚实的从基础,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避免早熟或早衰的現象。要树立起长远意识,在基础培养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思考、感悟、质疑、探索中认识和发现自我,在个性化发展的道路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
(二)现有模式的完善
对个性化培养的充分重视以及对多种模式的尝试,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虽然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陷入了误区,但是也不能由此对某一种模式全盘否定,而是要审视和分析,趋利避害。如针对指派式技法学习的问题,对某种油画技法的深入研究是必要的,但是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自主自愿的选择,审美倾向从来都不是强加的,而是审美者内心真实感受的反应,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技法学习和运用中,多遵从学生的意愿;另一个是引导学生树立对技法和风格的正确认识,技法是风格的一个表现方面,并不等同于风格,且与众不同的技法是以扎实的基础练习为基础的,还是要从艺术和油画的本体出发,当创作者具备了丰厚的艺术修养、深刻的情感体验、扎实的基本技法后,自然就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又如配对式的名家模仿和个性化培养,学生选择一位或几位画家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油画规律的掌握和人文内涵的领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尊重。但是,一方面,仅靠模仿是不可能实现个性风格的,另一方面,学生当下的水平有限,且兴趣爱好会随着知识、技能、素质、阅历等多方面的丰富而发生变化,硬性配对不一定是真正适合自身的,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和限制。因此要改变这种单纯模仿的心态和认识,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创造的平台,而不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再如拼盘式视觉图示和个性化培养,拼贴式创作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技法,而不是形成个性化风格的捷径,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手法,但是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将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由此获得了怎样的效果,可否有创新的可能和空间等。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将别人的成果一点点内化的过程。由此也可以看出,多种理念和方式本身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只有真正用好它们,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而不是适得其反。
(三)文化修养的丰富
在对学生个性化培养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多种片面认识,还是学生的盲从,都反映出了师生文化修养不足的现状。一方面,油画绝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油画创作也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有着真挚的情感和丰厚的内涵,更是创作者审美观念、艺术修养、道德品格等多方面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从我国实施多年的美术高考制度来看,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因必须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绘画训练,所以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是存有较大差距的。当下的学生如此,和学生走过同样求学道路的教师也是如此,这种文化修养方面的不足,使师生在对油画本质、发展、风格等多个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十分有限,所以才会经常陷入误区。反之,如果师生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可以对一些基本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一方面则可以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去思考和表现,对此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先生就是一个极佳的例证。傅聪以对肖邦钢琴作品的独特诠释而著称,一个中国演奏家却能将西方音乐作品进行个性化表现,其原因是值得深究的。对此傅聪坦言,在父亲傅雷先生的引导下,其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就会自觉用东方文化思维去考量西方作品,在他看来,肖邦与中国的南唐后主李煜十分相似,自然而然地将西方作品演奏出了中国风格和韵味,由此也形成了个人风格。所以在个性化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短时内或许看不出明显的成效,但是如果能坚持下去,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一定会给学习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综上所述,一方面,油画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如果学习者仅停留于技法层面,而缺少创新精神和个性化风格,是很难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另一方面,时代和社会的飞速發展,也对油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培养出和而不同的油画人才,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所以个性化培养正是当代高校油画发展的必然方向。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但都是可以予以突破和解决的,只要边探索,边思考,边完善,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成功的个性化培养之路,成为当代油画艺术和油画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参考文献:
[1]马媛.艺术教育的模仿与传承——对油画教学内容设置的思考[J].内蒙古艺术,2016,(02):66-68.
[2]金敏.油画教学审美化的课堂实践探索[J].艺术科技,2017,(03).
作者单位: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浅谈油画作品中笔触的审美价值
下一篇: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