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先行者
[收稿日期]2014-3-18
[作者简介]郭建民(1959-),男,山东兖州人,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燕(1987-),女,河南焦作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大连 116000)2014年9月22日中午,接到《当代音乐》主编徐敦广教授的电话,商谈杂志“专家荐书”和“当代音乐家”栏目的约稿事宜,当我提出首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余笃刚撰写的《声乐艺术美学》一书时,他当即拍板,并进一步加码:可否为杂志写一篇当代音乐家的评论?我几乎是脱口而出,要写就写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大家——余笃刚。徐主编非常兴奋,太好了!我们想到一起了,本期“当代音乐家”就介绍著名声乐艺术理论家余笃刚先生。
一、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先行者
余笃刚(1935-),天津人,祖籍江苏武进。艺术学教授。195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同年参加组建湖南艺术学院音乐系,担任《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
1959年选送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修班学习,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学成后担任湖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语言》课程的教学。
1978年选送到全国第一届高校美学研究班学习,成绩优秀。学成后担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美学原理》、《音乐美学》课程的教学。
1980年出版专著《歌词创作简论》(20万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985年出版专著《声乐语言艺术》(28万字),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修订版,先后发行数十万本。该书的出版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声乐语言艺术”一词由此而起,国内主要的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系科都设立了这门课程,至今一直沿用此书作为教科书,并作为声乐硕士生必读书目。
1987年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副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1992年担任中国音乐教育协会声乐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1993年出版专著《声乐艺术美学》(30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修订再版。该书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声乐艺术美学的理论专著,出版后在学术界和声乐界影响很大,书中许多论述和观点被国内有关声乐理论文章和著作多次引用之后,全国许多音乐院校和艺术院校因为有这本专著,先后开设声乐艺术美学课程,同时也作为研究生主干课。
1994年,余先生开始整理策划并主编“声乐艺术教育丛书”,这是一项巨大的声乐艺术研究工程,更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涵盖声乐理论和教材建设的庞大系统。其中包括《声乐教学曲库》和《声乐教学文库》两大系列。《声乐教学曲库》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全国16大音乐院校和师范学院参与,《声乐教学曲库》总计16大卷40分册,丛书教学总论与演唱提示总计300万字,除撰写部分内容外,均由余笃刚先生统稿。
1995年至2005年,《声乐教学曲库》陆续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其中中国作品共8卷,外国作品共6卷。在这十年中,余笃刚作为“曲库”的策划人和主编执行者,艰苦卓绝和殚精竭虑,最终初步建立起中国声乐教学的曲目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领域开掘出了一个更加崭新的天地,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工程,这项工程必将载入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史册。
1999年,他开始策划和主编《声乐教学文库》的工作。这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声乐艺术学科专业需要,特别是为中国声乐艺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推波助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001年至2005年,《声乐教学文库》陆续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其中《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声乐艺术心理学》(邹长海著)、《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著)、《西方声乐艺术史》(管谨义著),这批声乐理论专著的问世,形成了我国声乐理论研究的整体构架,为培养声乐人才奠定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04年主编全国高师统编教材《声乐基础教程》(上、下册),31万字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余先生撰写17万字并为全书统稿。同年被选为中国音乐教育协会声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分工主管声乐理论研究与教材研究。
2005年参编《音乐学概论》,72万字(余先生撰写6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年7月至2009年,“声乐艺术新学科建设丛书”编撰、策划工作陆续展开。其中《声乐语音学》(郑茂平著)、《声乐文化学》(郭建民著)、《艺术歌曲概论》(王大燕著)、《声乐教育学》(余笃刚主编、郭建民等参与撰写)相继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6年,余先生又陆续为徐敦广、张晓钟等策划《民族声乐学》、《中国歌剧艺术》等多种选题,并亲自为书稿校对、修改。
综上所述,我们惊讶地发现:余先生声乐艺术研究时间跨度之长、学术领域涉及面之广、艺术成果之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从声乐美学、史学、语音学、表演学到相邻学科交叉研究的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民俗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声乐学基础》、《声乐理论建设文集》、《声乐语言学》、《声乐艺术心理学》、《声乐文学概论》、《声乐词作学》、《声乐曲作学》、《声乐教育学》、《声乐文化学》、《声乐艺术美学》、《合唱艺术美学》、《中国古典唱论》、《中国声乐艺术史》、《民族声乐学》、《西方声乐艺术史》、《美声史话》等16个选题;《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中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选》、《中国歌剧曲选》、《中国古代歌曲、戏曲、曲艺唱腔选》、《中国艺术歌曲选》、《外国民间歌曲选》、《外国歌剧曲选》、《外国艺术歌曲选》等,取得艺术成果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不已!重要的是,我们用宏观的和发展的视角审视这些成果,无论是声乐理论专著还是教材,作为声乐艺术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极为重要的艺术宝库,必将为中国声乐艺术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产生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余笃刚先生是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理论领域的缪斯,由于他的勤奋和努力,使得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得到全国业界的普遍公认……
二 、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设计师
新中国建立初期到70年代末,无论专业艺术院校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几乎没有系统完备的声乐系列理论著述,教师的教学可资借鉴的是部分中国古代(戏曲)唱论和如何唱歌的少量普及读物及声乐论文。即使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90年代,用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理论专著仍然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当时的中国高校,就是这样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教材建设尤其是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高校声乐艺术学科发展和声乐教学需求之间的极不平衡的奇特现象。所以,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领域对于较为系统的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成果那是呼之欲出、望眼欲穿啊!
