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基本问题
摘 要: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通过计算机录入、高速扫描技术、缩微与声像档案的数字转换技术、影像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数字存储技术等,将传统载体档案的目录与内容等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形式,形成档案信息数据库的过程。
关键词:档案;数字;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68-01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作用
具体地讲,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作用在于:
(一)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通过档案的数字化转换,档案的整理、查询、保护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较之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压缩存储空间,实现异地备份
为了减轻灾难发生时对档案实体可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需要对珍贵的档案文件进行异地备份。运用数字化转换技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档案的数字化备份,而且档案数据库占用的物理空间很小,因此对于实现异地备份十分有利。目前,考虑到尽管数字化技术检索效率高,但缩微胶片比磁盘光盘等载体保存时间更长,保真性能更好,一些学者提倡为档案原件同时建立缩微胶片备份与数字化备份,以减少在档案长期保存中可能发生的损失。
(三)扩大档案利用范围,充分发挥档案价值
档案数字化所带来的最大好处莫过于可以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本地或远程档案信息服务。经过数字化之后,一份档案文件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同时为多人提供阅览服务,还可以借助于档案网站、电子邮件以及其他网络传输技术,为异地用户提供远程服务。
(四)促进档案开放,提高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
数字化大大加快了档案的开放步伐,使得更多的开放档案可以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了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使档案信息资源可以更多地为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业服务。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对象
对于档案馆(室)而言,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包括: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缩微档案的数字化及其与数字档案之间的相互转换,声像档案的数字化以及实体档案的论是哪种载体形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应遵循规范性、标准化、安全性、经济性原则,以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真实、完整地忠实于档案原件。具体地,应保证工作流程的科学性,业务要求的标准化,工作过程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证档案数字化项目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方式
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各档案馆根据各自的实际条件,常常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有的档案馆将数字化转换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有的档案馆则自己购买数字化设备,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数字化工作;也有的档案馆与专业公司合作,派出本馆的专业人员与承包公司合作完成任务。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第三种形式比较常见。
档案数字化是一项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工作,由专业机构来承担可以保证工作质量和项目进度,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档案信息数字化之前,应当就馆藏档案数字化的范围、结构、数量进行选择和鉴定。
四、馆藏档案数字化之前的鉴定
档案数字化之前的鉴定与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需要遵循特定的原则。对此,有学者提出了精练原则、存史原则与使用优先原则;也有学者提出了利用价值性原则、抢救性原则、主体原则、原貌与系统性原则。结合上述观点,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的原则包括以下几条。
(一)开放原则
数字化意味着档案内容的复制与传播都变得更加容易,加之数字档案系统容易经受各类攻击,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存在更高的安全风险。因此,在现有的信息安全技术条件下,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应优先考虑开放档案。对于未开放甚至是保密的档案,则应根据需要慎重对待。
(二)利用价值原则
档案数字化的价值之一是可以为用户提供跨越时空的档案信息服务。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档案馆应优先选择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三)抢救原则
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为用户提供数字档案的查阅服务,可以减少对原始档案的翻阅次数,从而减少原始档案的磨损。这对于那些形成时间久远的珍稀档案或者已经破损的档案尤其重要,是一种替代性的档案保护方法,既可以提高珍稀档案的利用率,又可起到对原始档案的保护作用。
总之,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设计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档案管理的当务之急,其中数字化是必须的环节,那些需要数字化,那些还要保持其原始状态,即数字化的内容则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