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广西制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策略
[摘要]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广西部分糖厂规模小、布局分散,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污染治理成本高、效率低。特别是制糖生产主要集中在秋冬枯水季节,结构性污染十分严重。因此,推进广西糖业生态示范产业,对于推动糖业更上新台阶、提高糖业附加值意义深远。文章借鉴循环经济模式,分析广西糖业发展现状,提出循环经济模式将从根本上提高广西糖业竞争力,推动广西制糖产业升级,并提出了相应的制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广西制糖业现状;循环经济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6)12-0071-03
一、问题的提出
广西是全球最适宜种甘蔗的地区之一,甘蔗单产、糖份已达到巴西等著名产糖国水平,总产糖量已超过古巴、澳大利亚等产糖大国。广西现有糖厂95家,其中有68家归属于14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产业趋于集中,总日榨能力33万吨,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糖最多的省区,产糖量占全国55%以上。2000/2001年榨季产糖276万吨,2001/2002年榨季产糖456万吨,2002/2003年榨季产糖564万吨,2003/2004年榨季产糖588万吨,“十五”期间头四个榨季的产糖量合计1860万吨,已经超过“九五”期间的25%。在全国糖业持续亏损或微利的火环境下,广西糖业效益稳定提高,2002/2003年榨季虽然受到“非典”的严重影响,效益降幅较大,但最终实现利润4.9亿元,是全国糖业盈利总和的15倍。在广西12大行业中,糖业的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居全区前三位,能与机械(含汽车)、烟草、电力等行业相媲美,而且它解决了1200万农民和10万产业大军的就业与生计。但广西糖业多数还是在传统生产模式下运行,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按年榨甘蔗3000万吨计算,全区制糖及其深加工过程中将产生约100万吨废糖蜜,约330万吨蔗渣,约310万立方米酒精废液,同时一些蔗渣造纸企业采用的碱法制浆工艺会产生大量的黑液,直接排放后污染河流。这儿种物质都是排放量大、处理难度高的污染物。糖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简称COD,以下称COD)排放约占全区COD排放总量的78%,严重制约了其他新增工业项目的建设。通过发展糖业生态示范产业,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总最,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制糖生产结构性污染问题,而且为重大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因此,积极创新制糖企业生产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一种友好型的环境增长方式就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循环经济模式将从根本上提高广西糖业竞争力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利用自然资料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变。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既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也是一个“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再到“利用废物”,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过程。循环经济发展模型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而且在实践上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我国制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实质上是新、老产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不断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使物质产品、信息、人力资源和资金从不可持续运行的产业领域向可持续运行的产业领域不断转移,从而能大大增长社会经济财富总量的过程。这种过程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目前,广西糖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一方面,国际产糖大国依靠产业保护政策实施低价格、高质量、多品种的竞争策略;另一方面,我国食糖关税壁垒又降到了WTO各成员国的最低水平,全部成员食糖关税平均水平为9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122%,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5%,我国仅仅为15%,食糖进口对我国糖业冲击很大。在亚洲,印度是头号产糖国,泰国、马来西亚都是出口大国,如果实行零关税和自由贸易,如果广西继续采用传统粗放型制糖模式参与国际竞争,糖业的路子必将越走越窄。环保专家认为:仅仅依靠传统制糖的规模经济难以消化成本的悬殊差距,指望国家的保护政策更没出路,必须寻找新型的增长模式。
三、广西制糖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1.再生循环。再生循环就是对过去工业生产中大量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开发,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甘蔗是一种一年种多年生长的经济作物,是最有开发潜力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其光能转化率为18.7%~28%。除了蔗渣造纸、废糖蜜制酒精外,在生产过程中滤泥及酒精废液中也含有大量有机物,用作肥料对甘蔗提高产量和糖份都有很好的效果。甘蔗这棵产业大树,基本形成自我循环的再生生产链: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甘蔗,可望形成以新型制糖产业、蔗渣制浆造纸产业、生物工程产业、食糖深加工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集成的糖业产业集群。
2.增值循环。增值循环就是通过发展深加工的能力和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原材料增值循环,提高产品档次,拓展产品利润空间。据测算当前1吨甘蔗可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378元;1元糖的产值可带动社会总产值是16.3元。此外,除进厂原料蔗外,甘蔗尚有20%的叶、尾梢是营养丰富的饲料。通过应用清洁生产机制与循环经济相结合,对节约资源、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总量、扩大产业链的经济效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制糖生产产生的蔗渣、废糖蜜、滤泥等废弃物经过处理后全部实现了循环利用。
3.转化循环。转化循环就是通过实施工业产品转化,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将产品和资源的使用价值重新纳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广西蔗糖业生产产业链逐步拉长做宽,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蔗糖产品,除了传统的白砂糖、赤砂糖外,还要拓展原糖、精制糖、绵糖、低聚糖等新领域,特别是精制糖产品不断占领市场,就会逐步推进制糖“两步法”。
4.保护循环。保护循环就是
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除生产企业实现达标生产外,环境防治工作已经前移到原料。通过逐步推行绿色食品甘蔗生产技术规程,健康种苗应用、猪(牛、羊)——沼——蔗——灯——鱼生态模式、蔗叶还田、病虫害生物防治、因地制宜推广糖厂酒精废液和滤泥还田等技术。通过生态蔗园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达到生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实现蔗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四、广西制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政府的作为
1.协调好利益分配。必须考虑广西1200多万蔗农的利益,要增加蔗农收入,必须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现存广西的政策和法律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完善,要充分考虑蔗农、制糖企业、协会中介和流通企业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针对日前糖厂设备利用率低的情况,今后对以增加制糖生产能力为主的扩建、新建项目一律严格审查。
2.引导糖价。糖是敏感商品,政府不能强行规定价格,但要引导其形成价格长效、合理机制。现在国家有棉粮比价,粮食的保护价是70元/50公斤,作为产糖大省,政府应指导、引导售糖的合理价格,通过糖协来协调企业,促使糖价同归合理价位。广西提出应有的糖粮比价,按历史上的比价看,在1:3以上比较合适,现在1吨粮食1600元,也就是说广西糖价要在4800元/吨以上,这是底价。要巩固这个底价,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食糖价格机制。
3.政府采取行政、经济手段确保实效。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坚决维护糖业生产、销售秩序,抓好蔗区管理,保证砍、运、榨、销、种正常;在经济手段方面,一是加大对制糖企业的信贷支持,保证企业有足够资金维持运转,不低价竞销,不拖欠农民蔗款;二是在食糖销售上确定最低指导价,由广西糖业协会组织企业自律,做到均衡销售;三是财政贴息支持企业按政府指导价实施地方收储。此外,还要争取国家支持。在食糖进口、国储糖出库投放以及糖精限产、限销、限用等方面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要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由废物产生者提前预付再循环利用的费用。应将循环经济理念和3R原则引入《环境保护法》和《固废法》的修改工作中,将废弃资源再利用与安全处置、生产责任延伸制度等要求与废弃物处置费、产品收费、押金等经济手段相结合,根据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先易后难的原则,以促进广西制糖企业循环经济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雪梅]
上一篇:用辩证思维谋划草业发展
下一篇:叶面肥的应用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