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一五”规划纲要
疫情实现计算机自动预警
【规划】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能力。
【解读】卫生部表示,将完善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预案。完善预测预警指挥决策系统,逐步实现计算机自动预警。
鼓励地方建立惠民医院
【规划】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药品市场的监管,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解读】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十一五”时期,卫生部门将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
卫生部明确说,引入市场机制不等于“市场化”,不能把维护群众健康的责任推给市场。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不能与发达国家盲目攀比,一味追求高精尖端技术和豪华设施条件。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挖掘现有卫生资源潜力,优先采用成本低、效果好的适宜医药卫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超越国力、重复建设、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行为。严格限制公立医院利用贷款竞相购置大型先进设备和兴建豪华医疗场所,规范公立医院收支管理和人员分配管理,严禁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挂钩。降低药品过高价格,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鼓励地方建立“惠民医院”和“惠民病房”。
抗乙肝药纳入医保范围
【规划】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加强新发传染病防治和免疫工作。
【解读】卫生部表示,我国将继续加强重大慢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免疫接种率。贯彻执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把艾滋病流行蔓延趋势遏制住。
在乙肝防治方面,卫生部提出,在2006-2010年各级政府要将基本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社区医院纳入医保
【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加快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解读】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卫生部表示,要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定点范围,按规定报销医药费用。推动社区首诊制度试点,引导患者到社区就医。加强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倾斜政策,吸引医学人才进社区。同时,发挥中医药作用,推广应用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技术和民族医药技术。
城市医生定期下农村
【规划】到2008年,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城市医生定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高强介绍,实行城市医务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拨出经费,补助派出医院和接收医院,保证派出医师的收入待遇不变,保证有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派出时间是一年。同时,这也是一项硬任务,卫生部门必须组织完成。派出的医师不仅承担医疗技术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培养,把城市医师高超的技术、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农村医务人员,带出一支用得上、留得住、走不了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这是一个长远之计。
高强表示,探索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卫生事业的长效机制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2003年北京市开始加大卫生支农和扶贫力度,一边严格执行城市医生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必须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一边规定每所城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支持1所乡镇卫生院、每所城市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支持1所郊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此外,各区县医疗机构被要求建立下乡巡回医疗制度,配备1至2辆巡回医疗车,派出一定数量的医生定期赴边远村庄巡回医疗。每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被要求对口支持1至2所贫困村卫生室。
合作医疗补助翻倍
【规划】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
【解读】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张学文中央和地方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从20元提高到40元,这其中中央财政负担20元,地方财政负担20元。
为此,中央财政要增支42亿元。张司长说,农村的合作医疗应该是地方财政全部来补贴,但是中央为了使中国的农民看病不再发愁,从中央财政拿出钱来作了补贴,可见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视。张司长说,这个政策的实施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有的地方可能很快就能落实,有的地方可能要缓一段时间才能落实,比如,中西部地区可以在两年内落实合作医疗农民每年补助40元的政策。
2003年,北京开始试点推行分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政策。当年的市级财政补贴标准是:远郊山区每人每年20元、平原地区15元、近郊区10元。2004年该政策在全市推行,并规定今后各项补贴标准每年递增5元,这样到2008年将达到45、35、20元标准。
此外,各区县卫生局也被要求筹集资金补助农村合作医疗,补贴额不低于市级标准。她表示,未来两年内,卫生局将对实施效果进一步评估,从而克服地域差异等因素,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治疗小病不出社区
【规划】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试点,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
【解读】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发展社区医院一方面是改善其基础设施,购置必要的设备;同时,现有医疗资源也要调整,把现有的一级医院、二级医院改造成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令其不只是看病,还有预防保健。另外,要组织一些大医院的医生支援社区,医院和社区要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联系。当然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卫生部规划是5年,到2010年,形成机构设置比较合理、设施比较齐全、人员素质较高的服务体系。
国家卫生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百姓看病将先进社区服务中心首诊,然后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到大医院看病。实行双向转诊和社区医院首诊制以后,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各司其职。在社区开展首诊能够合理分流门诊病人。大家现在说看病难,最突出的是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实际上在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都是由社区医生转诊,这样,社区医生能够帮助病人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和医生。
目前,各地卫生部门都已陆续开始双向转诊的探索工作,北京、上海、天津、保定、济南、深圳等城市相继建立了本地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目前,北京市正在从政府投入、医保报销比例、医疗技术培训三个方面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今年起,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将逐步取消病床,扩充正规全科医生的诊疗力量,增强社区医生对传染性疾病、大病临床症状的鉴别、处置及报告能力;并将加大医保药品的使用,对在社区医院看病取药的居民增加医保报销额度。目前,在西城区的汽南等四个社区,已经开始试点推行一些计划。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希望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力量,逐步改善目前北京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失衡状态,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
上一篇:发达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