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对于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我有三方面体会。第一,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动力;第二,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第三,万企创新,产业升级。
科技革命的挑战与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中国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方面,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求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有较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串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次顺序发展。以工业发展为例,德国已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而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中国,我们还在进行工业2.0,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很大机遇。总体而言,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我国制造业有着独特而巨大的发展优势,有着光明而美好的发展未来。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必然是“并联式”发展过程,整体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对产业发展而言,就是要工业2.0、3.0、4.0同步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机遇,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
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可以不再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一步步顺序发展,这将大大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
今后三十年,在“智能制造”这一核心技术方面,中国制造业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完全可以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并行甚至超越。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道路自信,应该集中全国优势兵力打一场战略决战,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抉择,必将取得伟大胜利。
智能制造的内涵与愿景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有四大驱动力:一是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二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普及应用;三是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战略突破;四是集成式智能化创新。
因此,智能制造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我们其他相关的工程和行动,如绿色制造、服务制造等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牵引。
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以CPS系统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我认为,智能制造在中国工业的实现至少需要20年。目前大家提到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只是初级的智能制造,真正走向智能制造需要长远目标,也需要阶段目标。因此,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发展策略。十年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三五”时期,即2015~2020年,这一阶段应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部分行业和企业可以开展智能化应用的试点示范。第二阶段是“十四五”期间,即2020~2025年,这一阶段基本完成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全面应用。
“十三五”三项重点工作
对“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全面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特别是推进制造装备技术改造工程和数控的创新应用工程,推动行业和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强调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高度重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要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巨大存量资产。支持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这是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要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着重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装备和生产线,同时抓好智能车间和工厂的试点示范项目。“机器换人”可以节省生产一线劳动力,但是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企业竞争力。还要推动“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数控和智能技术是革命性的共性技术,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种机械产品创新。“十三五”期间,要使我们工业产品整体升级为“数控一代”,同时也要抓好“智能一代”创新工程的试点示范。
二是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和系统武装中国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要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大规模“机器换人”,但是装备从何而来,不能够也不可能大规模用外国机器来替换中国工人,不可能也不能够用大规模的外国系统来支撑中国制造业。因此,《中国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是做强做优智能装备制造业,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和系统武装中国制造业。
三是强调“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即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前景广阔。长远来看,“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不断产生,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历史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建议要着重推进定制化规模生产,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动广大制造企业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
推进产学研金政深度融合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企业是主体,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升级的主体。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家、管理者和工程师的积极性。企业需要思考、探索和奋斗: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新的动力在哪里?如何创新驱动?如何产业升级?企业发自内心的发展需求、企业极为强烈的发展需求,应是我们推进《中国制造2025》最强大的动力。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推进产学研金政深度融合,动员千军万马,全面推进有组织的创新。需要强调的是,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动员他们、组织他们、依靠他们。
此外,政府也要对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支持,要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能力,应围绕服务的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有效增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我认为,在今后几年中,技术改造将会是工业投资的重要方向,也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最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技术改造,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技术改造的投融资风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发挥政府对技术改造有效投资的作用,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技术改造引导资金的规模,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
总之,《中国制造2025》是中央向全社会发出的建设制造强国的动员令,要全行业动员起来、全社会动员起来,一起打一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人民战争”。
上一篇:无公害茶加工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