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卢文英:中国工业设计的“十年磨一剑”
卢文英,Jody,2005年毕业于英国布鲁赖尔大学,现在的她是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是Design Egg艺术孵化发起人,也是MobArt100总策展人,从根本来说她是一个设计师、创业者
卢文英2005年从英国布鲁赖尔大学毕业回国发展,但是刚开始时项目的开展并不顺利,直到2012年她带着项目参加并入选了社会企业家计划。2013年到访美国哈佛、耶鲁和硅谷进行访问学习。通过这次的考察,卢文英不仅认识到了很多社会创新的企业家和朋友,也了解到美国创业的环境,特别是硅谷和哈佛的孵化器给她很大的启发。
再次回国后,卢文英开始了高校青年的创业教育,希望从校园开始为有艺术和设计才华的学生提供前段孵化。她说:“我认为市场会带动新的一批设计师加入进来,我们现在更多会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去一个创业型的公司,相比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这样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果优先”与“过程优先”
留学生:你曾在布鲁赖尔大学攻读设计,也曾在浙大、广美读设计,对比国内外的设计类专业教育有什么不同?
卢文英: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不同点。一个方面是评判的标准,现在国内高校教育十分重视结果,不管是怎样做的,都是结果优先;在国外很看重的是过程,你通过怎样的方式、做了多少尝试得到现在的结果,可能结果并不理想,但是你做过非常多的尝试,那些尝试都是有价值的,这是国外学术界非常强调的一方面。举个例子,比如在中国要考研究生的话,必须看专业背景,考很多专业科目,看获奖经历,但是在国外读工业设计硕士学位的学生中,有本科是心理学的、人类学的、音乐的人,甚至之前从来没接触过设计的人,都有可能读这个课程。国外高校看重的是多样性,你从不同的学科学习到的知识、不同的学习方法,能够为这个学科带来新的想法。你只要有一个项目能够证明你有方法去学习这个学科的知识,你就有可能考进这样一个你从来没学过的学科。
另一方面是课程的指导老师在整个课程里面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在中国我们很强调老师跟学生是“师徒关系”,意思是“师傅传给徒弟”。老师可能平时没怎么灌输理论,但是他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相当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潜移默化给了学生,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强烈地有那个老师影子。这种“师徒关系”在以前来说也有一定的好处,可以使某一种风格很好地传承下去,但是对于现在强调创新的社会来说,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国外,老师的角色就好像一个管理员,他把课程设计好,安排好每一个时间节点的考核标准,然后让不同流派的老师来上课,给学生带来很多不同的观点,所以在同一个课程里面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观点,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同时也会接触到很多交叉性的学科。这已经是10年前我在英国留学的经验,这大概是为什么国外的创新设计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的原因。
留学生:你认为设计、艺术、技术三者间的关系怎样?
卢文英:我认为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考虑的是人的使用方式,艺术考虑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和表现形式,技术是实现手段,不同的技术为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更多的表现形式,以前我们很多与人互动的想法,现在都很容易实现了。
留学生:对开始创业的设计专业学生有什么建议?
卢文英:我有三个建议。一是创业很艰难,必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是坚持的同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多交流,了解他人的模式。三是创业很孤独,要互相帮忙,互相鼓励,抱团,合作,共赢。
工业设计翻天覆地的十年
留学生:我国的工业设计在国际上大概处于什么水平?
卢文英:中国工业设计的水平,我不知道怎样去评判。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业设计与世界不是在一个水平上,我们现在的工业设计是以工业行业为服务标准的,我们的工业设计其实是受限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工业设计本来是一个服务业,它是服务于工业行业。如果我们的行业平台没有发展起来、不是一个强大的平台的话,对设计的需求也没有那么高,也导致我国工业设计在创新上面的不足。我们现在讨论“工业4.0时代”(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描绘了一个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比方说3D打印机技术的出现,使小批量生产、个人定制成为一个可能,这对工业设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以前我们做工业设计很受限于客户的需求,只有客户觉得OK、可以量产,才可以把想法实现,但是现在众筹、网络等方式使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所以现在工业设计师可以自主创业、自己生产自己的设计。
留学生:2005-2015年这十年间,工业设计有哪些变化的地方?
