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渗花砖与微粉砖成形压力要求不同的答疑 等
关于渗花砖与微粉砖成形压力要求不同的答疑
问:我厂用3000t压机、双腔模具生产600mm×600mm规格渗花砖,后来生产微粉砖(也是双腔)时,发现压力明显不足,砖坯出现较多开裂,请问渗花砖与微粉砖的成形压力要求为什么不同?
答:渗花砖与微粉砖的成形压力要求应该是有所差异的,从目前生产实践取得成功的经验比较,以600mm×600mm规格砖为例,渗花砖成形时的砖面压强一般为32~35MPa,而微粉砖成形时的砖面压强一般为40~42MPa。因此,在正常情况下,3000t压机采用双腔模具成形微粉砖,压力不够,除非采用特殊的坯粉料(粘性特别强)。
渗花砖与微粉砖的成形压力要求不同,主要与成形所使用的坯粉料有很大关系。
首先,喷雾粉料90%以上是“假颗料”,呈空心的球体,每一颗“假颗粒”又由无数的真颗粒组成,每一个真颗粒(含粘土)都有一层吸附水膜,在成形过程中能够产生良好的滑动位移。而微粉料基本是实心的,真颗粒的比例较大,颗粒在成形过程中产生位移、变形的能力较喷雾粉料明显要差,因此,对同样的配方而言,喷雾粉料的粘结能力比微粉料明显要好。
其次,渗花砖是通体使用单一的喷雾造粒粉料成形的,而微粉砖一般采用二次布料成形,底料为喷雾粉料,面料为微粉料。而不管面料或是底料,一般都有多种颜色。受配方影响,有色坯料的结合性一般都会比普通的基础料粘结性能差,特别是低温透明料、超白料等。
因此,在生产二次布料的微粉砖时,特别是低温透明料比较多的“聚晶玉”一类的微粉砖,配方中使用的坯体增强剂要多一些,成形时压机的工作压力也要大一些。
(孔海发)
关于地板砖变形在窑炉调节方面存在差异的答疑
问:我厂烧水晶地板砖存在不规则变形,借鉴《佛山陶瓷》上关于地砖变形缺陷的调节方法进行调节,不但没有效果,还产生釉面针孔、熔洞。请问是何原因,具体该如何操作?
答:窑炉的调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产品,在窑炉上的调节手法不尽相同。因为水晶地砖在佛山地区几年前就被淘汰,逐步过渡为瓷质抛光地砖和瓷质仿古地砖、耐磨砖等,所以现时的《佛山陶瓷》上关于地砖变形缺陷调节的方法,基本上是针对瓷质抛光砖或仿古砖的,所以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建议如下:
(1) 他人的调窑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借鉴,不能盲目照搬,甚至有的还应就此反向思维。因为不同的窑会有不同的结构特点,而且生产参数不尽相同。如果他人的调节方法,符合贵厂窑炉的实际生产情况,可以尝试借鉴。建议在积累窑炉调试经验的同时,去学习和深化一些热工理论知识,如气体力学、燃烧与传热、干燥机理等。
(2) 不同的产品,其工艺流程不一样,生产控制参数也不尽相同,烧成控制也应有所不同。水晶地砖相对抛光砖而言,吸水率大很多,坯体没有完全瓷化,不存在“过烧膨胀”现象,也就不可能运用针对瓷质抛光砖坯体“过烧膨胀”的原理来进行调节变形;由于水晶地砖釉面始熔点低,中前温尤其是中前面温控温幅度要求严格(温度高了容易造成釉面针孔、熔洞),而抛光砖为减少或避免砖坯出窑后的“反弹变形”,中前温通常会控制得较高一些。故在钻研窑炉调节特性的同时,适当同技术科工艺人员多沟通,了解现时产品的一些工艺特点。另外,配方影响窑炉调节,窑炉控制反映配方特点,二者应融合在一起考虑。
(程昭华)
咨询电话:
编辑部:0757-82269827
传真:0757-82269827
蔡飞虎:0757-82710910(佛山格林陶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温千鸿:13380225254 (佛山市乐陶窑炉有限公司)
E-mail:wenqianhong88@yahoo.com.cn
孔海发:0757-83135108 (0)13702559893
程春明:13702545772(佛山市嘉陶窑业技术有限公司)
