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式,&,“挑战者”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觉得奇怪,因为这两型坦克制式化的时间前后相隔达8年,并且其开发过程2335武器装备都有很大差别,似乎不具有可比性。但是笔者认为,恰恰是因为差别大,才更容易看出各自的长短优劣来。
开发过程
与日本全新设计并生产的90式坦克不同,“挑战者”坦克是根据当时伊朗的订单,在“酋长”主战坦克的基础上加装现代化装备和系统而成的“改装版”。当时该坦克被称作“伊朗狮”2,第一辆样车于1977年制成。作为“酋长”的升级版,该坦克搭载了新型火控系统,使用了液压悬挂(“酋长”用的是弹簧悬挂)以及输出功率更高的罗·罗发动机。
该坦克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炮塔和车身的主要部位上首次使用了“乔巴姆装甲”。此前坦克装甲的防弹能力主要取决于钢板厚度,而这种复合装甲综合了不同材质的材料,大幅增强了防弹能力。自那以后,世界各国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纷纷采用了这种新概念装甲方式。
最初伊朗共订购了1225辆“伊朗狮”2坦克。但是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君主制被推翻,成立的新政府取消了这份订单。为挽救这型坦克以及它的生产厂家——利兹皇家兵工厂,英国只好决定将这种已经开发成熟的坦克装备给本国军队,并订购了243辆。
该型坦克被改名为“挑战者”,经过一部分改装后,于1982年春起开始交付使用,配备给当时驻扎在西德的莱茵军团。到1990年为止,共计生产了420辆。也就是说,虽然被称作新型主战坦克,但“挑战者”只不过是在“酋长”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些结构,更新了一些装备,从开始开发到装备实战只用7年。当然,这对当时经济形势严峻的英国来说不全是坏事。
与“挑战者”相比,日本90式坦克在开发初衷、设计以及试生产等方面就“正统”多了。作为74式的替代型,90式的研制共经历15年,从武器装备到车身、发动机等,全部都是重新设计并制造的。
74式投入使用后不久,日本就开始了90式的开发,并于1977年开始试生产,1987年以前共制造出2辆样车。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90年8月实现制式化。从试生产开始到2辆样车试制完成共花费了10年时间,这比起M1坦克的4年及“豹”式的2-3年来实在太长了。究其原因,据说是由于开发过程中设计规格发生了变化,如改变重量、增加发动机功率、使用复合装甲等等。也正因为如此,与前代74式相比,该坦克还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尚不够成熟。
另外,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并没有再继续进行试制,而是原封不动地采用了第2辆试制坦克的样式,结果设计上的一些不足也被带到了批生产坦克上。
“挑战者”的情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伊朗狮”2本身就已经完成了原型车的生产,并且在按照英国陆军的规格改装并生产出之后,又做了一些改进才开始制式化。
总体结构
这两型坦克车体均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从前至后依次设有操纵室、战斗室、动力室。
90式的驾驶员席位置偏左,右侧是弹药仓,而“挑战者”的驾驶员席位于中央。两型坦克的指挥员席都位于战斗室的右侧,但在“挑战者”内,炮手位于指挥员正前方,弹药手位于左侧:90式由于采取了自动弹药填充方式,省去了弹药手,炮手位于战斗室的左侧。
战斗室的后方是动力室。两坦克都在发动机后方设置变速箱。为避免遭受打击,90式将发动机散热窗设于车体后面,“挑战者”则设在了车体上面。
两坦克行走装置均是每侧使用6个大直径双轮缘挂胶负重轮。“挑战者”采用液压悬挂方式,而90式采用混合悬挂方式,即每侧前两轮和后两轮采用液压式,中间的两轮则采用扭杆式。
另外,虽然同是液压悬挂,但90式为便于变化姿势,将前两轮和后两轮分别连在了一起,而“挑战者”采取的是独立悬挂方式。两者采取不同悬挂方式的理念不同。液压悬挂的特点在于对冲击的吸收性好,行程较长。但由于90式各轮并非完全独立,而是连成了一体,造成行程过长(相当于弹簧过软),导致发炮后或制动时车体前后俯仰状态短时内无法复原。
炮塔方面,90式的炮塔与车体相同,也是采用轧钢板焊接而成;“挑战者”则是在炮塔外又覆盖了一层装甲板,形成了中空结构。包括车体在内,原型车“酋长”的体积本来就不小,外面再加装一层装甲后,使得“挑战者”成为第三代主战坦克中体积最大的坦克。
“挑战者”炮塔外壁呈倾斜状,增加了装甲的防弹效果,再加上“乔巴姆”装甲,防护性能极高。而90式的外壁是垂直的,应付破甲弹尚可,抵挡动能弹恐怕还有一些困难。
武器装备
