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
摘 要:当前,广大农民工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但是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普遍匮乏。这主要是由于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收入低及生活成本高、政府重视不够所致。为此,笔者阐述了新形势下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提高农民工收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来解决新形势下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农民工;精神文化;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18-03
新形势下,广大农民工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但是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没有得到同步推进,其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不容乐观,呈现出贫困化、孤岛化、粗俗化的特征。新形势下广大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如饥似渴,对精神文化需求主观能动性越加凸显,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把握农民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现状
(一)精神文化需求产品供给不足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农民工对精神文化需求出现高渴求、层次高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产品和服务总量明显供给不足。供需之间缺口巨大,是新形势下制约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障碍,其突出表现在政府和企业供给不足。
一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工的需求,已有的一些文化设施也与农民工的需求难以契合。其表现在:一方面是政府公共财政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笔者在深圳市宝安区工业园调研时发现,在这些企业及工厂密集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很少。例如,多数农民工喜欢看报、技术培训、就业信息,但农民工居住的社区、街道却无阅览室、活动室、培训室。另一方面城市里的文化设施,多数是为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而建设的,没有考虑农民工口味和消费能力,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商业化、高档化对农民工的无形壁垒,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遥而望之。三方面,政府在城市社区文化服务设施供给上,在种类上仍然是依据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进行供给,在数量上仍然是根据社区常住人口的规模比例进行供给,这明显造成农民工文化需求设施供给不足。
二是企业的文化供给与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缺口。当前企业对农民工文化活动重视程度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影响最大,许多企业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关心不够,不少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农民工的个人发展,没有为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也没有为农民工建立文化活动室,居住地附近也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农民工只能靠打牌、睡觉、看电视等方式消磨时光。相对而言,国有企业以及规模比较大的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服务比较重视,而一些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提供的文化服务实施相对简单、贫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
(二)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现实消费能力不强
新形势下,大多数农民工虽然有精神文化需求的强烈愿望,但囿于收入条件、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因素,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现实消费能力整体偏低。一是由于自身工资水平低,使得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消费理念保守,没有经济能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更没有经济能力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大多数农民工有限的收入限制了他们精神文化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仅(不包括包吃包住)2 609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13.9%。2013年多数农民工即使通过加班获得的月平均工资也只有3 200元左右。二是工作时间过长,闲暇时间少,即使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大部分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超过法定工作时间,超长时间的加班使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从事其他活动。2013年外出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9.9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5.2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8个小时。从农民工集中的几个主要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8.2小时,建筑业为59.4小时,服务业为58.5小时,批发零售业为59.6小时,住宿餐饮业为61.3小时。在农民工当中,普遍存在着加班现象。每周加班时间在9个小时以下的占33.2%,加班18个小时至24个小时的,占15.8%,加班超过24个小时的,占6.9%。加班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农民工的常态。总之,农民工收入低,时间贫乏,导致他们无法去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新形势下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观能动性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工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相应促使农民工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广大农民工主观能动性急剧增加,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已经由原来等、靠、要逐步向主动创造性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3年我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8%下降到37.7%,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比2012年增长13%。新形势下,许多农民工开始热衷精神文化需求,他们把闲置的资金投入到精神文化消费领域,便购买书籍、电脑、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少数农民工在工厂、工棚等建立了阅览室、上网室、KTV室、体育活动产所等精神文化需求设施。除此之外,部分农民工还成立了农民工乐队等,他们完全自主创作,深刻体现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渴望。比如:2010年10月,由深圳农民工“旭日阳刚”组合翻唱的一曲《春天里》红遍网络。还有四川万源31岁的农民工周述恒,撰写了45万字的民工打工史长篇小说《中国式民工》等。新形势下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加。农民工已改变过去由被动的获取精神文化,向积极主动的获取精神文化需要。
二、新形势下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匮乏的原因分析
(一)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仍然是现代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制约
“二元”户籍制度阻断了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通道,形成了农村与城市的分隔,其后果就是人为的分为两种身份的人,市民享有权利的同时,农民工却被剥夺了享有同样权利的机会。它成为市民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严重的不平等,阻碍了农民工分享现代城市文明成果的障碍。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工特殊的社会身份以及社会地位,使农民工身份不明,工作不稳,把农民工隔离在了城市社会之外,加深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更拉大了城乡经济、文化等的差距,阻碍了社会公平。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许多权益不能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许多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之后,依旧被排除在现代城市文明之外。这种身份的隔阂扼杀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意愿,并且深深的影响着农民工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一大障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其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尽管我国政府做了很多的改革和探索,但是总体框架仍然需要改变,门槛仍然太高,二元户籍制度依然束缚着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
