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装新酒也能散发芳香
县级办示范性幼儿园,乡(镇)办中心幼儿园,规模村办独立幼儿园,200余个行政村均开办了幼儿班;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81.4%,3至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有万余名入园学习。这就是这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省级扶贫重点县安仁在去年被评为“全省学前教育先进县”时交出的出色答卷。
“上得到园,上得起园,上得好园”,这样一幅洋溢着乡村气息却蓬勃着现代追求的幸福图景,正在安仁这个省级贫困县徐徐铺展开来。
“旧瓶装新酒”:新形势下的一着妙棋
采访单爱华时,他对8年前的一个决定还记忆犹新。
2002年秋季开学之始,龙市乡中心小学校长单爱华就面临着一个极大的窘境:因生源锐减而推行的学校布局调整,使原来的10个行政村合并为5个村,学校大幅度削减,从而导致教室闲置、师资过剩。仅中心校就有4间教室空闲,并有8位教师过剩。怎么办?
这时,有一个情况引起了单爱华的注意。该乡随着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数量的日渐增长,众多留守幼儿不得不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监护,得到的大多仅是衣食起居方面的照料,甚至是极具消极意义的宠护和溺爱,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却严重缺失。虽然也有零星的小作坊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不具备合格的师资,这种教育仅是停留在算几个数、识几个字的小学化层面,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偏离了幼儿教育的方向。
面对当地群众对幼教的强烈需求,单爱华果断决定利用这些教室、场地和师资,在全县率先办起了一所中心幼儿园。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他这个吃螃蟹的举动还是带来了“春雷”效果,引起了连锁反应。牌楼、平背、竹山等乡纷纷仿效,整合闲置资源,将四、五年级全部集中,腾出场地办幼儿园。由此,安仁幼教新的蓝天开始初现喜人曙光。 事实上,安仁大力发展乡村幼教也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10万余人在外务工,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达到了60%,有的乡镇甚至达到了80%。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把年幼的子女留给在家的老人和亲朋好友代管,由此引发了教育、安全、健康、心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致使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困扰家庭和社会的一块“心病”。
老百姓对子女就近人园的呼声越来越高。龙市乡石冲村是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庄,该乡农户李石林为了让自己的孙儿李琦入园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干脆从2008年秋开始在龙市中心幼儿园的旁边租住,一直到今天。牌楼乡中心小学行政一班人为创办乡中心幼儿园,兵分三路深入村、组和农户家深入调研时发现,高达98%的农户赞成就地办园,其中有不少农户还为办园出谋划策。
一边是群众日益高涨的呼声,一边则是生源大幅度下降后带来的教育资源闲置。面临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关口,当时的教育局领导班子组织专门人手进行多次调研,广泛开展讨论,在得到充分论证后,形成调研报告报县委、县政府。在此基础上,县政府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发展我县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郴州各县第一个以政府名义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文件,率先提出了保证每个乡镇办一所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并敲定了“公办为主,乡村普及,区域管理”的农村幼教工作新模式。
“根据农村的实际,选择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模式是农村幼儿教育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重组、场地置换等方式,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既不铺新摊子,不搞重复建设,又盘活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各类教育资源。我们认为,不增加任何新的投入,通过结构重组产生结构效益,这是最具办学效益的一种变革。”安仁县教育局局长陈红益把这种做法生动地比喻为“旧瓶装新酒”。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虽然是省扶贫开发县,县本级财力非常薄弱,但在发展农村幼教事业方面,安仁却充分体现了穷县办大教育的热情和气魄。分管教育的县领导告诉记者,安仁县大力发展幼教,虽然用的是“旧瓶“,但没有阻碍“新酒”散发芳香,这得意于强有力的政府支持。这段时期以“公”为主的办园机制烧了“三把火”:首先是全县把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及生活补贴、“三保一金”等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三年累计投入达1700余万元;其次是积极稳妥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场地等优先用于举办幼儿教育,原则上不允许另行处置;再就是加强了标准化幼儿园建设。2006年以来通过多方筹措、政府以奖代投等方式投入资金360余万元,建成了22所标准化幼儿园,确保了每个乡镇拥有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各幼儿园均开辟了与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了各种儿童玩具;有必备的园长室、教师办公室、幼儿活动室、幼儿休息室、独立的厨房和儿童厕所;园舍墙体主题鲜明、图片美观,极富儿童气息。
