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预案体系有效性评估研究
摘要: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是实施指挥调度和保障信息传递的关键,其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应急通信预案体系的合理、有效。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应急通信预案体系做大量理论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界定“有效性”内涵,从预案体系“效率”和“效果”两个维度切入对其进行研究,为应急通信预案“有效性”的评估提供相应的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应急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应急通信预案 分类分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34-0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类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与“应急”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通信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在非常规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否保证通信畅通,能否迅速而高效地恢复受损的通信系统,是整个应急行动在响应、指挥、调度、救援等诸多方面的成败关键。而应急预案是任何应急工作的基础和行动指南。因此,应急预案是否合理、有效、可行,关系到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优劣,进而影响到整个应急救援行动。
基于此,本文选取“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预案体系有效性研究方法”为题,旨在参考相关的理论、标准,探索科学的方法,对我国现有的应急通信预案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测度,从而衡量应急通信预案在各类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时发挥实际作用的能力。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制订了比较系统、完善的应急通信预案体系,但是,对于应急通信预案“有效性”问题以及对现有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国内外都鲜有涉及。
2 有效性内涵界定
研究“有效性”问题,首先要对“有效性”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罗国英,2006),否则,研究就会盲目、宽泛,其本身就不具有“有效性”。在管理学中,“管理有效性”(冯英浚,2000、2003)和“领导有效性”(李超平,2003;李秀娟,2006;王月,2009)是两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他们对“有效性”的理解主要侧重于两个层面——“效率”和“效果”(万解秋,2001;吴志明,2005)。“效率”解读为“正确地做事”,而“效果”则为“做正确的事”(樊纲等,2005)。另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对质量管理有效性进行了明确定义,即完成策划活动的程度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不难看出,完成策划活动的程度可以表意为“效率”,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则可以表意为“效果”。然而,喻华伟(2006)认为效率和效果不应是管理有效性的全部,还应该包括“最大程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能力”。但是,此能力完全可以归属于“效率”的范畴,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的效率,进而影响效果。
因此,本文从“效率”和“效果”两方面来诠释和研究“有效性”。
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应急通信分类分级标准构建的基本思路
不同类别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或同一类型不同影响程度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通信事故,会导致应急通信预案的实施过程有所不同,比如,响应等级的识别,所需资源的调度,需要配合的救援部门,恢复通信的手段,整修通信设施的技术方法等等。而预案的实施过程不同就会影响其救援保障的效率和效果,进而影响我们对救援保障的效率和效果,进而影响我们对预案体系的评价标准,见图1:
因而,我们对预案“有效性”进行评估时,就不能“一视同仁”。例如,某省级应急通信预案,能非常高效地由地震导致的全省30%面积以内的通信中断,并能充分保障实施效果,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应急通信预案体系的优、良、中、差。可见,要全面、科学地评价应急通信预案体系的优劣,就必须对“预案能否满足或多大程度地满足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引起的通信事故的保障”进行全面考量。而应急通信分类分级是指,对由非常规突发事件引起的,需要提供应急保障的通信事故进行性质上的分类、程度上的分级。分类,主要针对事件的性质。例如,某一次应急通信事件,是地震所致、台风或洪水所致,还是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所致。分级,主要针对通信事故的影响程度、严重程度。例如,某次台风导致全市(全省、全国)30%的面积无法通信,或是更加严重的某个程度。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内外相关文献、标准,以及实际调研数据,提取与应急通信分类分级相关的属性(指标),组成分类分级的决策表(见图2)。在此过程中,由于所提取的数据肯定具有不一致、不完善等特点,我们用粗糙集对不确定信息处理的优点,对其进行数据补齐、离散化,再进行属性约简和值约简,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则提取,以得出应急通信分类分级标准。
4 应急通信预案体系“有效性”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
4.1 “效率”评价模型()
假设涉及预案“效率”评价的参数(评价指标)有,分别代预案响应时间、决策代价等实际参数,构建出效率评价模型。
根据前述应急通信分类分级的结果,针对每一类、每一等级,考量应急通信预案在指标上的实际水平,即可测度出相应的参数值,带入模型便算出应急通信预案在某一类、某一级上的“效率”水平的数值。以此类推,可以得到该预案对所有类、所有级别的“效率”水平的数值。
例如,某应急通信预案,考量它对于I类1级(地震引发的全省通信中断)事故的保障的“效率”水平,可以得到指标参数(例如响应时间、决策成本等),输入模型,得到效率水平数值;同样是该预案体系,考量它对于I类2级(滴着引发的全省90%面积通信中断)事故的保障水平,可以得到指标参数,输入模型,得到效率水平数值,以此类推,直到得出该预案体系针对所有类、所有级的效率水平的评价结果集合(见图3)
4.2 “效果”评价模型()
同“效率”评价模型研究内容类似,假设涉及预案“效果”评价的参数有,构建出“效率”评价模型 。
根据前述应急通信分类分级的结果,针对每一类、每一等级,考量应急通信预案在指标上的实际水平,即可测度出相应的参数值,带入模型便算出应急通信预案在某一类、某一级上的“效果”水平的数值。以此类推,可以得到该预案对所有类、所有级别的“效果”水平的数值。
例如,某应急通信预案,考量它对于I类1级事故的保障的“效果”水平,可以得到指标参数,输入模型,得到效果水平数值;同样是该预案体系,考量它对于I类2级(滴着引发的全省90%面积通信中断)事故的保障水平,可以得到指标参数,输入模型,得到效率水平数值,以此类推,直到得出该预案体系针对所有类、所有级的效率水平的评价结果集合(见图4)。
4.3 “效率”、“效果”集成模型()及预案整体“有效性”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阐述,应急通信预案针对每一类、每一级通信事故都有两个评价值——“效率”水平值和“效果”水平值,在此基础上,构建集成模型,即“效率”、“ 效果”的集成模型。将每一类、每一级的和值输入模型,得到相应的“效率”、“效果”集成评价值,随后构建预案整体“有效性”评价模型,输入各类各级的集成评价值,得出预案“有效性”的最终评估结果。
5 结语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一套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预案体系有效性评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效率” 和“效果”为研究“有效性”的维度,强调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即把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与“有效性”的评估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研究更为科学、合理。在研究方法上,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和“有效性”评估的指标提取中,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模糊的问题。其次,采用神经网络和因子分析法定量计算应急通信预案对于各类各级应急通信事件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构建应急通信预案整体“有效性”的评估体系。
本文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对应急通信预案有效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而具体的指标提取和体系构建等,将是作者以后工作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007.2:71-76.
[2]计雷.对应急管理的几个认识阶段[J].安全,2007.6:4-5.
[3]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基本原则与程序[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3-6
[4]David M.Neal, Brenda D.Phillips. Effective Emergency Management:Reconsidering the Bureaucratic Approach, Disasters,2007,19(4):327-337.
[5]Harrard J., Jefferson, T. Shared Situational Awarenes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Mitigation and Response, System Science, Jan. 2007:23-23.
[6]袁宏永.构建应急指挥系统要从信息资源下功夫[J].中国信息界,2006(7):17-17.
[7]冯英俊,王大伟.绩效管理与管理有效性[J].中国软科学,2003(4).
[8]薛锋,柯孔林.粗糙集理论和遗传算法集成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预警研究[J].软科学,2008,22(4):49-53.
[9]王国胤,张清华.不同知识粒度下粗糙集的不确定性研究.计算机学报,2008,31(9):1588-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