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观的教学设计实例分析
摘要:在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关于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有效学习的组成等观点和理念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个基于以上观念的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中计算机常见外部设备及其连接的教学设计,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0-0132-03
教学设计是促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它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念在设计实践中连接起来,对于指导实际教学工作、促使教学活动科学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国的职业教育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其职业教育界多年来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2010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德国莱法州职业教育学院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教师培训项目,深感其教育教学观点和理念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为此,笔者依照其主要观点和理念,对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中的计算机常见外部设备及其连接进行教学设计,希望与广大同行进行探讨。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观点和理念
(一)职业能力观
德国职业教育界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德国的研究者通过运用客观取向的观察方式将职业能力置于纷繁复杂、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工作世界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基本确立了一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构架,如图1所示。
这里,专业能力是指在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独立地、负责地按照“顾客”的要求完成任务;个人能力是指理智心态、识别能力、独到见解、自信和创新;方法能力是指信息科学的使用、工作的条理性、思维的合理、方式的得当以达到有效的工作;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为达到共同目标的不懈努力;核心是职业行为能力,是个人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果一名员工具备这样的职业行为能力,他就能在任何情况下解决任何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成为德国职业教育重要而关键的目标。
(二)学习领域课程及其特征
德国职业教育既有独具特色的“双元制”教学管理模式,也有与我国类似的全日制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它们均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为依据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按照学习领域课程开展教学。
这里的“学习领域”是描述具体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工作的教学框架,是一种教育目标规范化、内容和时间分阶段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是以职业标准等级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重在发展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学习领域课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育理论基础,其课程方案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进行课程的设计与编制。(2)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知识是确定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核心。(3)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原则。
(三)学习公式和有效的学习
德国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可这样一个学习公式,即学习=知识×技能×意愿。没有学习意愿,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德国职业教育也很重视学习的科学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效。他们归纳出有成效的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积极性特点,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2)结构性特点,知识和能力呈现完整的全貌性和结构合理性;(3)渐增性特点,能力的增长是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4)目的性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学习;(5)情境关联特点,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与实际情境相结合;(6)社会性特点,在实践环境中共同学习。
因此,教学要指向学生的需求、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与情境相连的社会性学习。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观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思想,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设计实例
一个教学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下面,笔者就依据前面所述的教学观点和理念,按照上面这几个部分进行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中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其连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分析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本案例中,学生是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二年级在校生。他们有一定的使用计算机的经验和信息技术基础,对常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但学生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相对不足。
分析学习内容本次课的内容(如图2所示)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熟练地进行计算机外部连接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重要而基本的技能,而对外部设备及接口的认知又对后续计算机内部组成及其组装维修的学习起到支持作用。同时,掌握计算机外部连接操作的条理性、规范性和安全注意事项,有助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确定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如表1所示。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方案,通常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方面的内容。
笔者以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观点和理念为指导思想,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作为核心,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通过有效地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实现知识建构的教学目的。为此,特做如下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情境的设定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创设的情境要与工作实际结合,减少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差距,注重知识技能迁移能力的培养。本次课设定三个学习情境:(1)你刚到公司,公司给你配了一台电脑,包括鼠标、键盘、显示器等基本配置,但刚从库房搬过来,还未连接好,需要你自己动手把它们接好;(2)你的朋友有一台多媒体电脑,包括无线鼠标键盘、音箱、麦克风、摄像头等,请你帮忙给接起来;(3)公司总经理配了一台新的多媒体电脑,还有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安排你去安装连接。这三个不同的学习情境对应不同的难度级别,可由学生进行选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与自己适合的学习情境。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依据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观点和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行为能力为指导思想,通过在做中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达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构建的目的。本次课将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卡片展示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组合。采用任务驱动为主,即以完成前面所述学习情境对应的任务为主线,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采用卡片展示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用于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机常见的外部设备及其功能、主要接口及其作用,总结计算机外部连接的操作规范等。
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薄弱、社会能力不足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班内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教学情境并独立完成相应任务。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学习探究及小组成员的相互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兴趣和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目的。
教学媒体的使用为了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准备完成任务所需的计算机及相关外部设备的同时,还需要准备好黑板、张贴板、联网计算机、图片等教学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为了直观地显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和层次,这里采用流程图方式来表示课堂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
该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做中学”、“边做边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根据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特点,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于计算机的常见外部设备和主机的接口,主要为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以小组学生发言、看书、制作卡片为主。第二阶段,关于外部设备连接的具体操作。在教师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的基础上,以小组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来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第三阶段为总结反馈阶段,以学生展示成果并归纳操作规范为主,教师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
(四)学习评价
为了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设计,同时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次课在下课之前安排了学生的学习评价活动。考虑到时间关系和课程教学的整体安排,这里仅进行学生自评和组内学生互评,具体评价表如表2所示。
该评价表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自己本次课学习的反思及对本组其他同学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上。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意识的形成,同时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学习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可以对学生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养成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6.
[2]徐国庆,雷正光.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35.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4-130.
作者简介:
邓宁(1974—),男,硕士,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