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调适策略探究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相关教育者和家长要重视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并积极帮助青少年调整消除逆反心理。首先通过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希望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调适策略
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基本已经趋向成熟,思维方式也在全面发展。但是青少年生理上虽然发展较为成熟,心理发展却并不完善,导致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不相匹配,再加之受到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人的大脑在青少年时期会逐渐发育成熟,其思维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也日益提高,青少年的性别意识也随着其思维范围的广泛和生理的日趋成熟而形成,性别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青少年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这些种类意识的形成,致使青少年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自己成为成年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希望父母将他们当做大人,可以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活动[1]。因此青少年想要的自由和尊重若不能得到满足,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青少年缺少成熟的认知水平,看待事物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片面的认知使青少年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往往将老师和家长的管教当作是对自己的束缚,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把老师和家长当成自己的敌人。同时,一些青少年由于自身追求的不同,造成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要求,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传统文化观念也是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强调尊卑礼仪,强调家长和上级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礼仪地位较低的青少年又受到西方自由观念的影响,致使其在想法和行动上与家长经常发生矛盾,但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青少年和家长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从而导致模糊、泛化逆反心理的出现。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对青少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如果对青少年要求过于苛刻,青少年若无法达成,就会对这个要求非常抵触,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对现代青少年进行教育,部分教师不尊重学生,过度强调师道权威,导致青少年对其产生厌恶心理。还有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学生成绩,成绩较低的学生会在感情上与老师对立,逆反心理也因此而产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家长和相关教育者要正确地看待青少年逆反心理,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想象不会随着时间的转移而消失,只要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根源存在一天,那么青少年逆反心理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家长和相关教育者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要从容不迫。其次,家长和相关教育者要对逆反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对逆反心理加以利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消除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具体调适策略如下:
(一)克服逆反心理主观原因的调适策略
青少年实现自我教育是克服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最好方法。家长和相关教育者要让学生重视逆反心理对其未来发展造成的重要影响,引导青少年产生克服逆反心理的思想,从而实现青少年的自我教育[2]。教育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水平,一个拥有丰富知识和见识,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可以轻易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弊端,从而对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转变。第二方面,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青少年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开拓自身的思路,从而使青少年脱离偏执心理,继而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
(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客观原因的调适策略
家长与教师等教育者,首先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要用真挚的感情唤起青少年美好的心灵,促使青少年产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对逆反心理得以正确认识。其次,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要一味地对青少年进行责骂,而是要对其进行积极的赞美,给予青少年鼓励,使他们可以坚定正确的信念,从而更好地使青少年对自身的逆反心理进行克服。最后,教育者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家长和教师要与青少年坦诚相待,得到青少年的充分信任,从而拉近教育者同青少年之间的心理距离,并站在青少年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提高青少年对逆反心理的重视程度,可以有效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綜上所述,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许多,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消除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的调适策略是实现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克服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的调适策略为改善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通过调适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谢杜坤.从中学生视角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J].法制与社会,2017(20):167-168.
[2]王登开.优势视角下青少年青春期逆反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注:本文系2017年度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探究”研究成果之一。(编号WW[2018]GH361)
?誗 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基本已经趋向成熟,思维方式也在全面发展。但是青少年生理上虽然发展较为成熟,心理发展却并不完善,导致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不相匹配,再加之受到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旦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人的大脑在青少年时期会逐渐发育成熟,其思维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也日益提高,青少年的性别意识也随着其思维范围的广泛和生理的日趋成熟而形成,性别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青少年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这些种类意识的形成,致使青少年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自己成为成年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希望父母将他们当做大人,可以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活动[1]。因此青少年想要的自由和尊重若不能得到满足,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青少年缺少成熟的认知水平,看待事物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片面的认知使青少年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往往将老师和家长的管教当作是对自己的束缚,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把老师和家长当成自己的敌人。同时,一些青少年由于自身追求的不同,造成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要求,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传统文化观念也是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强调尊卑礼仪,强调家长和上级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礼仪地位较低的青少年又受到西方自由观念的影响,致使其在想法和行动上与家长经常发生矛盾,但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青少年和家长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从而导致模糊、泛化逆反心理的出现。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对青少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如果对青少年要求过于苛刻,青少年若无法达成,就会对这个要求非常抵触,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对现代青少年进行教育,部分教师不尊重学生,过度强调师道权威,导致青少年对其产生厌恶心理。还有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学生成绩,成绩较低的学生会在感情上与老师对立,逆反心理也因此而产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家长和相关教育者要正确地看待青少年逆反心理,首先,要清楚地認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想象不会随着时间的转移而消失,只要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根源存在一天,那么青少年逆反心理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家长和相关教育者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要从容不迫。其次,家长和相关教育者要对逆反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对逆反心理加以利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消除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具体调适策略如下:
(一)克服逆反心理主观原因的调适策略
青少年实现自我教育是克服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最好方法。家长和相关教育者要让学生重视逆反心理对其未来发展造成的重要影响,引导青少年产生克服逆反心理的思想,从而实现青少年的自我教育[2]。教育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水平,一个拥有丰富知识和见识,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可以轻易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弊端,从而对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转变。第二方面,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青少年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开拓自身的思路,从而使青少年脱离偏执心理,继而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
(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客观原因的调适策略
家长与教师等教育者,首先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要用真挚的感情唤起青少年美好的心灵,促使青少年产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对逆反心理得以正确认识。其次,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要一味地对青少年进行责骂,而是要对其进行积极的赞美,给予青少年鼓励,使他们可以坚定正确的信念,从而更好地使青少年对自身的逆反心理进行克服。最后,教育者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家长和教师要与青少年坦诚相待,得到青少年的充分信任,从而拉近教育者同青少年之间的心理距离,并站在青少年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提高青少年对逆反心理的重视程度,可以有效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许多,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消除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的调适策略是实现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克服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的调适策略为改善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通过调适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谢杜坤.从中学生视角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J].法制与社会,2017(20):167-168.
[2]王登开.优势视角下青少年青春期逆反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注:本文系2017年度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探究”研究成果之一。(编号WW[2018]GH361)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