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壁画对韩乐然油画风格的影响
摘 要:以韩乐然临摹克孜尔石窟壁画前后的作品进行分析对比,分别从绘画风格、题材、技法、用色、构图等方面综合探究临摹克孜尔石窟壁画对其艺术语言的影响,了解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文韩乐然;克孜尔壁画;油画风格
韩乐然,1898年12月8日,出生于吉林省延边州龙井村土城堡一户朝鲜族农民家庭,为家中长子。名允化,字光宇,曾用名韩幸之、韩素功、韩树功。幼时就喜欢画画,1914—1918年在海关工作时接触到了众多“外国画报”;1921年考入上海美专,系统学习西洋画科, 1929年赴欧洲工作,使他可以进一步接触西方绘画。随后韩乐然进入法国卢浮宫美术学院进行绘画学习,卢浮宫美术学院依托卢浮宫博物馆强大的资源,将艺术研究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研究课程纳入日常课程,这与其他以艺术创作的为主的院校不同。随后周游欧洲各国进行参观写生;1937年抗战爆发,毅然回国进行抗战宣传工作;1940年被捕入狱,关押在陕西西安;1943年被国民党监狱假释;1944年来到西北地区工作生活,在此期间先后考察过新疆、敦煌等地。
1 30年代的绘画探索
“30 年代韩乐然在欧洲直接接触和感受了巴黎古典主义绘画和欧洲现代绘画环境,卢浮宫美院的传统教学体制客观要求了严谨的写实主义绘画规范的模式,而售卖作品的需求则要求了尽可能地符合欧洲民众的审美。”这一时期留存的作品主要选择巴黎及欧洲等地的海岸及城市的风景入画,绝大多数以水景为主,对船与桥的形象关注较多。
以30年代创作的《夜航》为例。将整个画面置于深色的背景中,用大面积的深色块面烘托黑夜的厚重气氛,通过简练笔触、增加主体形象的明度与深色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船体、倒影、灯光共同构成画面中点线面的重复节奏。在造型处理中仅保留绘画对象的基本特征,画面中的形象基本都会选择水平延伸或竖直延伸,弱化其他不规则的方向性。
构图则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通过不同的黑白关系对比将不同景深的画面拉开,通过加强色块间对明度与纯度来强调色彩面积的整体比较。如《塞纳河上的桥》将天空作为远景,将船只与建筑作为中景,将水面及倒影作为近景,远中近三层景物明度层层递进。水面浓重的倒影与逆光中的船只相连,远景近景之间都有大面积的水面与天空将其分隔,并且加强三层景物在细节上的对比,将景深拉开。弱化处于同一层景物的色彩与明度,使得景深层次更为明显。在透视上则选择正对建筑与桥体的角度,远离景物等弱化画面透视,以平面对视角来表现画面,远景之间直接描绘重叠的建筑群,将透视感降到最低。
1946年6月5日韩乐然只身来到新疆克孜尔石窟临摹壁画,试临油画数幅并留下题刻,这次壁画临摹使得韩乐然在民族题材作品的创作上出现了风格性的转变,具体体现为油画作品的多种绘画形式的转变上。
2壁画的色彩画法应用
作品有《库车妇女卖鲜果酸奶》、《南疆习俗——浪园子》、《新疆女子独舞》。以1946年创作的《新疆女子独舞》为例,画面描绘了身着民族服装的新疆女子在身后音乐的伴奏下欢快起舞的瞬间。这时韩乐然临摹壁画后画法已经开始有所变化,为了更贴近壁画中的色彩效果,之前作品中黑色的阴影已经不见了,受光的部位色彩纯度与明度也没有那么高了;造型上用纤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外轮廓与衣帽,面部及肢体则采用壁画中对面部肢体晕染的方法进行描绘,远处的山川、建筑、近处的地毯、乐器等则采用壁画中平涂的手法简化绘画形象。将洞窟壁画的绘画技法尝试性的用于油画作品之中。吸收了石窟壁画中的装饰性与造型上的夸张性,用色夸张,色彩对比强烈,远处的山川与草地对比,身穿暖色裙子的舞女与绿色的草地又形成了冷暖对比,大大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色块简洁,通过不断加强画面明度与提高明度来形成色块间的巨大反差,构图上则借鉴石窟壁画中的平行透视法进行绘制;在画法上用笔粗犷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用笔干厚的感觉与壁画斑驳的感觉极为相似。
3结语
深入西北地区进行工作考察,特别是临摹克孜尔石窟壁画后,使得韩乐然的油画创作发生极大转变,尤其是繪画语言中无不体现出石窟壁画的美学特征。色彩纯度较高,质感强烈;笔触自然,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绘画风格天真活泼,纯朴自然;形象塑造充满含蓄的性格特质,将西方的绘画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创作素材结合起来,创作题材多为自然风光和人民生活劳动的景象瞬间,充满了韩乐然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富有现实主义特色,又富有人性的诗意。他的笔下,无论是天山南北的自然风光还是劳作的人们,都散发着一种人性的温暖。从天山脚下流淌的河水、一望无垠的大漠、等待黎明的清真寺中缓缓飘过,使观者无不感受到那种安静且热烈的温柔与感动。这种真善美的感动只有敦煌和克孜尔的壁画中才能追寻到。
参考文献:
[1] 周琳.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121.
上一篇:中国油画大师
下一篇:生态摄影不只是肖像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