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高校青年的别样青春
乐山,是一座位于中国四川省的地级市,属于众多三四线城市中的一座。它相比于沿海,是一座典型的内地城市;而相对于北方,又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城市。
乐山中心城区有50万人左右,其中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及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加起来超过4万人,占了整个中心城区的近一成。如果只算18到22岁的青年人,三所高校的学生人数远超本地同龄人,成为这座西南小城青年人的主体。
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普及的今天,乐山高校的青年人虽然偏居一隅,从生活方式上看与其它城市,包括那些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并没什么明显差别。他们到沃尔玛购物,到肯德基吃饭;通过互联网与北上广的青年人共享即时的讯息,转发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同样的点赞、吐槽或讨论;他们到成都东郊记忆公园参加动漫展,可能比昌平或者奉贤的大学城里的青年们去参加同样规模的动漫展更为便捷。他们甚至与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青年人一样,追同样的美剧,听同样的流行歌曲,粉同样的超级明星。
尽管如此,他们在饮食、时尚、运动和娱乐等生活方式上,与其它地区的青年越来越趋同的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信仰等却越来越隔阂。他们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相比,虽享受着同样的自由,却在无形中受着某种束缚;虽同样地爱国,却少了一点激进和热情;他们有着同样的青春与梦想,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更显苍白;他们还未真正地长大成人,却将突然独自面对校园外陌生的社会。
【“格式化”的校园生活】
由于乐山城区最好的高校也只是二本,且不在中心城市,因此招录的生源相比一本院校,社会中、低层家庭的学生所占比例更大。家境条件好的家庭,如果孩子不能顺利考取一本院校,那么很可能继续复读一年,或在家庭的安排下到境外游学。所以,乐山高校的青年人与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比起来,可供选择的人生道路似乎更少。
相比于中心城市高校更为宽松的管理,地方基层高校的管理通常更为简单和缺少人性化,依然延续着一些类似高中的方式。比如学生需要早、晚自习;上课查课;课堂上缴手机;学生业余参加讲座要计考勤和学分;学生不能在学校宿舍之外租房外住,甚至对低年级学生实行“恋爱实名登记制”。即使是学生宿舍,也纳入到严格而细致的管理中,寝室卫生被强制要求每周检查,“垃圾箱里不应该有垃圾”之類的卫生标准让人啼笑皆非,检查的结果甚至与奖学金评选挂钩。
如果说有些管制并非出自学校本意,另一些无理要求则来自商业的考量。像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Wi-Fi,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自己付费的网络账户;要领取奖学金、助学金必须要重新按照学校要求办理某银行的借记卡;禁止餐饮送外卖,等等。
学校条块分割的各个部门将学生看作不同的资源或者工具,而不是有个性、有权利的个体。对后勤创收部门来说,学生是“消费者”,如何把学生市场开发出来,成了明里暗里各商家争相追逐的“肉猪”。对学工部门来说,辅导员为了搞好对学生的管理,每个假期都要求学生提前回校报到,任何外出,包括教学见习都要求签署“安全承诺书”。
在种种束缚之下,地方基层高校的青年学生们大体上过着“格式化”的青春,各种有必要没必要的规章制度、条条框框限制了他们。好在进入高校的学生们此前在高中校园早已被“格式化”过一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适应格式化的青春,并且从中一样地找到快乐,习惯了用规定动作挥洒青春的热忱。
【热情不高】
乐山高校的青年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相当比例是由留守儿童成长而来,而城市家庭的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去,以至于每每当有限名额的“贫困生”资助名额下发到每个班级,都免不了一番竞争。有些班级采取的方式是让每个申请的学生上台“晒穷”,然后由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在台下评分。
感受,或者把他们塑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他能跻身精英阶层的话;或者把他们培养成愤世嫉俗的愤青——如果他们处于失落和沮丧中的话;更多的青年人努力去适应、理解身处的社会情境,在高校毕业后再回过头来补上高中就缺失了的社会性发展因素。当然,也不乏出类拔萃的高校青年,他们早早就懂得规划人生,博学广知、视野开阔,有理想和担当……但对于相当部分的学生而言,在独自适应和面对复杂的社会前,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碰壁,象牙塔里莘莘学子的历练和洗礼之路还很长、很远……
上一篇:论高校寝室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完善
下一篇: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