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遥感技术面临重大机遇
“中国正面临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要树立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遥感前沿问题的科学研究,推进遥感应用的市场化进程,走出新的遥感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在昨日举行的中国遥感大会主题报告中,中科院院士徐冠华如是说。
中国有机会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遥感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类?
从国际上看,现代遥感技术发展取决于需求,1960年美国第一颗卫星拍摄的云圈极大地促进了大气遥感探测发展。为系统了解固体地球、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国际科学界实施了一系列以遥感技术为观测手段,而这些都是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作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
“2005年,中国作为发起国之一,建立起政府间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地球观测组织GEO,主导和引领了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徐冠华介绍,在此基础上,各国都在GEO框架下组织制定了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对地观测计划,美國、欧盟、日本等国已经制定了全局对地观测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中国启动了863计划——“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全国遥感网技术体系,提升了覆盖数据接收、处理、定量遥感产品生产与应用服务全链条的空间信息服务能力,为中国的对地观测系统走向世界进行了有益探索。
谈到中国遥感现状,徐冠华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涵盖各部门的遥感应用技术体系,各部门纷纷制定了面向本领域的卫星遥感应用发展规划,建立业务运行系统。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和空间基础设施,可初步形成天空一体化高精度对地观测网络,初步实现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
“中国遥感科学技术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徐冠华认为,中国作为联合主席国地球对地观测组织GEO,正在倡导建立全球性的地球观测应用信息系统,这与中国目前的全球性战略发展目标基本一致。未来十年,中国正面临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可充分利用GEO这一全球平台在区域和全局层次上加快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遥感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程度不够,是遥感技术目前的主要困境。
“卫星观测系统的商业化、无人机遥感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徐冠华提出,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系统的商业化,需要制定和完善可实行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扶持、政企合作,军民融合,国家和地方合作,大力发展高分辨率商业化卫星的数据与应用体系。
无人机遥感的产业化应用也有多重优势。徐冠华说,与航空航天遥感相比,其技术与门槛资金相对较低;与有人航空相比,无人机遥感空域限制少,危险环境影响低;与卫星航天相比,无人机光学遥感受云影响低,重复获取频次高,获取模式多样。因此其应用领域可向测绘、减灾应急、精准农业、森林病虫监测、环境监测等多个方向拓展。
针对遥感技术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徐冠华建议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遥感企业的投资环境,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同时可运用经济规则,建立市场激励机制,开拓遥感新的应用领域。
要重视大数据、互联网+等带来的新兴市场动力,走出新的遥感技术创新驱动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