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研究
报告中,对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情况有所涉及外,还很少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的研究。[7]基于此,本研究以态度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8],构建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研究的理论构架。本研究分别按照态度结构理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的结构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构建了包括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以及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五个结构的调查问卷,希望通过以此来揭示并分析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持有的基本态度。
二、研究设计
1.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进行测量。问卷以态度结构理论为基础,借鉴了以往相关态度研究的测量工具,在充分比较之后,通过借鉴和自编项目,编制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问卷》[9]。问卷包括20个题目,主要包括上述5个方面内容,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1-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
2.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至12月,共有来自全国5个省区11所学校23个少数民族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参与了本课题研究,共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56份,问卷有效率89.39%。具体来看,男生688人(占33.5%)、女生1368人(占66.5%);高中生830人[高一322人(15.7%)、高二434人(21.1%)、高三74人(3.6%)]、初中生594人[初一98人(4.8%)、初二164人(8.0%)、初三332人(16.1%)]、大学生632人[大一254人(12.4%)、大二212(10.3%)、大三166人(8.1%)];城市生源地1108人(53.9%)、农牧区生源地948人(46.1%)。
3.数据分析方法
问卷采用整群随机的抽样方式,在集中施测前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获得样本的真实有效性,问卷课堂发放当场回收。回收的问卷统一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数据结果分析
1.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包括4个题目,结果表明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带来的感受普遍持积极态度。有87.6%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是好玩有趣的;有77.0%的青少年认为用移动社交网络能带来积极愉快的体验;有86.6%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10]进一步的分析,没有发现青少年在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方面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青少年能从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见表1)。
移动社交网络是传统互联网社交的延伸,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社交网络的优点,还以其便携性、无障碍联网等诸多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基于PC计算机的社交网络。移动社交网络作为新媒体时代最受欢迎的媒介,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对其方便性的需要,更因其社交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展现自我、提高自尊、寻求支持等心理需求。移动社交网络已经嵌入到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和加强青少年社会交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包括4个题目,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普遍认为移动社交网络能满足他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见表2)。有87.1%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是很好的信息来源;有83.6%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84.8%的青少年认为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可随时随地查看信息。但是研究也发现,对“移动社交网络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我日常生活的参考”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的青少年占了30.1%,其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不能与现实生活很好的契合,这可能也意味着青少年对某些信息持怀疑态度。进一步对性别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分析,描述分析均值Mean均大于3,表明男生和女生均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持积极态度。但年级差异分析表明在“移动社交网络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这一题目上,高三年级青少年得分显著低于其它年级,也就是说有一些高三年级学生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不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研究认为,不同学段和年级对信息需求满足水平受到他们某一阶段的现实需求影响。
从总体来看,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持积极态度,他们渴望从移动社交网络中获得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3.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包括4个题目,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普遍认为移动社交网络加强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彼此了解。有86.3%的青少年认为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随时随地与好友互动交流;有80.2%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加强了与朋友之间的联系;有89.8%的青少年认为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以即时看到好友的最新动态;有86.0%的青少年认为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回复好友的留言,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11]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的认知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偏好移动社交网络的社交功能。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的年级差异分析发现,青少年在“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以即时看到好友的最新动态”“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回复好友的留言”两个题目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生的得分逐渐下降,高中生逐渐上升,大学生又逐渐下降,其中高三是重要转折点。这说明不同学段青少年对能够在移动社交网络查看、发表、更新状态这种自我表现方式持不同态度,高中生更偏好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动态。
移动社交网络最核心的功能就是社交服务功能,它是以“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理念构建的社会交往平台,[12]实现了青少年与朋友之间全天候的时时互动。
4.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包括4个题目,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普遍持有较低的信任度,这与上文中第二小问题中的结果相互呼应。有57.0%的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是值得信任的”持否定态度,表现出对移动社交网络中信息较高的不信任水平;有41.4%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所发布的信息并没有完全反映社会现实;仅有35.5%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所提供的受众信息是准确的,而65.5%的青少年普遍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所提供的受众信息是不准确的;仅有30.5%的青少年认为在移动社交网络上认识的好友是真实可信的,而69.5%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中认识的好友信息是虚假的,这一研究结果与谢英香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但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对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持有较低信任水平(见表3)。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的年级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学段和年级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整体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其中初二和高三年级在4个题目上得分均最低,大三年级在4个题目得分均最高,不同学段和年级的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呈现出了不同态度。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已经逐渐内化了事物评判的价值标准,高中生和初中生相对不稳定,高三年级的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虽然基本建立了事物评判的价值标准,但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此可见,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可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的信任度。
