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德育课学生评价方式日益暴露出其诸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下面,就德育课教学中的学生评价体系谈谈我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现行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不足
关于学生评价体系,德育课有着与其它课程一样的弊端。通过整理有关文献,我归纳了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几点不足:
1.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传统德育课评价仅局限于以考查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对学生一段时期(通常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片面重视以学生终结性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式,甚至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师乃至学校的评价依据的做法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只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个平时思想行为表现很差的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其思想品德课学业评价可能会得到高分。这已是课堂内的“常识”,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相当重要的。
2.评价的内容、方式过分单一。如今在德育课的考核评价内容中,主要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对于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则视而不见。既然只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情况,填鸭式教学就成为适用的、简便的、高效的教学方式。采取单一笔试的方法来判定学生思想品德分数的高低,是传统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的通行做法。考试的主要题型无非是选择、判断、简答、分析和论述题等,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和重现能力,不能体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更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目的背道而驰。
3.过分注重量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呆板,忽视质性评价。考核只看分数,不看能力,更不看思想品德。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相对较难,特别是它的评价与升学、就业、评优等联系起来的时候,很难有充足的依据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分出高下,丧失区分的功能,不像一张试卷那样看起来客观、公正。任何体制都有惰性,运行之中都有偏离原来方向的倾向。既然思想道德评价是一道难题,较难服众,不如知识考查快捷方便,体制就倾向于用分数来量化地考核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这无异于鼓励教师把德育课上成知识传授课。
现行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实际上异化了德育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其与最初的德育目标背道而驰。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的盛行是这种评价体系弊端产生的重要根源。
二、现行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不足的深层原因
1.观念上的误区
德育课的性质到底是知识传授课还是人的道德行为养成课呢?在许多教师那里是模糊的,而在实际上许多德育课教师就是简单地上成了知识传授课,教学运作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有的教师声称自己是教师不是牧师,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尤其是德育课教师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德育课作为一门课程固然有与数学课一样的知识特征,但也有着鲜明的教化功能。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最该被称作“灵魂工程师”的应该是德育课教师,因为德育课不仅要传授一般的思想、道德、政治知识,更要触及人的灵魂,要努力把这些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内心的律令。
2.体制上的弊端
关于利益分配机制。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不仅要投入精力,更要投入情感,短时间难见成效。现在的利益分配有一种“科学主义”的倾向,报酬和绩效挂钩,凡事喜欢量化,认为这样有可操作性。与上述的体制惰性和考核评价的“唯分数论”相匹配,利益分配吃大锅饭和“唯分数论”亦兼而有之。大家都会说教师要教书育人,可教书的考核指标是刚性的,育人的指标是柔性的。教师们津津乐道、相互攀比的是学生的分数、考入重点院校的人数,很少听到有人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因为除非出现极个别的典型。思想道德的评价很难量化,任何量化的尝试都多少有点滑稽,不尽人意,缺乏说服力。利益分配引导人们努力的方向,吃大锅饭和“唯分数论”都使人疏于做人的思想工作,因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3.政策上的忽视
一直以来,社会、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与语、数、英等主要课程而言,德育课的地位就显得可有可无了。社会、教育部门、学校对德育课程忽视,导致在该课程上所创设的教育资源和开展的教育科研就相当有限。尤其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的地位更卑微,以致于德育课在领导重视、教学资源、课时设置等方面都大打折扣。在这样情况下,学校德育课的开展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体现在学生评价体系上就会倾向于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评价学生,以致学生评价体系内容、方式过分单一,注重终结性的定量评价。
三、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
我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课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突破单一的紙笔测试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了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我认为德育课的评价应由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等几部分构成。
1.家庭评价就是通过电访、家访、家长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其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客观评价,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提供依据。
2.社会评价是指学校通过向学生身边的亲戚、朋友和邻居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倾向、社会责任感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补充和完善学校评价的内容。
3.学校评价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知识评价等四个方面。
自我评价可通过谈话、成长日记和书面自我鉴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这个环节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这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同学互评就是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真实、公正、公开、合理的评价,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为了解。基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知全面发展的这一特殊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缺点发挥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评价可在课堂和课余两个时段进行,而以课堂评价最为重要。课堂上的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活动情况的评价,这种评价能比较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课余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而作业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形成性练习、论文、漫画、时事评述、手抄报、课件或研究性学习报告等形式。教师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具有鼓励性,因此要多角度从不同侧面去评价,同时还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这种评价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要尽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于学生的发展。
知识评价就是通过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考试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评价是对其他评价的有效的检验,可以说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这就要求题型要多样化、灵活化、生活化,要通过考试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用、能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可由闭卷(对基础知识的水平性评价)和开卷(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与形式:如研究性活动、制作课件、撰写小论文等)两部分组成。
同时,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合应该是动态的,既有终结性的评价,又有过程性的评价,也就是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情感领域和知识领域取得提升。
總之,德育课学生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而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所能达到的,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望本文能抛砖引玉,为德育课的学生评价研究击起零星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