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家里都有过一个搪瓷盆
据说,每个人家里都有过一个搪瓷盆。
不仅如此,童年记忆里的搪瓷器皿还有好多:印着大红鲤鱼的搪瓷脸盆,印着喜字的搪瓷痰盂,深绿色的搪瓷汤勺,还有最经典的白色搪瓷茶缸……
搪瓷究竟是种什么样东西?它为何走进千家万户,又为何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什么,搪瓷就是珐琅?
土味“搪瓷”,其实就是洋气的珐琅(enamel),只不过人们一般习惯把实用制品称为搪瓷,而把类似工艺烧制的装饰工艺品称为珐琅。
这是一种在金属材料表面烧制玻璃质釉层的工艺,釉层可以同时提供保护与装饰的作用。钢板、铸铁、不锈钢、铝、铜、金、银等材料表面上,都可以覆盖这种釉层,而我们生活中的搪瓷器皿里面一般是钢或铸铁。
搪瓷是怎么做的?
制作搪瓷制品时,首先要用某种方法让釉料粉末均匀地附着在器皿表面。比如说,可以是将釉料制成浆状,把器皿在其中浸没一下,然后再烘干;也可以用静电吸附等方法把釉料喷涂到器皿表面。制作搪瓷釉料的原料通常含有石英砂、长石、纯碱、硼砂等成分,还会加入白色或其他颜色的着色剂(成分多为金属氧化物)。
之后,就要对器皿进行烧制。在高温下,粉末状的釉料熔融在一起,形成均匀的釉层。涂搪与烧制的过程可能会重复多次。
工业革命让搪瓷走进生活
在金属上烧制玻璃层的珐琅工艺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珐琅装饰可以回溯到公元前13世纪。最早的珐琅工艺应用在黄金饰品上,随后它又被用于银、铜器表面。在古代,装饰性珐琅已经发展出了复杂精巧的工艺(比如明清时知名的“景泰蓝”掐丝珐琅),但它们并没有进入大众的生活。
而我们所熟悉的实用搪瓷器具,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兴起的。技术进步带来了大量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钢铁,这些钢铁材料不仅做成了生产机器,同时也制成了各种生活用品。而搪瓷正好是钢铁的好搭档,它能为铁器覆盖上耐久又稳定的保护层,解决钢铁容易锈蚀的问题。同时,搪瓷釉层也能让铁器变得光滑易清洁、更漂亮,同时还能耐热。
19世纪中期,大规模生产的搪瓷器皿开始出现在市场上。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了搪瓷炊具、搪瓷铸铁浴缸、搪瓷招牌等物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生产的搪瓷制品开始传入中国。1916年,英国人麦克利与华商徐道生合资在上海建立了搪瓷日用品工廠,这是中国的第一家搪瓷厂。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搪瓷工厂与制品在全国得到了进一步普及。
搪瓷盆上的图案是怎么来的?
在保护之外,搪瓷也非常适合加入各种彩釉装饰。那图案是怎么做的呢?工厂里比较传统的生产方法是“喷花”,也就是在生产的物件上盖上模板,然后再喷上彩色釉料的粉末。
不过,喷花时扬起的粉尘不利于工人健康,生产效率较低,也难以制作非常精细的图案,因此后来它逐渐被贴花工艺替代。贴花是将彩釉图案事先用丝网版印的方法印在贴花纸上,然后再转印到器皿表面进行烧制的工艺。
回想起过去的搪瓷碗盆,人们可能会觉得上面的图案都千篇一律,要么是极具时代色彩的宣传口号和“奖”字,要么就是差不多的花样,不过实际上搪瓷图案的变化也并不少。
为吸引消费者,搪瓷厂也花了很多力气设计各式图案,这其中有的甚至出自画家之手。
不锈钢与塑料后来居上
在铁质搪瓷器皿开始流行时,它可以说是廉价耐用材料的最佳选择,而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塑料与不锈钢制品起步则要晚不少。最早的不锈钢专利诞生于1912年,而那些替代了搪瓷脸盆的塑料盆大多是用聚丙烯制成,这种塑料的商业产品在20世纪50年代才刚刚开始出现。
不过,这些后来的材料还是逐渐替代了搪瓷在日常用品中的地位。和搪瓷相比,塑料与不锈钢器皿的生产更加简单,价格更低廉,使用中不再担心磕碰损坏保护层,而且也避免了搪瓷生产中酸洗步骤带来的污染问题。昔日的搪瓷茶缸、搪瓷脸盆很多都被不锈钢与塑料制品取代了。随着时代变迁,搪瓷工厂确实也出现了衰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地国营搪瓷厂陆续停产。
不过,搪瓷并没有消失,工艺也一直都在发展。相对过去更加高端、精致的搪瓷日用制品依然活跃在市场上,例如那些铸铁珐琅锅。而且,在日常生活之外,搪瓷还有其他重要的用途。比如说,耐酸碱腐蚀、耐热的搪瓷很适合制成工业用反应容器。
你记忆中的搪瓷盆上印着什么样的图案呢?
上一篇:切削液净化再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