从总体来看,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水平仍然普遍偏低。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危机所凸显出的问题,同样也折射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信任水平低的现状。移动社交网络作为一个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虚拟社会交往平台,它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现实社会交往的线上延伸,[14]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过低的信任水平将不利于青少年积极的社会交往,也将阻碍青少年积极的社会化进程。
5.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认知包括4个题目,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持积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见表4)。有90.5%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用起来十分方便,这表明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技术层面本身对他们不是困难;有70.5%的青少年愿意随时与好友分享最新动态;有61.4%的青少年经常登录移动社交网络更新个人动态;有75.2%的青少年表示相比传统面对面社交更愿意使用移动社交网络,这表明青少年更偏好使用即时信息传递、信息分享的方式来自我展示和与朋友沟通。这一研究结果与曹欢欢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各个题目在年级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愿意随时与好友分享最新动态”和“经常登录移动社交网络更新个人动态”两个题目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偏好随时与好友分享最新动态,并经常登录移动社交网络更新个人动态,更愿意通过他人来展示自我,也更注重对关系的维持,这与王伟和雷雳的研究结果一致。[16]
从总体来看,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持积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并且更倾向于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方式来维系和发展自己的社交关系。移动社交网络与传统面对面社交相比,可以忽略很多敏感社会线索,降低社交焦虑水平和紧张心理,使青少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开放和自信,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印象整饰,可以显著提升自我形象,获得社交满足感和提升自尊,这些都使青少年更愿意通过这样的媒介与他人交往。[17]但是,这种虚拟的移动社交网络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社交,过度依赖于社交网络很可能会使青少年将虚拟与现实混淆,甚至形成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研究构架,研究发现:第一,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分析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带来的感受普遍持积极态度,能从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第二,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分析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持积极态度,他们渴望从移动社交网络中获得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但高三年级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的认知低于其它年级。第三,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分析上,青少年普遍认为移动社交网络加强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与朋友之间的了解,但男生和女生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偏好移动社交网络的社交功能,高三年级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第四,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分析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和朋友普遍持有较低的信任度,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存在学段和年级差异,大学生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高于中学生。第五,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认知分析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持积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他们更偏好于移动网络社交,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偏好随时与好友分享最新动态,并经常登录移动社交网络更新个人动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移动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已经深刻嵌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本研究基于描述水平针对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态度进行揭示,研究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研究并没有深入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形成的深层次心理与社会原因进行分析;二是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是基于态度研究理论和研究目的编制的松散问卷,问卷本身并没有严谨的结构;三是对数据的挖掘仅限于描述性分析而对差异分析较少,人口学变量的比较分析不是十分全面。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研究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选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在上述不足基础之上加以完善外,还应在研究领域上有所扩展,除此之外,多学科交叉也应是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有多学科关注这一问题,从多学科视角揭示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这对揭示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具有积极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翔昊.SNS浪潮:拥抱社会化网络的新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2.
[2] Grieve R.,Indian M.,Witteveen K.,et al.Facebook:Can social connectedness be derived onlin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604-609.
[3] Echeburua E.,de Corral P..Addiction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to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in young people: a new challenge[J].Adicciones, 2010, 22(2): 91-95.
[4] Johnson B.K.,Knobloch-Westerwick S..Glancing up or down:Mood management and selective social comparison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 41: 33-39.
[5] Karaiskos D.,Tzavellas E.,Balta G.,et al.Social network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European Psychiatry, 2010, 25: 855-860.
[6] Kwan G.C.E.,Skoric M.M..Facebook bullying: An extension of battles in school[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16-25.
[7]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使用报告[EB/OL].[2013-02-19].http:///hlwfzyj/hlwxzbg/sqbg/201302/P020130219611651054576.
[8] 杨咏,冯锐,李亚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4(6):65-71.
[9] 陆奇.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年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10] Taraszow T.,Aristodemou E.,Shitta G.,et al.Disclosure of personal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by young people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 analysis using Facebook profiles as an exam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2010, 6(1): 81-101.
[11] Gentile B.,Twenge J M.,Freeman E C.,et al.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on positive self-view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 28: 1929-1933.
[12] 冯锐,李亚娇.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75-82.
[13] 谢英香.“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4] 张然.新媒体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94-96.
[15] 曹欢欢,姜锦虎,胡立斌.社交网络持续使用:从众行为和习惯调节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5(4):156-162.
[16] 王伟,雷雳.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的结构及特点[J].心理研究,2015(5):57-63.
[17] 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羞怯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人际交往困扰的中介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33-137.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