90式装备了莱茵金属公司44倍口径120毫米滑膛炮,“挑战者”则沿用了“酋长”的55倍口径120毫米L1lA5线膛炮。自装配到“酋长”坦克上以来,L11炮已作了大量改进,而且,线膛炮上最近也开始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初速和穿甲能力上已接近滑膛炮。另外,L11炮仍在使用的高爆碎甲弹在对付混凝土目标时具备更大的威力。
90式采用了自动装填装置,弹药大都储存在炮塔后部的弹药仓内。“挑战者”采用手动装弹方式,弹药分开放置。弹药分离放置方式在容纳空间上更为有利。“挑战者”能够携带脱壳穿甲弹和高爆碎甲弹共计64发,而90式的弹药基数只有35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穿甲弹)。
“挑战者”使用人力装弹方式,由于车体的摇摆及装弹手的熟练程度不同,发射速度约为每分钟6~10发。90式坦克的弹药仓内配备了传送带式装弹机,能够通过按钮操作来选择弹种并进行装填,因此发射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5发。
话虽如此,由于90式悬挂过软,发射后车体恢复平稳较慢,有可能短时间无法进行重新瞄准,因此要想在4秒内发射下一发炮弹恐怕有些困难。并且,在车体摇摆过大或者车身大幅倾斜时,炮弹很可能会被斜着装入并卡在炮膛内,从而引发故障。这时凭人力很难将炮弹取出,这就意味着坦克失去战斗力。
影响发射速度的另一个原因是弹种的选择。90式混装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穿甲弹两种炮弹,为了使下一次发射所需炮弹处于待发位置,必须旋转带式装弹机使其对准装弹孔,而这就需要耗费相应的时间。
更严重的是,由于90式弹药仓内容纳的炮弹数量非常少,所需弹种很可能一下子就消耗殆尽。
火控系统
最初,“挑战者”的火控装置只是在“酋长”Mk5的激光测距仪及弹道计算机基础上增加了热像仪,但由于都是旧式设备,效果很不理想,命中精度不高。
为此,“挑战者”将火控装置更新为热成像观察及射击系统,搭载了这种新系统的坦克被称作Mk2型。参加海湾战争的就是这种车型及其升级版Mk3型。
90式的火控系统以激光测距仪、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热像仪为主,可根据横风传感器及炮身温度等数据修正参数。它还能锁定热像仪图像并自动跟踪目标。这在当时堪称最先进的功能。
防护性能
“挑战者”的“乔巴姆”装甲是在装甲板之间夹入一层新材料制成,而这种新材料则是在钛制蜂窝状结构内嵌入陶瓷而成。90式的大体相同,也是将陶瓷嵌入钛制网格中构成金属夹层,再将其填充在装甲板内制成。两者都能够抵挡住105毫米L7系列炮及115毫米U-5TS滑膛炮,但应付120或125毫米炮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在未覆盖复合装甲的部位,两者基本上都使用了间隙装甲。“挑战者”的炮塔侧面和车体前方上部安装了复合装甲,而90式从其炮塔宽度及内部容积看,就算它也在炮塔侧面和车体前方上部安装了间隙装甲,其防护能力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也令人怀疑。
90式防护上最大的缺陷是其炮塔前面与车体之间的空隙较大,存在“窝弹区”。这个区域所占面积约为坦克整个前方面积的9%,再考虑到部位越靠上中弹率越高,敌人炮弹击中此区域的概率达10%,这在战时往往会致命。即使中弹后车体未被破坏,如果炮塔不能旋转或炮身不能俯仰,它就失去了战斗力。在战时,这与被击毁没什么两样。
动力装置
90式装的是10ZGWT型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和MTl500型变速箱,2400转时输出功率达1500马力。以其50吨的重量计算,功率重量比高达30马力/吨,公路速度可达70千米/时。“挑战者”用的是罗·罗公司康达12V-1200A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2 300转时输出功率1 200马力。按照其62吨的重量计算,功率重量比只有19.35马力/吨。其最大速度也只有56千米/时,还停留在第二代主战坦克的水平上。
另外,“挑战者”还配备了一台3缸柴油机作为辅助发动机,在主机关闭时为各种机器提供动力。而90式配备的是通过主机驱动的发电机,用这台发电机来为各种仪器及火控装置提供动力。
在三大要素中,“挑战者”首重防御性能,然后依次是火力、速度。与此对比,90式更注重机动能力。
但是,有人怀疑90式的高机动性是通过牺牲防御性能换来的,因为它与“豹”2A4相比,在武器和动力方面重量相差甚微,但总重却轻了5吨(9%)。90式投入使用比“豹”2晚了11年。这11年间,日本并未开发出重量轻同时防护效果又好的装甲材料,也未能使具有相同功率的发动机轻型化、小型化。既然如此,是牺牲了什么才使坦克总体重量得以变轻的呢,其缘由可想而知。
使己方坦克的速度和突进能力远远超出同代产品固然是好事,但若为追求一项性能的提升而破坏三者平衡,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编辑/吴锴]
推荐访问:挑战者
上一篇:建立中俄蒙边境自由贸易区研究
下一篇: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的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