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005-2009年传染病统计分析
[摘要]目的:对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005-2009年传染病报告疫情按常规分类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为制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9年5年累计传染病报告发病19种546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9.44/10万,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以呼吸道、肠道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今后应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传染病发生。
[关键词]传染病;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36-03
为了解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笔者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005-2009年实行网络直报后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按常规分类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年报数据。人口数据资料来自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统计局。
1.2 方法: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传染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法定传染病发病分类按《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常规分类统计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结核、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肠道传染病:霍乱、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手足口病、包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梅毒、丝虫病、黑热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鼠疫、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布登革热、炭疽、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血吸虫病;其他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结 果
2.1 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2005-2009年5年累计传染病报告发病19种546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9.44/10万,报告死亡3种8例,其中肺结核5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0.22/10万。2005-2009年5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5种3175例,年平均报告率101.59/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4种1749例,年平均报告率47.85/10万。见表1。
2.2 传染病发病分类构成:2005-2009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发病构成中呼吸道传染病位居首位,共报告2510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5.94%;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共报告1891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4.61%;位于第3位的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915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6.75%;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分别报告100、48例,分别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83%和0.88%。各年份发病构成情况见表2,各年份发病率见表3。
2.2.1 呼吸道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8.64/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各年发病例数相符。其中肺结核报告2054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81.83%,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6.1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5例;流行性腮腺炎报告220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8.76%,年平均发病率为6.02/10万;麻疹报告126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02%,分布在4个年份,发病率从2005年的0.14/10万到2009年上升为13.14/10万;猩红热报告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99/10万;2009年甲型H1N1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4例,发病率为0.55/10万。
2.2.2 肠道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1.73/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甲肝报告22例、戊肝报告43例、未分型肝炎15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60/10万、1.17/10万、0.41/10万,3种肝炎各年发病率都在较低水平;痢疾报告393例,占肠道传染病的20.78%,年平均发病率为10.75/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腹泻报告423例,占肠道传染病的47.54%,年平均发病率为24.59/10万,发病率从2005年的0.41/10万到2009年上升为57.89/10万,上升幅度较大;伤寒报告7例,各年发病率较低。2008年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后,报告发病512例,其中2009年报告490例,这也是造成2009年肠道传染病上升的主要原因。
2.2.3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02/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乙型肝炎报告799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87.32%,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85/10万,各年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丙型肝炎报告50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5.46%,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3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淋病、梅毒分别报告14例、5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46/10万、1.31/10万;2009年报告1例艾滋病,在广东打工感染,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2.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布鲁氏菌病报告发病9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7/10万,各年份发病率由2005年的0.27/10万到2009年上升为8.76/10万;流行性出血热报告发病6例,分布在3个年份。
2.2.5 其他传染病:斑疹伤寒报告发病48例,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3、讨 论
2005-2009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发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发病率由2005年的103.42/10万上升到2009年的258.80/10万,除乙类传染病中的2007年发病率比2006年略低、丙类传染病中2006年发病率比2005年略低外,其余各年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乙类传染病按发病例数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麻疹、布鲁氏菌病、丙型肝炎、梅毒、戊型肝炎、猩红热、甲型肝炎、淋病、未分型肝炎、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艾滋病;丙类传染病按发病例数前五位为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
自2004,年法定传染病全面实施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及时性明显提高,疫情信息更加敏感,对分析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预警系统后,对控制爆发疫情、聚集性疫情的及时性应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完善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是评价和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关键环节。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肠道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多种防控措施,加强肺结核控制项目管理工作,发现并治愈肺结核患者是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最有效措施;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是控制、降低或消除传染病的根本性措施,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是解决易感人群积累的有效措施,根据传染病的特性和疫苗免疫周期进行强化免疫和应急免疫可以降低传染病的爆发和大流行;加强对乡、村级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利用报纸、有线电视、发放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群众的知晓率,也是降低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措施;结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际情况,今后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加强疫情管理,严格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做好传染病监测,加大传染病预防宣传,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制定科学的传染病防治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各种传染病发生。
上一篇:浅析高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下一篇:《科技导报》科普载文作者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