老百姓的呼声就是办教育最大的动力与风向标,到2006年,安仁“每个乡(镇)办一所中心幼儿园,较大规模村办独立办园,偏远村办幼儿班”的农村幼教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省教育厅专家组在对安仁幼教进行评估时有过这样的评述:安仁在幼儿园建设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实行“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办农村中心幼儿园既明确“规定动作”统一标准,又允许“自选动作”创办特色。按实际需求建设合适规模的幼儿园,既有数百幼儿的中心幼儿园,又有仅数十幼儿的简易幼儿园,还有多年龄段幼儿组成的幼儿混合班,充分地满足了群众的教育需求,极大地方便了家长送子女入园。“上得到园”的承诺使幼儿园在安仁各个村落遍地开花,让40万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足不出村”有园上
“瞧,村子里已办起幼儿园了!儿子媳妇外出打工赚钱安心,自己在家不再为看管孙子发愁操心了!”家住军山乡军山村卢古组75岁的农妇阳吉茉简单而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上万个农村家庭对该县农村幼儿园带来的好处发自内心的赞美。
“幼儿园办在村里,我们当干部的就有一份责任与义务,谁家都有娃娃,搞好幼儿园,造福的还是自己的后代!”龙海镇党委书记凡雄伟告诉我们,针对幼儿园活动场地狭小的现状,镇政府无偿提供建园用地500多平方米,书记与镇长一道多次出面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难题、协调幼儿园周边的居民关系。
牌楼乡中心小学考虑到中心校位置较偏,再加上场地受限,提出要将乡中心幼儿园办在该乡的联扩村。该村支书卢佑贤二话没说,不仅为办园提供场所,而且利用村校项目资金积极改善办园条件。
平山村、万田村委会积极筹集资金,添置幼儿课桌,满足办园需要。清溪镇、排山乡的不少村委会为幼儿班添置幼儿设备,有的村干部甚至自己掏腰包以尽绵薄之力。
乡、村干部在行动,学校的自力更生也没闲着。龙市乡中心幼儿园创办初,只招收幼儿65人;一年后,也就是2004年秋,入园幼儿暴涨到132人,园舍场地凸显不足。面对这种情况,该乡中心小学想方设法积极争取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国家电网援
建了一所40万元的爱心希望小学,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中心幼儿园园舍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每期还自筹资金2万元以上,装修幼儿教室和活动场地,添置幼儿滑梯、木马等玩具。
牌楼乡为了解决乡、村办园的资金不足,发动教师集资,多则5000元,少则1000元,累计集资达15万多元!个体经销商卢良红在了解到办园经费困难的情况后,马上投入上万元,帮助本村幼儿园硬化活动场地。目前,该乡办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村村办有简易幼儿园。
龙海镇中心小学行政一班人为了建好中心幼儿园,纷纷踊跃垫资。校长刘兴南从自家准备买房的钱里拿出了4万元;副校长谢新珠硬是做通了自己爱人的工作,从爱人做生意的运转经费中挤出了5000元用于建园。而该中心幼儿园唐园长在2008年暑假创建幼儿园时,冒着酷暑,天天呆在施工现场,督促建设工作,从不要一分钱补助。特别是在挖下水道时,工友们说要工价600多元,唐园长舍不得,便自己上阵,挖了整整两天才完成。在他的带领下,该园的水电装修、玻璃安装以及搬迁等事,全都是教师们亲手干,累计为幼儿园节省工钱2万余元。
在龙市乡中心幼儿园,教师为节省办园资金,自己动手硬化幼儿活动场地700平方米,节省开支5000余元。
“想尽办法节省教育成本,相对来说就是减少幼儿家长的负担,从而让每一个幼儿不因需交高额学费而上不起园。”副局长段国平的一席话入木三分。显然,安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支撑作用,实际上就是贯彻一种最大程度惠及老百姓的平民教育理念。
段国平告诉记者,安仁的乡村幼教对幼儿园实行成本分担,适当向幼儿家长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解决幼儿园公用经费不足的难题。“在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幼儿教育必须收费,但又不宜过高,必须充分考虑到本县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在幼儿园收费上做到统一标准、低位廉价(每期每人保教费不高于300元),让广大幼儿上得起园。我们每年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物价、财政等部门,严格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管理和监督,坚持杜绝收取与幼儿园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代收费用必须全额用于幼儿,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泥娃娃”的幸福时光
在清溪镇,有位姓罗的5岁小男孩,父母均在外打工,由外公外婆带管,老人感到责任重大,天天把小孩关在房子里不准外出,结果弄得他性格孤僻,爱吃零食。去年下学期,外公外婆把他送到镇中心幼儿园,通过幼儿园“代理妈妈”们的启迪教育,小男孩变了一个样,活泼而乖巧,乐得老人家直夸:农村幼儿园真好哩!“代理妈妈”真棒!
