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对策
摘 要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总结出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应着重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4个方面入手,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教学优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我国的作物栽培学课程是20世纪50年代按照前苏联高等农业教育模式设立的,已成为各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质量现代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作物栽培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各高等农业院校已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师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主讲教师的传、帮、带,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双语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作物栽培学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新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作物栽培学双语教学中,不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有以下3条途径:(1)对本单位现有师资进行整合和挖掘;(2)与国外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引进外籍专业教师;(3)聘请国内相同专业具有较好外语水平和专业经验的教师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1.2 重视实验师资建设
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下,作物栽培学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理论课教师相比,专职实验教师不仅在职称晋升和业务进修等方面的机会较少,而且受到学生及其他教职工的尊重程度也相对更低,极大的挫伤了专职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其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挖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提高专职实验人员的地位,明确其考核标准,并积极鼓励他们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大胆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1.3 激发教师教学激情
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不管是才疏学浅的年轻教师,还是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年长老师,其主要精力是忙于申请各种的课题,而关注教学的时间较少。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可以成立由老中青教师结合的教学督导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结合督导组和学生的评价,最终给出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意见,并将此意见与职称评定挂钩,促使教师更多的关注教学,激发其教学激情。
2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2.1 调整课程设置
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和学科交叉性,使得各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物栽培学课程在开课时间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总论与各论内容衔接、学时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但各院校在作物学课程设置改革上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1)将作物栽培学安排在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课;(2)增加实践课的学时数;(3)协调统筹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并据此调整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学时数。
2.2 更新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作物生产发生了巨大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推广适用性技术为主,进入本世纪来转变为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对传统的观念和理论有所突破,生产目标由高产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因此,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作物群体质量指标、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超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抗逆栽培、轻简栽培、机械化栽培和信息化栽培等内容,以适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3 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3.1 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为“五个一”(一本教材、一本备课本、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试卷)模式,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和练习。但学生通常缺乏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对作物相应的生长发育和栽培技术等缺乏直观的印象,传统教学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利用幻灯、投影、录像和动画等媒介,将传统的语言表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可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农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创新精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开拓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作物栽培学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传统评定方法是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课成绩及课堂考勤,前者占90%,后者占10%)占总评成绩的30%,期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显然,该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加大平时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实现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以及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以往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只是以实验是否顺利和实验结果是否准确为依据,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正能力。要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求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即按照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试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结果分析和表达是否符合逻辑性等方面进行细划打分,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董钻,沈秀瑛.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谢世清.《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1996(1):15,19.
[3] 陈超君,黄荣韶.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法改革实践与体会[J].大众科技,2012(3):182-184.
[4] 金小马,官春云,屠乃美,等.作物栽培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3):59-60.
[5] 贾宝艳,王术,黄元财,等.作物栽培学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6):61-63.
[6] 江绍琳,江绍玫.作物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思[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33-334.
[7] 左青松.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177,191.
[8] 易镇邪,王峰,张海清,等.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革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51-54.
[9] 王小琳,余泽高,顾正清.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耕作学》“1234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0(6):30-31.
[10] 李文,高尔明,赵全志,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4):25-26.
[11] 刘齐元,黄英金,曾勇军,等.植物生产类专业《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39-16041.
[12] 王冀川,高山.“作物栽培学”构件式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1(6):86-89.
[13] 海江波,索学芳,高金锋.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0(2):39-40.
[14] 李雁鸣,李存东,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J].2007(3):31-34.
[15] 陆大雷,周桂生,陆卫平.作物栽培学学研究性教学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34.
[16] 朱新开,郭文善,李春燕.作物栽培学课程组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227,230.
[17] 李文,史宏志,李伶俐,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6):31,35.
[18] 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74-75.
[19] 马凤鸣,马国巍,石振.作物栽培学讲授思路和方法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8(5):58-60.
[20] 肖关丽,郭华春,李富生.作物栽培学“教—学”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8(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