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具的合理使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然而一些相关研究结果却很矛盾,这种矛盾的结论,事实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方面工作的健康发展。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相关研究矛盾结论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评定量表,量表常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旨在减少相关人员在应用这些评定量表时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量表合理使用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问题多年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然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这一最基础性的研究结果却让人感到很矛盾,有的研究认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率不足10%,大多数研究则认为在20%~30%之间,而有的报到则高达70%;许多研究都认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多”,然而也有部分专家和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并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与一般成人同期相比,心理问题并非更严重。这种研究上的矛盾结论,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对其心理健康情况认识上的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方面工作的健康发展。
要探究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原因,就不得不讨论用于评判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rating scales for mental health)。自19世纪末以来,心理计量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心理计量学重要方法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以下简称评定量表)是用以评定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辅助检查工具,它将人的心理活动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日常工作中,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或比较同类求助者问题的严重程度,这种判断主观倾向比较明显,结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评定量表因其对内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按规定的方式进行测量和描述,从而将专业人员的判断、比较过程从经验主义转向全面化、客观化、标准化。目前评定量表已对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评定量表又因其使用的简便、易操作而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领域的青睐,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者运用评定量表作为研究工具的论文占所发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总数的78%,而随着评定量表的普遍使用,一些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时常出现,这是造成相关研究矛盾结论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评定量表,量表常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旨在减少相关人员在应用这些评定量表时存在的误区。
二、评定量表的作用
如前所述,量表在心理学与精神卫生领域应用广泛,是相关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作用主要有:①作为问题分类或诊断、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的工具;②在科研工作中,作为分组和其他研究资料相联系的统计量,也可以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工具或某类问题的筛选工具;③可以帮助专业人员全面、有序、系统地了解求助者;④帮助求助者了解自身人格特点、情感、行为模式,可作为自我决策和行为矫正的参考;⑤用于评价个人或群体的人格特征,为聘用人才等特殊需要服务。
三、常用的评定量表
目前常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的常用评定量表包括症状量表、人格测验等。
(一)症状量表
评估精神症状的症状量表很多,考虑到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多在青壮年发病,且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者较多,故而如下几种评定量表较为常见。
1.评定抑郁症状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这是目前针对抑郁症状使用最普遍的量表,适用于心境障碍和存在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其结果评估包括总分、单项分以及针对各类抑郁相关症状的因子评分。
2.评定焦虑症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根据被评定者的主观体验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3.检测精神疾病相关问题与筛查认知缺陷的量表90项症状自评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SCL-90的适用范围较广泛,主要用于神经症性障碍、适应障碍等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但不适合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评估。结果评估有单项分、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因子分等多个指标,分别反映不同的精神健康问题。UPI为日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师共同编制,用于新生心理健康筛查,为早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制订,经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修订,目前在国内许多高校使用。
(二)人格测验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心理状态的整体写照,故而是心理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常见评定量表如下。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前者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通过内外向、精神质和神经质三个维度描述人格结构;后者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现有5种版本:A、B本为全版本,各有187个项目;C、D本为缩减本,各有106个项目;E本适用于文化水平较低的被试,有128个项目。我国现在通用的是美籍华人刘永和博士在卡特尔的赞助下,与伊利诺伊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的研究员梅瑞狄斯博士合作,于1970年发表的中文修订本,其常模是由两千多名港台地区的中国学生得到的。
(三)其他常用量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也是目前业界研究的热点,故而也有一些该领域的评定量表常被使用。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Own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Childhood,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EMBU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同时也为探讨心理疾病的病因学提供了一条途径,也可以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其共有81个条目和2个附加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概括为拒绝、情感温暖、过分保护、偏爱四个因素,经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津萼等的研究表明,EMBU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认为EMBU适用于我国群体。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由肖水源等编制,量表以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为理论指导,根据被测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对形成被测者心理障碍的社会环境原因做出可能性推测。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的健康测量,问卷共14个条目,包含客观、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3.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自尊在心理学上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的情感评价,水平较为恒定。SES是对自尊的量化评价,季氏等于1993年将其翻译为中文,其条目较少,评定简单,易于施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评定工具。
四、常见的不合理使用
1.不合理比较
实际工作中,常有研究者把量表测试结果直接用来比较,如前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这一问题。有的研究采用SCL-90作为筛查工具,有的则使用UPI,表面上看,这些研究都针对同一个问题,然而不同的量表或同一个量表在不同时间、场合使用,或操作的规范与否都直接影响测试的结果,这些结果之间可比性有待商榷。量表编制时都要根据一定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原理得出相应的测量目标,然后采用规定的步骤和方法施测,再按照具体的评分规则对结果进行解释。可见如果依据的原理不同,或测量目标不一致,或使用的评价标准不一致,测量结果的意义都不一样,如果把这些因素都抛在脑后,直接进行比较显然是不合适的。有研究显示,以UPI和SCL-90对同一群体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UPI的阳性检出率远远高于SCL-90。只有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进行标准化的测量及评价,其研究成果才能与他人的进行比较。
2.将测量结果作为最终评定结果
这个现象是由“心理测验万能论”派生出来的,人们把测量结果阳性者统统认定为“有心理问题者”,而事实上这两者绝不能划等号。2004年2月,12个省区市的35所高校统一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大学生进行测评分析得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参加测评总人数的14.99%,但是经过专业人员的面谈和诊断,最终确认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0.32%。显然,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评定量表这把“尺子”不如物理测量那样精准,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发展性使得量表评估存在误差。如前述研究,评定量表用于筛查存在心理问题者这一工作,其只能缩小筛查的范围,是筛查工作的一部分,而不能直接以量表评定结果作为最终筛查的结论。
3.量表即心理健康档案
这是另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2009年,昌兵对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的121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95%的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采用的工具,2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45.52%的高校采用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5.25%的高校采用的是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上,50.23%的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之后,除了保存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跟踪记录,心理健康档案成了一个摆设;30.27%的高校进行了适时的维护,但仅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了相关记录;只有19.5%的高校对全部新生按年度进行后续测评。由些可见,且不论这个“档案”中都选用了哪些评定量表,这种选择是否合理,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量表使用的注意事项
评定量表虽具有相对客观、标准化、高效、便捷等优点,但它也有机械、缺乏灵活,只考虑横断面而忽视纵向评估等缺点。因而,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能机械性的使用量表,不能完全依据其评估结果作出评判,而应以量表评估结果作为参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最终作出评判。实际使用过程中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次应用某一测试工具前,应注意以往应用的情况和量表常模。
2.群体检查的测试条件应一致,包括测试工具、环境、指导语、测试时间限制等。
3.特定测试意图不宜暴露,如涉及招聘等情况。
4.注意受检者的智力、文化程度、合作性和对待测试的态度。
5.测试前检查者和受检者应熟悉测试工具。
6.测试时不可漏项,要正确分析和解释评定结果。
仍以高校普遍开展的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为例,在选择使用何种评定量表作为筛查工具前,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即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学生是需要帮助的;其次,才是量表工具的选择。而在实施测量工作之前还要充分考虑哪些因素会干扰测量结果,尽量选择合适的时间、方式、组合实施测量。而在解释测量结果时,也要紧紧围绕测量目标进行。
总之,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是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必不可少的调查工具,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评定量表才能得出经得起检验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14-20.
[2]童辉杰.对20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质疑与验证[J].思想理论教育,2007,(9):80-83.
[3]王玉,苏世兰.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应用状况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86-89.
[4]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