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校企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初步构建起切实可行的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如下表所示。
经过“2年+1年+1年”三个阶段的分阶段联合培养,使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软件产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落地生根才能产生效果、发挥作用。所以,延安大学依据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设计为核心,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形成了知识培养五模块、能力培养六环节、素质培养三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知识层面上,把强化基础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方向选修课、校企置换课五个模块为依托的知识培养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模块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强调基础性、支撑性和系统性;通过方向选修课、校企置换课模块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强调实用性、工程性和先进性。
在能力层面上,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课程实验、专业见习、实训、课程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六个环节为依托的能力培养体系。按照由易到难递进式的原则,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在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专业见习环节,在促进学生对软件行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软件企业行业背景及主要方向的深度认知的同时,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对接;通过实训和课程群课程设计环节,在促进学生系统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各环节基本内容及具体实现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专业实习环节,在促进学生掌握当前软件工程界主流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将主流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开发中的迁移能力;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在促进学生深度认知和理解软件项目工程全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表
时间段学校科目企业科目校企合作科目目标
前两年(校内)第一年公共基础课教学
专业基础课教学行业动态专题报告专业导航人文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力。
第二年公共基础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
学科竞赛
初级软件水平考试行业背景专题报告
企业所从事领域介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专业方向指导
职业规划
专业见习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软件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了解软件行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深入了解合作企业所从事的具体领域,指导和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从业方向。
第三年(校内)上学期工程类课程教学
中级软件水平考试置换课程一
小项目实训数据库课程设计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初步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念、原理、方法,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就业方向必备的新技术、新工具,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的项目意识、吃苦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下学期方向课教学
高级软件水平考试置换课程二
真实项目实训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强化对学生就业方向所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各环节基本内容及具体实现细节,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第四年(校外)上学期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开题工程素质实训
置换课程三
置换课程四
置换课程五专业实习
就业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学生能够真实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掌握工程化开发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工程素质。
下学期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审、答辩顶岗实习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以企业项目子项目或同质项目为背景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从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发展潜质。
注:“置换课程”是指在校企双方确定了联合培养的基础上,企业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由企业独立开设的新技术领域相关课程,课程经学校认定后可置换学校所开设的方向性选修课学分
在素质层面上,以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以数学素质、专业素质和工程素质三个层次为特色的素质培养体系。一是通过开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值方法、数学建模、组合数学等数学类课程,将实际问题抽象、符号化、建模、算法设计、问题求解等数学思维方法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对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二是以专业主干课教学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依托,在每个年级设置3~5个专业方向,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三是以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软件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为蓝本,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引,以项目库、案例库为依托,以专题报告、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为途径,强化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
3.搭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
良好的培养方案只有依托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实践平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短期培训、学习、交流;二是选聘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项目经理担任校内部分课程主讲教师;三是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四是建立校企定期研讨的长效机制。通过以上措施,使校企双方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有力提升,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保障。
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对校内专业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二是将合作企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实践环境;三是与企业在校内共建实训实验室,目前已建成了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LTE移动测试实训实验室、嵌入式实训实验室;四是校企共建案例库和项目库,提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训质量。通过上述环境的搭建,使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境得到大力改善,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4.完善“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是制订《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方案》《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双导师岗位职责》《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学分置换暂行规定》等配套管理制度,对该培养模式运行的各个过程进行保障。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开展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交流座谈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及时解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5.监测“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应用效果
效果是检测一项改革成功与否的最为核心的一项指标。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很多高校的应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每个学校因其实际情况的差异,往往应用效果不尽相同。我们通过校内的督导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反馈、专题调查和成绩监测等多条途径对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和应用效果进行适时监测;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国家级资格考试通过率和开发软件应用程度来监测培养效果。同时,我们引入社会评价,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工作。通过以上举措监测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对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调整,调整后进一步实施、监测、反馈和改进,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闭环。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2+1+1’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BZ36)]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