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ave,a,dream
CHAPTER 1
也许很傻很天真,也许很不切合实际,但关于汽车的梦想,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曾停止过。就像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一样,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异想天开的灵感,才会有今天或者明天的奇迹。对汽车的梦想,在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从大概20世纪初开始,制片人就会乐此不疲、争先恐后地为形形色色的主角配备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交通工具。而他们的优势就是,无需考虑技术上的束缚,只要在银幕上显示出它的神奇。
《霹雳游侠》 这部出现在1982年的剧集,也许是对“无人驾驶”这一概念的最早设想。“请别叫我‘汽车’或是‘几只轮子’,我是奈特工业3000号。”可能你一下记不起《霹雳游侠》,但当你看见KITT每次说话、车头的扫描器来回扫描时,保证你一下子就能从脑海的记忆库中找到它。现在,很多国家都已成功研制出可以如KITT般无人驾驶的汽车,只是还不能像它一样聊天和自动修复。
《少数派报告》 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对未来的汽车社会做了这样一个畅想:2054年,在庞大的汽车生产车间里,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水滴状汽车从机器人组成的流水线中诞生。在那个疯狂的世界里,没有行人在街道上行走,有的只是一个个水滴,汽车像水滴一样在华盛顿特区交错的空中隧道中滑行,而人们则悠闲地躺在水滴中。
《机械公敌》 电影对汽车外形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变。这部号称拥有中置引擎的2座跑车,不再像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依靠车轮滚动前行,而是采用球体滚动前进的方式,圆球形的“车轮”置于类似普通汽车的轮毂之下。除此以外,当主角进出爱车之时,车门于C柱向外、向上展开,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翅膀,美轮美奂。
《回到未来》 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回到未来》对汽车的功能进行了拓展,汽车将不仅仅作为交通工具使用,它还可以穿梭时空。
《变形金刚》 电影对汽车进行了拟人化处理,改变了汽车的行进方式。对于很多70、80后来说,当“汽车人,变形”这个声音重新出现在银幕上时,儿时的梦想被重新唤醒,而这种梦想,当堵在车水马龙的观影回家路上时显得尤为强烈——如果这时汽车可以像擎天柱、大黄蜂一样站起来就跑多好。只是不知道的是,如果汽车真能站起来,当剐蹭出现时,会不会变成一场机械之间,零件乱飞的“肉搏”。
《银翼杀手》 电影中出现的那辆可以飞的汽车,启迪了无数后来者,如《第五元素》等。在《银翼杀手》之后,汽车在银幕上起飞、降落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对现实中的汽车制造者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因为据最近的报道,首辆可以飞的汽车已在2009年试飞成功,只是尚未量产。
《007》系列 不仅仅局限于车体改色、悬架升高以及动力提升,《007》电影为汽车改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如《金手指》中那辆DB5,玻璃是防弹的,车牌可以自动切换成不同国家的,车轮里藏着可以伸缩的钢绳,车的后备箱里有可以升降的防弹钢板,车尾有高压水枪、滑油喷射器、路钉布散器等,更绝的是这辆车的副驾驶座可以被弹出去??
