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农科类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的思考
摘 要:强化农科类研究生学术研究意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已成为国内农科院校的共识。但是在农科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在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着力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培养农科类研究生成长成才,为我国在农业、教育业等方面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科类研究生; 科研;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26-002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人类接受教育的高级阶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批高素质及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创新人才应当具备基本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获得和选取有用的信息并且加以利用或者利用现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激发新的灵感,提出新思想;善于通过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1]。
农业科学发展至今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养殖业农业科学,它包括了农学、理学、工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相互关联的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也日益模糊[2]。但是,由于农业科学有其独特性,农业科技研究条件也十分艰苦,再加上传统农业落后、观念封闭的影响,导致我国农学研究生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普遍偏低。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高等农业院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农科本科及硕士的招生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农科研究生创新培养刻不容缓。
一、农科类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是一种新的挑战。近20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已将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视为发展的必要途径。我国也正积极推进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这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人才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聚焦三农,重点关注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因此,要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这一目标,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必须培养一支怀有强烈创新意识、较高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优秀的农业人才队伍。
二、农科类研究生在科研学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1.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农科类研究生创新思维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在实验上不善于运用新角度来思考原有的理论结果,不善于提出新的切入点和见解。实验设计上与前人的方法多存在重复,只注重表面现象而未深入挖掘起机理性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科研能力首要关注的重点。目前,农科类研究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或者明确地表述或界定问题,不善于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不善于评估方案的正确性。
2.个人精力与团体合作意识存在问题
我国农科类研究生教育一般分为两年制和三年制,科研时间较短。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按照学校规定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往往会采取较为保守的实验方法,依照前人的经验来完成相关任务[3]。还有部分学生在研究生课程结束以后会进入相关单位实习,在实习期间往往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在科研方面。
此外,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多以个人为单位,缺乏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导致了学术观点的制约性和闭塞性。同时,即使有学术交流活动,也大多仅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而鲜少涉及其他领域,这也制约了发散性思维,成了“井底之蛙”,出现了农科类研究生在科研实验方面钻死胡同现象。
3.违反学术道德
当前,农科类研究生存在捏造、纂改实验数据的现象,甚至剽窃、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现象也屡屡发生,这些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研究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三、农科类研究生的创新培养
1.课程培养模式改革
农科类研究生入学后一般要进行一年的知识学习,这一年的学习能够起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农业院校重专业知识轻基础理论知识,这已经远远落后于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农科类研究生数理等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制约其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关键因素。未来的科学家必须掌握扎实的数理知识,学会抽象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研究生往往由于缺乏扎实的数理知识而不能进行农业科技应用软件的应用和开发。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往往只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分析、总结,而忽略了隐藏的自然规律,难以进行抽象思维,发现事物的机理[4]。如在分子生物遗传学中应用了组合数学、微分几何学及计算机科学构建基因结构模型以及DNA、RNA、蛋白质的中心法则等惊人发展。
2.培养农科类研究生创新意识
合理的知识构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具备这一能力,所以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关键还是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农科类研究生在从事该领域研究时,既要挖掘其逻辑思维更要挖掘其非逻辑思维,发挥想象力,并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一种直觉,更容易激发灵感。同时,还要培养研究生的怀疑精神,不仅要敢于挑战传统的理论方法,而且要不满足于现状,精益求精,反复探索更新颖、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对未知领域要怀抱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作为农科类研究生单单停留在理论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创新能力是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产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其创新能力。科研决不能随意杜撰、纸上谈兵,而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的训练。
3.创建学校实验室与社会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模式
农科类院校科研实验室常与社会上相应的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可以通过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的途径来共同培养研究生。学生在专门聘请的技术专家指导下通过实地考察研究不仅能够完成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而且能够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能够指导农业生产与管理。通过产学结合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科技园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强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型管理人才、完善经营机制等。通过产学结合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了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科技园区的技术难题。而在科研资源较为丰富的科研院所,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以及更先进的设备仪器。二者结合不仅为研究生提供更加良好的科研条件,也为科研单位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两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规范学术道德
农业院校应从思想政治上引导广大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守道德纪律,严谨治学,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义务。高校还应加强学术规范管理建设,促进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将学术规范制度化,为学术道德的维护提供保障,具体包括以下三点: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树立学术诚信制度[5]。学术不端的界定应当慎重,应以事实为依据,界定好学术不端的内涵,将其细化。而奖惩则是制度运行的保障,应对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研究生加以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研究生视其情节严重与否给予相应惩罚,如扣学分、重修、开除等。《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剽窃、抄袭他人科研成果者,可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规定。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资助(编号:JB11610S),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第四批B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何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98-103
[2]周泽扬,张远英,颜泽英.21世纪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0,(6):67-71
[3]肖春,毛诗焙.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69-71
[4]王义和,游宏,钱乙余.面向21世纪改革工科研究生的数学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3):62-66
[5]赵李,于萌.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分析与探究[J].文教资料,2011,(2):209-211
下一篇:浅谈数学习题的选择策略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