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摘要: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后的第七个年头上,我们回望改革,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在我们为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发现其中也有不少的问题。对于问题我们并不应该加以回避,而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反思,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完善,达到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建设培养人才的目标。本文就这次改革出现的几个问题,加以简要的分析,并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对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基础教育 改革 问题 反思
2001年,我国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今年已经是实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九个年头了。通过这九年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首先,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其次,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使得课程结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同时,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使得教材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际,并且增添了一些新科技的内容,与时俱进,提高了学生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总得来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绩是不容抹杀的,但是这不能说明本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没有问题。在真正的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等因素,使得本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我们为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这些问题更应该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以更好的促进本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矛盾
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教育部主持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一次教育改革。其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时间之久是历次教育改革所不能比拟的,其中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及学者和各个学科专家的大量心血。
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众多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论被引入到我国,这其中也包括了教育这门学科,于是在现在的教育学领域就出现了许多洋化的教育用语,并且大量的借鉴和实践西方的教育理论。这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柱,如“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构建主义”就是西方的理论思想。这些理论的在我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运用,的确使中国的教育者们大开眼界,但是由于一线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使得他们在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接受和实践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教育这方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如孔子这样的伟大的教育家。至于教育理论,我并不敢说在当时业已形成,甚至是中国在古代是否形成了教育理论我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信的,那就是在中国的古代,教育的思想或者称之为教育的意识在中国人的心目之中还是有其一套完备的体系的。只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西方文化的发展,才没有形成如西方一样的教育理论。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西方那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是结合着本国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其发芽、生长是有着其特定的土壤的。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西方的教育理论一概否定,置之不理,而是应该在运用之前,要加以甄别,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的传统,以及中国人的观念,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人能够理解并接受,从而改变在当下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认为造成这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矛盾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一线教师的经验,所以这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一线那些在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们的想法,也理解不了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至于我们教育专家和学者们认为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理论,在一线教师那里实践不了,或者是过于形式化,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关于这一问题我下面会展开来说。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的矛盾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但是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却体现出了明显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倾向。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它所规定的应是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课程实施建议和对所有学生在某一特定阶段基本素质的要求。然而,从我国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来看,无论是各门课程在不同学校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内容标准,还是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建议等方面,都体现出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上要“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三条)”,在第二学段中的“阅读”中要求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第十条)”,在第三学段中的“阅读”中要求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第十一条)”,在第四学段的“阅读”部分要求学生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四条)”。这些都很明显的显示出以城市为中心的问题。也可能是课标的制定者们在制定这些标准时,过高的估计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诚然,我国的农村现在已经有不少都有了自己的小图书馆,但是其中的藏书量以及书的类别、价值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我觉得都是很有限的。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邬向明在谈到珠海的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说道:“像珠海市第一中学,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学,拥有全国一流的教学硬件和师资队伍,在珠海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与其相提并论,可是他们在课改中也遇到了如此大的困难,这还是在受实验条件限制少的文科上遇到的困难。理科课改上所需要的高标准的装备,对市一中来说,都很难达到,可以想象我们广大的农村学校如何满足课改所需要的客观要求。”[注]即使是像珠海的这样的城市,其中最好的学校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更何况是那些在危房下上课的农村的孩子们。
不容否认的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较之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已经是有了很大的弹性,但是依然有些偏离我国的教育现实。我国地广人多,疆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在我们制定课标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各种因素或者是对不同的发展地区的课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课程标准》真正的成为各地区各层次学校发展所依据的准则。