历史上的尝试
几乎在电影诞生的同时,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了对未来汽车的探索。只不过,这几十年前的梦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将要实现,有的还是天方夜谭。
1930年 有人制作出一种火箭汽车,以液态氧作燃料,1小时可走90英里。虽然司机在后来的一次测试中因爆炸遇难身亡,但它的发明者强调,首次成功跑动表明用这一方式行驶的交通工具具有科学可行性。
1933年 芝加哥世博会期间,展出了一辆轻型节能汽车。它拥有三个轮子,内部采用钢架设计,车身是白蜡木,顶棚是帆布,外形酷似停留在地面上的飞艇。可搭载11名乘客,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145公里,平均每升汽油可行驶13公里。相比之下,美国环保总署最新评选出的“2012年能效最高小型货车”平均每升汽油也只能行驶10公里。后来,由于受一次交通事故的负面影响,这款车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
1954年 意大利Messerschmitt车厂推出一款名为KR-175的轻便小型车。该车仅能乘坐一人,可以放在卡车货斗里,可以一只手抬起来,一加仑汽油可走100英里。
CHAPTER 2
每年车展,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奇形怪状的概念车。所谓概念车,最早也叫“梦幻车”,始创于1938年,如今已是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借以展示其设计观念的最重要的方式。有个形象的比喻是,概念车就像时尚秀场的时装,虽然大多数永远只是个“概念”,但表达了人们对未来汽车的美好希望,体现了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流行趋势。
Lovos 这款宝马出品的概念车车身由260片太阳能板构成,当车辆静止不动时,每个独立的面板随着太阳的移动方向而转动,从而吸收提供动力的太阳能。当制动时这些面板也可发挥阻力的作用来加速车辆的减速。另外车轮上一共由12个独立的光电板组成,当车辆启动行驶的时候,这12块光电板就会重新组合成涡轮状的模样。
Aqua 这是一款由大众展出的概念车,靠氢燃料电池提供动力并由叶轮推动,乍看上去就像一条扁平的比目鱼。它能够同时在公路、水路及冰面上行驶,并且最高时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其特点是有一个由多个引擎组成的传动系统,主引擎位于底盘并负责提供高压空气升起车体,其它引擎负责推进。
Nanospyder 从名字就能看出,该车运用了纳米材料(Nanotechnology)。与现在的造车工艺完全不同,纳米材料可以构成直径小于0.5mm的网格结构,从而使车辆受到撞击后,改变排列形式,让坚固的车身转化为可以吸收能量的软性材料,保证乘员的安全。最有意思的是,该车能让你像儿时的玩具一样任意拆卸、组合和装配。
EN-V 除了怪异的外形,EN-V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利用无线通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随时随地感知周围的路况和障碍物,并和周边的10辆车保持信息交换,从而达到自动驾驶、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车祸的发生。该车体积是普通乘用车的六分之一,据通用称,EN-V将在2015~2030年间上市,并且价格会便宜得和电脑一样。
GINA Light Visionary Model 与传统钢和塑料车体不同,这款概念车采用固定在框架上的织物材料,从而达到无缝间隙的效果。这种做法使车的表皮可以变形、伸展以适应框架的变化。例如,在正常的情况下,车灯隐于这种特别的织物覆层之下的。当驾驶者打开车灯的时候,由位于车灯下方的金属结构作用,之前紧密的织物层就会向左右两侧张开。同样的原理,车内的装置也都分为隐藏和显露两种“可变形”状态。
Taiki 是马自达对极限空气动力性能的一种尝试。如果采用鸟瞰的方式你会发现这辆概念车的车身采用的是前端尖后端宽的锥形设计。而从侧面看起来,平滑的底部在车身越靠后的部分越高。后轮拱在车身和后挡板之间留出了一个通道,以便从前端流过来的空气产生回流。风洞测试,这款车的风阻系数为令人难以置信的0.25。
zaZen 瑞士Rinspeed公司曾在日内瓦车展上展出过一款名为zaZen的概念车。该车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前卫的照明技术和新型塑料,从而令包括座椅和车顶在内的部分,可以通过一个按钮在100%全透明和不透明之间切换。
Pivo 日产公司设计的Pivo有着如同蜗牛般的滑稽造型,更为奇特的是驾驶舱能够进行360°旋转。另外,配合可环视四周的Around View Monitor和贯穿行车死角的See Through Pillar,Pivo能在拥挤的大都市里随意变换行驶方向。其前、后各配备1台可通过2个轴输出的超级马达,可单独控制4个车轮的驱动力。
CHAPTER 3
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些电影和厂商巨擘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研究机构或科技公司,也在努力为我们打造着关于未来汽车的梦。而且与那些博取了足够眼球却仍处于创想阶段的“概念”不同,他们很多已成功付诸于实验,甚至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试用,也许很快就将普及。