(二)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民工的收入高低是直接影响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决定因素。一方面,多数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差,精神文化产品消费能力不强,扼杀了他们的文化消费欲望,限制了他们的文化活动开展。根据笔者调查显示:农民工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6.8%、1 200~2 500元的占42.7%、2 500~4 000元的占35.6%。二方面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有所增加,但与物价上涨相比之下,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极其缓慢,他们对持久收入的信心并不太强。有限的经济条件直接制约着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宽裕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开支只能主要用在食品消费上,即使有闲钱,多数农民工也是将大部分收入储蓄起来,或者是寄钱回家,留在手上可支配的闲钱就仅用于生活开支了,从而制约了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可见花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支出可谓微乎其微。三方面城市社会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城市消费水平和生活成本日益提高,农民工日常生活消费已经占去了他们收入的一大部分,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大多收费高,超出了农民工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至于买书、买电子产品、看电影的的消费甚是极少。这种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农民工根本无经济能力去追求或扩大精神文化需求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三)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不够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视不够是造成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少数政府部门负责人目光短浅、没有长远规划,在一些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导向下,片面于发展经济,只对迅速提高GDP,追求眼前利益,对立竿见影地提高农民工的物质水平等政绩工程感兴趣,对长期性、投资大、见效慢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却视而不见,而没有把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摆在议事日程上,忽略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直接导致可供农民工消费的公共文化消费品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员总是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政策,而对农民工却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农民工紧张和劳累的工作之余的精神文化需求,甚至认为农民工只要是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文化需求自然就会满足。总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的惯性,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必须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新形势下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问题的对策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仍需深化
户籍制度是牵涉人口流动、迁徙等全局性的问题,必须由国家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做出决策,在全国实行,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快,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当前户籍制度使农民工成为边缘人并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只有改革和创新制度。增加社会对农民工的包容度,满足这个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这个特殊群体成长,使其转化为“城市人”他们才不会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提出强烈挑战。因此,改革和创新户籍制度,要改变以户籍或居住地为依据的社会文化供给、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政策,将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制度规定全部剥离出去。让那些对城市贡献很大、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尽快转变为城镇居民,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让农民工在公共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与城市人一样的待遇,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
中国有句古语说的好:“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才能为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奠定基础。新形势下,精神文化需求属于消费高端部分,只有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才会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到渠成,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才有一个根本的保证。为此,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所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三是政府要加强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失业等公共服务上的投入,扩大养老、医疗保险对广大农民工的覆盖面,对特殊农民工、低收入农民工群体给予精神文化需求补助,间接补充农民工的收入,妥善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后顾之忧,使广大农民工敢于放手扩大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011年10月中共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不断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从战略层面上来讲,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实现农民工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发展理念层面上讲,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把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纳入政府文化服务和管理的基本范畴,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设施,改变其农民工业余后生活单调的现状。三方面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创建,增强为农民工服务意识,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中,承担起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文化司华中师范大学调研组.当代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张跃进.北京: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3]刘怀廉.北京: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余红,丁聘聘.中国农民工考察[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5]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主编.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6]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4(5).
上一篇:可持续政治稳定的理论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