程昭华:13927717401(佛山佳窑陶业技术公司)
关于干燥窑裂砖改造的答疑
现综合读者有关干燥窑裂砖改造方面的问题汇总作答。干燥窑的裂纹,主要应从干燥窑热平衡、左右温差和机械条件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干燥窑热平衡方面:
干燥窑每小时进若干公斤的生坯,那么干燥窑的设计和调试就必须满足生坯排水所需要的热量。所以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窑炉前段烧嘴设置的数量,将直接影响到干燥窑热量的多少;
2) 窑炉挡火墙/板的设置位置、高度和数量,将直接影响到排烟温度,进而影响干燥窑的热量;
3) 窑炉排烟通道截面积的大小(如排烟管径、排烟段的内高等),将影响排烟的流量,进而直接影响干燥窑的热量;
4)窑炉的风机选型及风管的布置方式将直接影响排烟的流速,进而影响干燥窑的热量;
5)干燥窑供热通道的数量,直接影响干燥介质的输送量,进而影响干燥窑的热量;
6) 干燥窑的窑内通道容积,直接影响干燥窑各段的热量储备;
7) 干燥窑的风管及箱体保温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干燥窑的热量。
(2) 左右温差方面:
很多人往往把这个问题集中在分风器的设计改良上考虑。虽然分风器效果的好坏将直接为窑内温度的均匀分布提供条件,但是窑前管路设计很容易造成分风器之前的温度、流量偏差。所以,合适的管路布置是窑内温度、流量分布均匀的基础。如:
1)传统的排烟和余热进入两条或三条干燥窑顶供热主管,然后再进到分风器的管路设计,因易造成流量分布不均匀和干燥介质输送时间过长而被逐步淘汰,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单条供热管”的供热方式;
2) 对于目前讨论较多的问题,是否将分风器由“4闸进,8风口出风”改为“6闸进,24风口出风”甚至更甚,正方的意见是这样做流量分配更均匀;反方的意见是通道截面积过小和边界面积增大,造成压力损耗过大且容易堵塞。笔者认为,从供热主管到干燥通道内,采用几道风闸,无论是侧进分风器或底进分风器,都是在“扩张管”条件下实现供风的,扩张管的流体特征就是出风压力的递减性和流体分配的不均匀性。因此可以认为“4闸进,8风口出风”改为“6闸进,24风口出风”是在改善扩张管流体分配的不均匀性方面所作的一些修正尝试;但是其结果是窑炉排烟的动力和压力负荷相应增加,不利于大产量窑炉的压力设计,而且随着扩张管不断细分,扩增系数不变,增大的是边界表面积和随之而来的压力损耗,分风道积尘会增多,出风速度会变大,造成传统干燥窑内流体的流程延长,喷射特征更加明显。这样一来,对流传热速度变得更快了,但是这是否能带来好的效果,只能在实践中再加以验证。
3) 毫无疑问,由于落脏的原因,现在干燥器侧向抽湿口设计越来越普通。但是侧抽湿带来的流量分配、流体流速的不平衡以及随之而来的温度偏差、湿度偏差正逐步成为人们苦恼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改良传统的顶抽应该是一个方向,但是怎样做才能均匀而又有防堵功能,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3) 机械条件方面:
快速转动条件下辊棒很容易造成裂纹。这方面,纯机械考虑,很多厂家已经指出了早期窑炉设计中存在的“辊棒不够厚造成刚性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发现。但是我们现在从实践中可总结得出:
1) 干燥辊棒厚度会影响转动的平稳性(Ф60-3.1mm→Ф60-3.3mm→Ф60-3.5mm);
2) 干燥辊棒的直径会影响转动的平稳性(Ф45→Ф50→Ф60→Ф70);
3) 干燥辊棒的转速会影响转动的平稳性;
4) 干燥气的粉尘、温度和湿度会影响转动的平稳性。(温千鸿)
上一篇:绿茶常温保鲜技术初探
下一篇:快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