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教学大纲下中职数学新规划教材之特点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审时度势,于2009年1月份正式颁布中职数学新大纲,且新大纲从2009年秋开始实施,相应的国家规划中职数学教材也做了修订。新的国家规划中职数学教材在2009年秋陆续在各中职学校使用。在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下,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数学新教材的使用为例谈谈其特点。
关键词:中职数学 新规划教材 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82-02
1 适应形势发展,教材体系模块化
按照国家教育部2010年3月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现在我国中职学校共有19个专业门类,专业总数达到了321个,中职教育呈现出了专业多样性的特点。各专业对数学课程的要求并不一致;近些年来,中职教育处在高等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夹缝”当中,生源质量低下,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数学成绩尤为明显,成为了各科学习中的“软肋”。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就成了摆在每位职校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很显然,中职学校旧的数学教学大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造成了数学教学工作难以进行,教学效果差的状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数学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实施。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上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科学合理,充分肯定了数学课程基础性,注重了数学知识和专业学习的紧密联系,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新大纲的颁布实施对职业教育是一场及时雨,有助于职校生的学习要求,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修订的重点是根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适应学生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坚持公共基础与多样化选择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结构划分,教材体系实行模块化,分为基础模块(上、下册)、职业模块(分为“工科类”和“财经、商贸与服务类”两种)和拓展模块。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各学校各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方便各学校各专业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用,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
2 打破传统,突出学科的基础性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数学课程是各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也是一门工具课。中职阶段的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中职阶段数学课程,其教学就必须重视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简而言之,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格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数学知识如此重要,因此必须要学,但是数学概念和理论又高度抽象,学习起来又比较困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按照联合国关于新世纪人类教育应是面向全体人类的教育的倡议,21世纪的中职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作为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获得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对于数学课程内容则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教材正视近年来中职生源的变化和中职教育理念的转变,打破传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数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基础性,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围绕基本概念逐步引入基本理论,删除繁琐的推理过程,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3 紧密联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以及科学研究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是广泛存在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反过来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数学不是一门空洞的学问,更不是玄学。学习数学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公式,会解几个题目,更重要的是能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大多数人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上至国家经济,下至居民生活,无一不用到数学。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全球处于数字化社会中。生活处处皆数学,因此数学应用具有普遍性。华罗庚同志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了吧。新教材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了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例如新教材中提供了如体育竞技、火车提速、个人所得税计算等实例,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生活素材,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充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做到学以致用,用之有效。
4 面向学生实际,注重新旧知识衔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层次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学生对新知识不能理解与接受,往往并不是因为新知识有多么艰深难懂,而是因为他们已掌握的旧知识与要学的新知识之间没有产生联系,出现了知识链的“断链”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由于初中实行素质教育,采用了新课改教材,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压缩,许多内容还降低了难度。尽管近年来中专数学教材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总体来看学生仍难以一时适应;(2)初中教材语言叙述比较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较强,而传统的中专教材由于内容加深,叙述相对比较严谨,抽象思维陡然提高,知识难度迅速增大,重理论、重逻辑推理,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这些变化;(3)初中教材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课堂教学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练习,每节课中学生围绕一二种题型进行反复训练,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了中专阶段,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课改实行,加之各中专学校普遍轻文化课重专业课,使数学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只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也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针对以上困境,新教材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在教材的附录部分增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作为预备知识,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提出问题,通过引申、拓展来讲解新知识;新教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依照“【实例】【观察】、【问题】、【知识回顾】、【实验】、【实例】、【新知识】、【知识应用】、【想一想】、【试一试】、【计算器使用】、【软件链接】、【实际操作】”等版块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在编排中增加“【小资料】、【小知识】、【小提示】、【名人名言】”等生动活泼的附加版块,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后面设置了“阅读与欣赏”栏目,介绍数学科学史、知识应用案例等内容,拓宽视野,引起学生兴趣。
5 与时俱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也在改变着教学模式,甚至在改变着课程形式。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类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对此,2009年1月份正式颁布的中职数学新大纲规定数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中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数学教学与时俱进的体现。传统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多半是利用教师的口头描述和粉笔加黑板的静态演示完成,手段单一,枯燥乏味,学生成了单纯意义上的教育对象,毫无选择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而信息技术往往创设带有某种教学目标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自发学习和建构的状态,并自主或协作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学生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景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全方位地接受声音、文字、图象等多元素信息,单位时间内接触和接受的信息量成倍增涨。因此,信息技术在活跃数学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计算速度等方面有着与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新教材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落实“教学大纲”对计算器使用的要求,相关知识点要与计算器的使用相整合;另一方面,落实“教学大纲”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要求,在教材中把教学内容与计算机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软件的强大功能,方便教师的教学,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此外,新教材还根据“教学大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的要求,精心设计并开发了可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师备课资料】、【学生学习资料】、【课后复习资料】、【知识拓展】、【试题库】、【中职生学业评价与监测系统】等。上述资料根据教与学的需求,分别以助教光盘、助学光盘和网络平台的形式呈现,供教师和学生使用。这些数字化资料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时代特征在数学教材中的鲜明体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教材的内涵,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教材是实现教学改革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新规划的中职数学教材坚持新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内容的选取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语言文字简洁、准确、流畅、通俗易懂,顺应了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吻合了一线教学实际,自面世以来颇受好评。可以看到:新规划中职数学教材正在为当前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助力加劲;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新规划中职数学教材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将不断完善,推陈出新,以越来越高的质量服务于中职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俞求是.试论数学的科学性及其特点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8(5).
[2]李广全,李尚志.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论校园网络多媒体教育的规划与运用
下一篇:浅论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环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