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探索,从培养学生爱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医德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把专业课和德育有机融合,从而培养高素养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教学; 德育
近几年,由于人文精神的消退,道德缺失,医学领域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其中以病人与医生的纠纷为最。近几年出现了多起恶性伤害医护人员案件。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当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护人员“不会说话”加剧了医患矛盾。这就意味着医学高校将“医学教育,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已经成为必然,目前课堂教学渗透已经被公认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护理学生就业后有更多的机会和患者及其家属接触,能否和患者及家属取得有效沟通是避免医患矛盾发生的关键之一,而提高护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显得更为突出,笔者作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此浅谈。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讲解微生物总论和免疫学总论的过程中,引入一些我国古今的案例,如人类免疫学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在16世纪的明朝就开始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此法比英国医生琴纳所发明的“牛痘苗”预防天花早了800年。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汤飞凡等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学者又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消灭了天花 ,有效地控制了鼠疫 、白喉 、结核 、霍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控制或基本消灭了曾肆虐多时的五大寄生虫等。结合免疫生物学现象和学科发展史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讲解微生物总论中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微生物对我们人类是有害?还是有益?再如学习免疫防御的功能时同样让学生思考,是否免疫防御的功能强就一定对我们人类有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并逐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
“医以德为本,无德不为医”,在讲解的过程中把医务人员的医德贯穿始终,比如目前结核病人增多,特别是耐多药感染病例的增多与医务人员的不规范用药有必然的关系。在讲到菌群失调时,让学生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后果,而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给病人带来经济和身心的双重负担。除此我们也要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患者隐私的重要性,如艾滋病、淋病、梅毒等患者,一定要做到不歧视、不泄露病人信息。医生不妨把年长的病人看做自己的长辈,年龄相仿的看做平辈,年幼的则看做晚辈,设身处地地从患者角度考量会如何处置?改变生硬、命令式的沟通手段,讲究沟通的方法技巧,尽最大可能与患者取得有效沟通。
4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
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责任心是对护理人员最基本的要求。结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中消毒灭菌理论的讲解,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空气中、自己手部消毒前后细菌培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讲到微生物各论时,强调在给患者留取检验标本时一定要耐心告知注意事项,是空腹采集还是餐后,采集的标本要正确处理并及时送检,保证检验前标本质量要求,以免影响检验结果,以致临床医生诊断错误,给病人带来痛苦,避免医患纠纷。如在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而有的病人由于血管不容易找到,以致给用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血标本的采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就从静脉输液的管口抽取标本,这样采集的标本中混入了大量的正在输注的药物,不能真正反应患者的真实病情,给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带来了困难,甚至把血型鉴定错误,轻者错过了最佳输血时机,延误治疗,重者造成以生命为代价的医疗事故。所以要时刻提醒学生,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定要做到认真。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中无处不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传道的优势,把德育渗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深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尽可能的减少医患纠纷,为营造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田维珍.《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1):142-143.
下一篇: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未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