“代理妈妈”从何而来?原来,去年教育局聘任了300多名经过思想品德、业务素质等考核层层筛选出来的女教师,挑起了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妈妈”的重任,她们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子女,精心呵护,热心体贴,深受农民兄弟的欢迎。
“代理妈妈”已成为安仁促使上万名幼儿“乐于上园”的一个生动写照与有力举措。
乡村幼教难办,难在哪?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老师缺乏。乡村幼教要办得有声有色,首先是师资的充分保证。安仁各个乡镇与各所幼儿园是如何做到的呢?
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牌楼乡,这是全县的一个大乡,人口较多,因此,尽管开展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虽然教师略有过剩,但由于要新开幼儿园,教师仍然紧缺。为防止出现代课老师现象,乡中心小学自己出资,向社会聘请具备幼师学历的青年教师20余位,从而大大加强了全乡办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无论怎么样,我们要将最好的老师放在幼儿园,最尽心尽职的老师放在幼儿园!”龙市乡中心小学校长单爱华也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能力,他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培训。2006年,该乡中心幼儿园园长徐月娥还被他派往上海去跟班,学习了整整半个月。。 幼儿教师队伍是构成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幼儿教育发展最见动力性的因素。安仁的做法是三个字:“调”“培”“补”。
调:优先把现有的公办幼教专业教师从小学调整到幼儿园,其公办教师性质不变。
培:通过转岗培训将布局调整后,小学剩余的师资和部分富余工勤人员,在培训合格后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或安排到幼儿园任保育员。通过园本培训和“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强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
补:实施幼儿教师定向委培计划,并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合格幼儿教师,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这些举措进一步稳定优化了我县幼教师资队伍。目前,我县已拥有600名幼教工作者,绝大多数是国家正式职工,且学历合格率达90%以上。确保了全县幼教师资队伍基本达到‘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发展健康’的建设目标。”教育局党组成员、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欧阳爱华向我们介绍。
有了充足、战斗力强的师资队伍,乡村幼教怎样办才能吸引住农民兄弟的眼球、得到他们的高度肯定?“乡村幼教姓‘农’,体现农村特色才是乡村幼教的发展之路。创建农村特色幼教环境,开展农村特色幼教活动,利用地方文化培养乡土情怀,这就是我们让上万名幼儿乐于上园的‘法宝’。”陈红益对此感触颇深。
在设施建设上坚持以农村特色为导向,安仁各乡(镇)中心幼儿园重点利用农村资源建设玩沙、玩水、玩泥、动物角、植物园等幼教设施,让幼儿观察、实践、体验、经历,形成生活经验,接受早期教育。
在龙海乡中心幼儿园,我们就看到了各教室开设的“自然角”,根据主题内容和季节变化为幼儿提供富有本地农村特色的材料供幼儿探索和发现。老师利用春、夏、秋、冬不同主题创设环境,利用花、果、叶、枝、根等自然资源布置环境。教室外还开辟了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地、小饲养角,便于开展饲养、种植动植物、装饰非生物等活动。同时利用农村沙、石、木、竹等资源制作滑梯、爬梯、石凳、石子路、翘翘板等,利用农村树木、花卉、盆景等资源布置室外环境。
“我们利用农村田间、地头、河滩、山坡等场所,利用农村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明显特点,带领孩子们走出室内,到园外观看农民劳动,了解大自然,认识一年四季的变化,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品德。”龙市乡中心幼儿园园长徐月峨向我们介绍说,幼儿园定期带领孩子们观察小蝌蚪、蚂蚁、蜗牛、知了、蝈蝈等小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种子、果核等贴画儿,用蔬菜、瓜果等制作动物头像和小娃娃,用稻草制作草帽、鸟窝、稻草人等,开发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农村特色幼教活动在这里开展得真是如火如荼。
在许多乡镇中心幼儿园,我们还可以触摸到利用地方文化对幼儿进行教育时的快乐氛围,感受到老师们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的地方元素教育孩子时的温馨,体验到组织幼儿开展泥塑、米塑等地方游戏教育时的纯真。让孩子们在民俗的氛围中充分吸收健康成长的养料,已成为安仁幼教又一新的亮点。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每个“泥娃娃”都能享受幼儿园的童话世界,这曲乡村幼教新赞,正成为安仁教育新的生长点与名片。
(本文图片摄影李旭林)
上一篇: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