当代中国声乐艺术领域,非常急切地盼望有一位领军人物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余笃刚担起了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的设计师的历史重任。
前已所述,余先生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文库》的先后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状,专业艺术院校和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终于因缺乏教材无法开设的诸多课程得以实现,改变了高校声乐专业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无书可看、无课可开的窘况。时至当下,全国已有近八十所高校音乐专业招收声乐硕士研究生和二十多所院校招收声乐艺术博士研究生,《文库》的组织编撰、出版无疑成为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声乐艺术学科高速发展的雪中之炭。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没有像余先生这样的声乐理论专家和设计者带领着全国高校一批年轻人著书立说,中国高校的声乐理论研究和教学是一种什么状态,大家去遐想吧!
事实上,《曲库》的陆续出版,又完成了中国高校声乐教学教材建设和曲目更新的一个急需。
《曲库》每一卷由“教学总论”、“教学曲目”和曲目的“教学演唱提示”三部分组成。每卷的“教学总论”概括了一定历史时期与不同声乐体裁的艺术特征,并提示了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大纲阐明本卷的教学任务,对具体内容、体裁品种、风格特色、地域类别、唱法区分、难易程度等提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特点,介绍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与规律,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启发性的指导。如果说“教学总论”是从系统宏观的视角把握每卷教学的普遍共性的话,那么每首歌曲的“教学演唱提示”则从微观视角去具体细致地介绍词曲作者、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曲式结构以及教学演唱的疑难问题,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曲库》中的作品有的是大众喜闻乐见而久唱不衰的传世杰作;有的是在声乐艺术历史发展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着每个时代,歌颂着我们的美好生活,抒发出每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每一部教材都是一幅鲜活生动历史画卷。从《曲库》的构架和布局看,这是一部文献式的系统教材。
从高校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高超的歌唱技能,还要引领学生在音乐内涵、音乐本质的认识与表达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硕士、博士层面的研究生更为重要。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声乐艺术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的出版,使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建设有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飞跃和进步。其显著学术特点是:“学科建设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学科建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学科建设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余先生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美丽图画,其引领的意义十分凸显:它为高校音乐教育声乐艺术学科发展与声乐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它打开了艺术研究广阔和深远的思路,激活了高校教师深入学习、钻研、体会、吸收,并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明确了声乐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互动结合的研究方向。《声乐教学曲库》编撰出版是余先生燃起全国高校音乐教师艺术研究激情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声乐教学曲库》先后动员和吸纳了全国16大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学院音乐系参与其中,近二百余名教师积极参与编撰。这种通力合作的艺术研究、艺术创作新模式打破了闭门造车的封闭局面,不仅拓展了大家的研究思路,也加强了全国高校音乐教师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书籍的含金量;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教师原本连写篇短文都难以下笔,如今他们的科研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项工作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余先生为中国声乐艺术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研究的后备军。
《曲库》共分中国作品共8卷:《中国民间歌曲选》上、下册;《中国歌剧曲选》上、中、下册;《中国古代歌曲、戏曲、曲艺唱腔选》上、中、下册;《中国艺术歌曲选》(1920-1948)上、下册,(1949-1965)上、下册,(1967-1977)上、下册,(1978-1995)上、下册。外国作品共6卷:有《外国民间歌曲选》;《外国歌剧曲选》上、下册;《外国艺术歌曲选》(17-18世纪)上、下册,(19世纪)上、下册。
《曲库》作为一个非常完备的系统教材,逐步得到高校声乐教师的认可,它使得高校声乐教学一步步向着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以及曲目风格多样化迈进。
《曲库》不仅注重时间上的序列性,空间上的跨越性,同时也注重选曲上的与时俱进性。曲库系列基本上是以10年为一个时间段,以上、下册的形式收录每个10年的精华曲目,这样不仅便于演唱者查找曲目,也记载了每个时代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点点滴滴,抒写着中国声乐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
《曲库》的与时俱进性,深刻体现在不断收录的新的经典曲目。通常一首新歌从创作到流传开来需要一个过程,《曲库》的编写不仅缩短了这个过程,它是一种快速整理、快速编辑出版的直接传播方式,高校师生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印刷精美、词曲加钢琴伴奏的新歌,这对于高校声乐教学和声乐文化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领域,余笃刚先生作为先行者和设计师是当之无愧的。几十年如一日,读书、写作、研究和修改稿件几乎是余先生全部生活内容。这里我们必须要提的还有一位默默支持和协助余先生研究工作的幕后英雄——余先生的夫人段玲老师,正是由于她的理解和支持,才使余先生的许多理论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和出版。许多声乐人和高校声乐教师对理论研究、论文写作往往感到是枯燥乏味和痛苦的事情,可在余先生看来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感。
笔者与余先生从相识到成为良师益友,十余年间,得到过先生无私指导和帮助,近几年,虽然见面不多,但是心中早已萌发为先生写点什么、做点什么的感恩和回馈,是《当代音乐》创造了这个好机会,主编徐敦广先生提供了这块宝地,我谨代表全国高校声乐艺术领域的同行,向余先生和段老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同时,对贵刊及主编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让我们携起手来,同舟共济,继续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推波助澜、殚精竭虑、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崔晓光)
上一篇: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式研究
下一篇:新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