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一“诺”千金众生相
计划书。根据计划,这项占地万亩,斥资6.7亿元的园区,将兴建包括莫言旧居在内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几天前,这项计划的占地面积还只是2000亩而已。
在一项微博调查中,超过50%的受访人表示,在诺奖公布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莫言何许人也。一如过往的低调,在本应最为风光的时刻,莫言不见了。
他拒绝了任何人的采访,即使连同乡和亲戚摆设的酒宴,莫言都没有出席。尽管,远离了公众的视线,但莫言还是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公共资源,被人们快速消费着。
在高密文化馆门前,有一条横幅意味深长,“莫言获大奖,中国很高兴”。
早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对于莫言的消费便蓄势待发。在全球著名博彩公司Unibet公布的赔率表上,首次出现在名单上的莫言排在第一顺位。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注定非凡,因为他牵动着整个中国。
2006年,一位侯姓的工程师随意注册的 “莫言醉”商标,如今遭到多家酒商的争抢。不久前,有消息传出,称此商标价钱已基本谈妥,只不过“莫言醉”的价值已从早前的600万,一路飙升至税后1000万元人民币。
这当然是一次炒作。
几年前的一次聚合上,酒意正浓的侯先生突然诗性大发,无意中吟诵了两句打油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逢莫言醉。”之后,他真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 “莫言醉”的商标,并通过了审查。如今,无心之举却成了酒企的炒作噱头。
尽管,“莫言醉”的商标持有者并没有出售的意愿,但这并没有阻挡酒商的炒作。有不少人在网上对这样的炒作嗤之以鼻,但这恰巧迎合了商家的意愿。
比起幸运的侯先生,多数买卖人在冥思苦想,如何才能沾上“莫炎热”的余温。
如今,在淘宝上输入“莫言”二字,除了小说,“莫言同款毛衣”、“莫言同款开光手串”、“莫言同款钢笔”比比皆是,琳琅满目。这些看似可笑的商品,一如高密沿街叫卖的“莫言家萝卜”,正体现着中国人对于莫言狂欢式的消费。这就像我们对于山寨产品的追逐一般,懒惰而可笑。
不知道是否会有一天,“莫言醉”会成为高密餐桌之上的必备酒品。但可以肯定的是,莫言不会醉,醉的是中国。
“诺奖财富论”
很多人预测,诺奖会帮助莫言扶摇直上,一跃成为今年榜单上的冠军。在他们的价值观中,诺贝尔奖已经成为打造富豪的新途径。
比起小打小闹的淘宝商家,向来爱炒作概念的资本市场,自然不会缺席这场“诺贝尔热”。
在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便做出回应。传媒板块强势开盘,6只个股开盘涨停。有趣的是,除了出版传媒行业奥飞动漫、华谊兄弟、掌趣科技和人民网也成为收益的对象。
除此之外,“诺奖概念股”不断发酵。干细胞研究、量子光学、钛白粉等板块也搭上了诺奖的顺风车,相继成为市场爆炒的对象。
然而,笑到最后并非这些上市公司,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典博维。
今年5月,莫言与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民营文化传媒机构正式签约,后者买断了莫言在中国内地所有作品包含新作品及延伸品的出版权。
然而,精典博维却是忧心忡忡。出版商激烈争抢莫言作品版权,加之各类版本的莫言图书纷纷上市,出版业对于莫言获得诺奖的回应似乎颇为混乱。鉴于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已将莫言作品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坚决打击相关侵权盗版行为。除此之外,莫言还亲笔授权精典博维作为其作品的惟一维权商,可全权处理被侵权的维权事宜。对于精典博维,这有如一颗定心丸。
如今,精典博维正加速着莫言新作《我们的荆轲》的面试,同时,收费版APP也将于不久之后登录苹果终端。除此之外,其IPO计划也在加速。
欢欣鼓舞的还有中国的作家们。在他们看来,莫言的胜利更是中国文学的胜利。
和高涨的GDP相比,中国作家的稿费可谓一路下行。民国时期,在中国当作家可谓高收入职业。40年代时,张爱玲每月稿费可达450块大洋,约合9000斤大米。如今,国内稿费最高的杂志是《知音》,千字稿费为1000元,美国稿费的平均水平则在4800-12800元之间。而更加令诸位作家尴尬的是,800元的稿税起征点已经30年未曾改变。无论诸位作家的既得利益能否因此增长,但可以肯定的是,起码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坚持的信念,也许是莫言带给同行们最为直接的影响。
如今,莫言成了“国宝”,他与财富的距离,正如他与诺奖的距离一般,唾手可得。
在2006年首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莫言以345万元的收入位列第20名。自此之后的五年间,他便消失在这份榜单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郭敬明。在同一份榜单中,这位成名于网络的80后作家从未跌出三甲。身居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高位,加之邀约不断的代言和节目通告,郭敬明在文学之外可谓名利双收。
如果真想赚得盆满钵满,莫言大可不必押注诺奖。他可以像全球最赚钱的作家——詹姆斯·帕特森一样,采用流水线写作的方法出品一些“一次性小说”。抑或像J·K·罗琳一样,通过作品的影视改编权日进斗金。他们的财富并未“沾光”诺贝尔奖。如此看来,“诺奖财富论”只是一道伪命题罢了。
莫言“房事”
“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方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方米。”
比起五花八门的生财之道,攥在手里的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50多万元)对于莫言似乎更加踏实。
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莫言笑着说:“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方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方米。”
作品可以写得魔幻,买房还需回归现实。
一时间,一股来自公共舆论的力量开始涌现微博。
莫言的“房事”迅速引发网民围观。最先引爆这股力量的是陈光标,他在微博中掀起了一场“解救莫言”的“赠房宣言”———“标哥在北京黄金地段二环以内有13套商住房、两处别墅,别墅离机场约20分钟,如果莫言老师愿意的话,我愿意亲自陪同他挑选,两处别墅任选其一(一处870平方米、一处630平方米,拎包入住)。”
陈光标的微博在网上刚一公布,立即引起网友的热议和质疑,不少网友认为陈光标是借“莫言热”,对自己的知名度进行炒作,有的直接问陈光标:“为什么不早点送?或悄悄送?为什么不送给其他作家?”
比起陈光标的豪气,各位地产大佬们似乎要更为低调。潘石屹率先在微博中提示莫言,在北京买房需要北京户口。随即,向来口无遮拦的“任大炮”就回复潘总,像莫言这样的人才,应按照特殊人才政策,奖励北京户口。
对于普通人,他们看到的则是莫言“房事”背后的辛酸。
其实,这并非莫言第一次谈及“房”事。在一次文学论坛上,他如此说道:“如果依靠写作去买房子,现在真的是很难的事。靠写作过上像郭敬明的生活,全国估计也就只有郭敬明了”。
750万和大房子,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前者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后者则是倾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实现的愿景。如今,莫言就像亿万中国人的化身,当我们的梦想实现,随之而来的喜悦却依旧在高房价之下打了折扣。
尽管,莫言引发了一连串经济众生相,但最终引发公众热议的依旧是房子。
在众声喧哗中,惟有莫言安静而低调。
2012年10月29日,莫言终于出现了。在高密县举办的红高粱文化节上,莫言如此说道:“我认为‘莫言热’这个很正常。这个热,也让我很感动。但我希望‘莫言热’,尽快过去”。
上一篇:硅基拉曼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