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高职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摘要: 本文在介绍当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强调了在新生入学环境下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新生入学环境下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职新生 心理健康 积极 策略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快速,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90后”“富二代”学生也已经步入校园。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关注和解决当前高职新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入学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显得非常重要。
一、当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院连续三年使用“心海软件——学校心理咨询管理系统”中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独立模块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在一周内完成全部新生信息录入、现场测量,自动统计形成分析报告。同时,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的测量与校验。
通过对近三年来测评结果的综合分析,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新生在入学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情绪情感、自卑、焦虑、压力大等问题,有的同学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新生心理各种症状因子的严重程度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妄想——忧郁——焦虑——恐怖——躯体化。在心理测量的单项维度上所占比重比较大的有:“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的占34%,“缺乏自信心”的占3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的占31%,“情绪起伏大”的占29%,“身体倦乏”的占28%,“牢骚和不满多”的占2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想轻生”的占4.6%。我们发现属于心理不健康之列的明显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样本人数的19.6%,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占样本人数的35.8%。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况的学生合计约占55.4%。
二、当前高职新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导致高职新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综合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的年龄阶段
高职新生一般在18岁左右,心理发展处在从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集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心理充满着矛盾和危机,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突发性。二是他们由于受“青年期闭锁性心理”的影响,使交往受到自我保护机制的干扰,往往自己设置心理屏障,愿交友又不太信友,想恋群又不太合群,常出现想倾诉又没有诉说对象的现象。三是个体的性生理逐渐发育成熟,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殊环境,恋爱与性的问题很难处理好,往往存在内心压抑的苦闷。
2.客观的生源现状
目前的高考机制决定了高职生源的特殊性。首先,从生源的成绩来看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高考失利者,二是成绩相对比本科生差的学生。从心态上来看,两类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与本科失之交臂的高考失利同学可能一蹶不振,抱着消沉失落的心情进入高职院校,或者由于没有考上本科院校,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易引发过分自责或不自信心理;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侥幸通过高考,取得进入高校读书的机会,这也无疑会助长他们蒙混过关的心态。
其次,从从生源的组成来看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城市学生,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受重视程度明显降低,易产生心理落差;二是农村学生,大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进入新环境与周围同学相比易产生自卑感;三是特殊家庭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单亲抚育,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等问题,内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及困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受的负性刺激量较多,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也较大。
3.新环境的挑战
一是物质环境。很多高职院校在扩招的影响下,由于资金相对不足,致使校园空间相对狭小,人口密度过大,宿舍、食堂、图书馆等过分拥挤。干扰理论模型指出:在空间拥挤的情况下,人经常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具有攻击性,心理上易产生无助感和压抑;由于太多人存在,阻碍人们直接的目标活动,易引起人的挫折感。
二是精神环境。高中到大学生活环境的突变,高职新生必须要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人格上的自立、思想上的自育。这些新环境的挑战让人一时从思想感情上很难去适应,部分新生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困惑,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生涯规划问题等。
4.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改革开放让当代大学新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常会让人在人生道路选择上感到茫然、迷惑,易出现忧郁、焦虑等症状。二是就业压力的增加。高职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普遍存在找理想工作难的现象。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大学生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常感到彷徨和恐惧。三是网络传播盛行,部分新生乐于终日与电脑、手机打交道,导致人与人之间心灵面对面的真诚交流越来越少,容易忽略初次相识交往的宝贵机会,使人易出现人际关系敏感、孤立、冷漠、偏执等症状。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缺失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学校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这为高等教育埋下了诸多隐患。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不良个案中,可以看到学校、家庭片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后果。
三、在入学环境下对高职新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旨在以往侧重于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使个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在新生入学环境下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及时纠正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偏差
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沿袭了传统主流心理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重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上,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重心,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单一片面的局面。
2.有利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缺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级功能:“以消除心理障碍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功能,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中级功能,以促进心理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高级功能”。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初级功能的发挥,重咨询轻教育,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同学身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全部功能。
3.有利于新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从高中毕业迈进大学的校门,意味着高职新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在身份上,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在环境上,由熟悉的高中校园到陌生的大学校园转变;在生活上,由依赖、半独立状态向独立状态转变;在学习上,由基础学习到专业学习转变。在入学时期他们难免会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很多的疑虑、困惑。在新生入学环境下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尽快让学生习得到积极情绪体验,愿意主动地去寻求解除心中疑惑的方法和途径,自觉地进行角色转变,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4.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校园、家庭、师生、氛围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营造一个和谐的心理健康氛围,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
四、在入学环境下对高职新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设计符合高职新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忽视了人的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并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治标不治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心理问题,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对未来保持乐观和充满希望,鼓励学生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用幸福、希望、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方向:用积极的理念和思想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学会调节自身心理,积极应对问题,主动适应社会,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生活中正面向上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2.构建高职院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
(1)健全“三级管理”的组织体系,加强学院、系部、班级的全方位互动,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第一级,系(部)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为第二级,班级心理工作站为第三级。
(2)构建“一轴多翼”的课程体系,为新生入学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指导。“一轴多翼”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理论教学为轴,以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常规化日常心理咨询、主题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定期化的“5.25心理健康活动周(月)系列活动、经常化的班级主题教育活动、规范化的户外拓展训练活动为翼。
(3)完善“五级预警”的干预机制。完善从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或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分管领导的“五级预警”干预机制,发现危机预兆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时,立即层层上报,启动应急措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3.拓展高职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人性观决定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具有多元化。
(1)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权威的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测试及分析,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心理轨迹,有效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并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及时治疗,从而提高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异常心理的学生,更重要的是面向心理健康全体学生。其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咨询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
(3)进行心理主题教育。根据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 邀请校内外专业人员举办系列专题辅导讲座,重点应放在适应新环境、角色意识与转换、人际交往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也可针对新生共同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如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帮助新生解决心理困惑,走出心理迷茫。
(4)开展朋辈学习活动。朋辈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互相影响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安排同专业已毕业学生和高年级优秀在校学生代表与新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互动,给新同学介绍自己大学生活的成功经验,共同探讨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朋辈学习使新生加强对学习自觉性的认识,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5)进行心理拓展训练活动。把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训练活动相结合,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能,如人际交往训练、心理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心理承受力训练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如:信任背摔、生死关卡、合力冲击、蒙目障碍等活动。这对于追求新奇的“90后”来说不仅会使活动不流于形式,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这对于唤醒他们的个人潜能,尽快主动地融入新集体无疑也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建设。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同时应拓宽宣传渠道,使更多的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气氛。
4.在新生入学环境下构建和谐、健康、有序的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1)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组织新生交流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不仅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在情绪上做到自我疏导。
(2)重视校风、班风建设。幽静的校园、优美的环境和文明端庄的言行自然会让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为转变新生观念、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利用学校组织的争先创优活动,逐渐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加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孔治国.大学新生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1)
[3]李晓波,谢钢,沈雪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2)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上一篇: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