SARTRE 公路自动安全列队驾驶科研项目SARTRE(Safe Road Trains for the Environment),由欧盟投资研究,2011年初在瑞典哥德堡附近成功完成了首次实车测试。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以环保为目的的安全道路列队行车方案:将6~8辆汽车分为一组,所有汽车头尾相接排成一列。每个列队都会有一辆头车领航,后面的车辆只要用类似现在的雷达巡航控制系统和自动停车系统跟随,驾驶员不需要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操作。
在实际应用时,驾车者在进入高速公路或超级公路时发布自己的目的地信息,找到其他同路的车辆,形成一个队列。所有的车辆都是完全独立的,在行使途中随时可以脱离车队。不过一旦车辆加入了车队,在车队驶往长途目的地的过程中,司机就会轻松很多并能做其他的事情。
SARTRE可以带来诸多收益:首先就是道路安全,因为据调查有80%的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而SARTRE可以使人为的因素最小化。其次,它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因为车辆在仅有几米的间距上仍能高速行驶,间距缩短了,同一车道就可容纳更多的车,道路空间得到更好利用。再次,在测试中发现,将多车连排可减少空气阻力和所需的马力,同时不再拥堵的路况可以使汽车节省燃油消耗,减少CO2排放。最后,对司机而言,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为它让司机们可以有闲暇来做其他事情,而不只是开车。
主动防撞系统 几十年来,汽车安全技术关注的大都是“被动安全”,也就是说,通过更好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在车辆碰撞发生时减轻或免除人员伤害。与之不同的是,近3年来,已有一些公司开始研究“主动防撞系统”,将“减轻”伤害变为“避免”发生。
其中,美国大陆公司的办法是应用一种军用飞机雷达技术,提前感知即将发生的碰撞并采取相应措施:当邻道有车时,如果驾驶员变道,汽车会以图像和声音发出警示的同时,通过分别控制每个车轮的制动器产生横摆力矩(车辆的回转力),帮助驾驶员所驾驶的车辆不接近邻道车辆;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仪表盘红灯亮起,刹车自动备好,车窗关闭,座椅调直,安全带收紧,安全气囊进入准备状态——如果司机不迅速踩刹车,汽车会自动采取制动、转向等措施来避免碰撞。目前,这些技术已在个别高端车型中试装。
绿波带 所谓“绿波带”,即“信号灯多点控制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这种技术可以让车辆从遇到第一个绿灯开始,只要按规定速度行驶,接下来遇到的将全是绿灯。这种技术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段车流相对密集紧随着一段车流相对稀疏的这种忽高忽低而造成的交通堵塞。同时,它还有助于控制车速——开得太快的车只能停下等待,开得太慢的车也会遇到红灯,只有在控制车速范围内的车辆能够一路畅通。这样就能将总体的车速调节到一个相对合适的范围。
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国内多个城市试用,但由于人们出行越来越频繁,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多等问题,很难达到预期的全部效果,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研究。
看起来,以上种种关于汽车的梦想犹如镜花水月,让忙碌于现实中的人们觉得遥不可及。但是想想当初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时,那些坐着马车的家伙们的嘲笑,谁也没有想到汽车如今几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谁又敢说这些图纸上的线条或脑海中的概念不会出现在我们儿孙的车库中呢?
人人都有汽车梦
其实关于汽车的梦想,并不是大公司、大导演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只是不曾“公诸于众”而已。而为了让更多人的梦想能够展示出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厂商也开始热衷于举办各种创意和设计大赛。也许有一天,你的梦想就会成为未来的现实。
塞尔维亚的参赛者 在2011米其林设计挑战赛上提交了一幅“超音速汽车”的作品。参照超音速飞机的样式,这种小汽车的两个后轮都拥有独立驱动的电动马达,车身狭窄,可以乘坐两人,活像一枚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火箭。
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学生 在首届国际概念汽车设计大赛上凭借“MOOOVIE”摘得“最佳前沿科技金奖”。这款单人电动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无污染零排放,且拥有两种驾驶模式,一种是在较窄小的空间里,如楼道、电梯中,使用二轮模式驾驶;另一种则类似三轮车。
旧金山艺术大学设计师 Roman Mistiuk为他的毕业设计提交了一款名为Metromorph的作品。在设计中,这款车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内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因为它能够在大厦的墙壁上面垂直行驶,而且能够悬靠在阳台上。如今,这款设计已被Peugeot作为概念车展出。
推荐访问:dream
上一篇:天使之翼
下一篇:论轻型修井机的现状与开发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