3.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矛盾
在第一点,我已经分析过,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相脱节,使得我们这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上去有一些形式化,从而影响了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使得这一问题的出现就是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基本上现在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学历都已经达到了专科或本科的水平,甚至从近几年的趋势上来看,硕士研究生正在大量充实着中小学教师的队伍。所以就从学历上来看,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已经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自身的素质较高。但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大相径庭。虽然有各种各样相应的对教师新课改理解的培训,以及大量的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的书籍,但是其对于教师的影响是有限的,教师们的理解与接受也是有限的。一些教龄稍长点的老师,他们一方面在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从教多年,所以传统的教法在其身上已经根深蒂固,可能在课改的一开始还能执行课改的新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又不知不觉的回到旧的方法上面。而对于年轻的教师,虽然“中毒”不深,接受起新课改的理念来比较容易,并且能够自觉地运用,但是往往是自身对于新课改理解的不到位,又受到老教师们的影响,所以在实施过程中给人一种“夹生饭”的感觉,以至于效果不明显,收获不大。
为什么教师们对于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理解的不到位或者是不愿意接受,难道真的仅仅是教师素质本身的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即使是教师理解的在不好,你在不愿意接受,如果举办大量的培训或者强制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还是能够贯彻的。问题出在了我们的评价的机制上。
4.教育的评价机制亟待改革
现阶段的我国教育机制的评价实质上就是一个标准,那就是成绩。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和教师的升学率的成绩。如果学生在某一门学科的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对于该科的任课教师我们就会给予较高的评价,而不去深究这位老师所采用的是那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同样,对于一个学校也是,如果某学校的升学率较高,尤其是考上重点的学生的人数较多的话,那这所学校在人们的心目就是所谓的“重点”学校,而不去思考这所学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什么。这样的教育评价方式,当然使得我们的教师们不敢贸然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且不仅不改变,反而对于那些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教学方式一概否定。考试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原因,如果像那位老师那样上课,学生学到的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很少,考试就不会取得好的成绩,于是对于他的评价也会与之考试成绩相对应。所以我说那种热闹只是表面上的热闹。但也不能完全否认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不过是对于考试百害而无一利,这也就对该教师放弃这种教学的做法并不感到奇怪了。
同样,老教师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悖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却十分有效,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教师们,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在真正的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走形式化的道路的原因了。
这也是我第一点想说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中,那些专家和学者们不能体会到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在一线教学的经历,没有亲身体会到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所带来的后果。而其对于一线教育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仅仅是靠听课或者是一两次的观察,并不能真正的了解到一线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在他们看来好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在真正的一线教学中却不能真正的得到应用,而他们所主持的课改,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造成了相脱节的现象。
总之,如果在教育的评价机制上不做彻底的改革,无论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会流于形式。仅仅是在公开课上我们能够看到新课改的成绩,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反思:
1.结合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例如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理论上,我们在引用西方的教育理论的同时,要紧密的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使那些具有洋化的词语,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甚至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取其精华,并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相适应,创造出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教育理论。这样就使得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首先在理论上占据优势,在实践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具体的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例如,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那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同时,是否应该具体考虑到这种因素,在设计目标、要求、课程框架的时候尽量的使其能够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或者设计出能够选择的内容,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的专家和学者们要真正的从书斋中走出来,到一线的教育工作中去真真正正的体会一下,结合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自己发展的教育道路。
2.要多改并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环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要想其取得成功,那我们就不仅仅要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与其相配套的制度我们都应该加以调整,以保证其顺利的实施。例如,我们在改革基础教育的同时,应该对于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给予相应的调整,使其更合理,更完善。就如我上文所说,对于教育评价制度不改革,改变不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情况,那任何改革都是徒劳的。
3.进一步加大和重视教师的再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仍然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如果得不到他们的支持,那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失败。虽然在现阶段,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评价体制下,我们的教师还不能立即理解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的变革,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各项辅助性改革的实施,本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更进一步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精神。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得他们的观念逐渐的发生改变,逐渐的接受并实践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注释:
邬向明.《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2月
参考文献:
1.邬向明.《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2月
2.程福蒙.《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3.赵鹏.《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7期
4.李炳全.《新课程改革问题的理性思考》.天中学刊.2008年2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上一篇:我们要培养学生哪些数学创新思维
下一篇:复习课的六环节结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