卢文英:2005-2015年工业设计的变化非常大,主要是技术在里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工业设计、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方说众筹的兴起在2009年开始,也是金融危机之后,在获得融资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出现了众筹的思路。通过众筹又催生了“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还有3D打印机的出现,也在这十年里面发生。对于工业设计,我们回顾这十年,会有很多想法,以前的一些观点放到现在可能就要重新去评估考量。社会的发展确实给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能性,不能说发展得更好还是不好,只是更加多种多样了,从生物的角度来说,进化需要多样性。以前的工业设计追求的是标准化和最大化,现在市场的方向是怎么多样化,要用户参与进来,整个设计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留学生:你预测工业设计在未来5年有什么发展变化?
卢文英:我对工业设计今后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设计师会在业界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有一段时间,大概是2010年前,工业设计更多的是服务型的,是基于企业的,为企业服务的,我们很多学生都倾向于毕业后进入大型制造业公司或者比较稳定的公司里工作。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设计师纷纷独立出来,他们积累了更多经验以后,纷纷创立了自己的独立设计品牌,自己创业。我认为市场会带动新的一批设计师加入进来,我们现在更多会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去一个创业型的公司,相比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这样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让艺术与生活融合
留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艺术设计作为自己的事业呢?
卢文英:说一下我的教育背景,虽然我现在在做流动美术馆的项目,但是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学美术的,我原来是个理工科学生,学习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因为一个机缘巧合就考到了广美里面,当年研究生考的刚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也是这么多年来唯一一年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题目,如果考的是手绘的话我就不一定能够进广美了。所以我的人生开始与艺术有关系。后来我去英国布鲁赖尔大学攻读的是设计管理专业,其间获得了英国D&AD的设计奖。
留学生:你在2005年获得英国设计协会大奖,这是一个怎样的奖项?你的获奖设计是什么?
卢文英: D&AD(Design and Art Design)设计奖,一般作为“黄色铅笔”被人们熟知,并成为授予设计者和广告策划者最具权威的奖项。该奖项由世界顶级业界人士担任评委,旨在表彰在设计、广告和创造性传媒方面最优秀的作品,每年都会从20000多个全球不同设计领域的作品中精挑细选出好的作品。2005年我获得英国设计协会D&AD设计奖,那个设计关于狗狗粪便的,那时我们生活的社区有很多宠物狗,所以我们也经常不小心踩到地雷。设计使用一种喷雾,通过快速干燥或者冷冻技术使狗的粪便可以快速处理。当时我们是第一个中国人获得这个奖项,也是到目前为止获得最高奖项的中国人。
留学生:移动美术馆是什么?跟普通美术馆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做移动美术馆?
卢文英:移动美术馆这个概念是从国外经验借鉴引入的。在英国艺术是非常平民化的,艺术馆就在市中心、就在我们学校旁边,我们吃饭、散步的时候都可以进里面逛一下,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临摹大师的名作,不会有人阻挠驱赶。但是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我们有很多的限制,好的美术馆、好的展览也远离市中心,想接触艺术的人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才能看到美术作品。移动美术馆的概念是把一个专业的美术馆碎片化,分散成一些小型的展览在人群集中的公共空间里流动。我们所说的公共空间并不是指一些过道,是指一些本来具有功能性的空间、可以让人停下来的地方,例如图书馆、咖啡厅等。我们尽量策划与生活相关的主题,例如环保,还有最近发生的和热门事件相关的主题,让人们知道其实艺术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
留学生:你在2015年有什么计划?
卢文英:2015年我们有一个MobArt100的计划,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计划,我们希望可以策划100场展览在全国范围内、合作的空间里进行巡回展出。我们第一个展览的主题是《飞机去哪了》,将在今年3月8日在广州首次展出,这个展览是为了缅怀去年发生的亚航飞机失联事件,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的角度、用美好的方式去缅怀。我们可能有很多猜想、艺术家可能会用浪漫的手段去展示这个主题,但是都是为了传达一个美好的祝愿:飞机会回来。整个展览会持续3个月,我们将在广州和深圳做巡回展出。在展览过程中,我们也会开展一些话题讨论和活动,其实是希望艺术家抛出一些他们的想法,然后通过这些活动收集观众的想法,知道他们对这个问题、对这个展览的思考。通过3个月的展览、交流互动,我们最后会汇集在一个地方做一个整体的展览,那时会看到更加多样性的作品,有艺术家的也有公众的,那时真的是社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