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趣味心理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的阻碍。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从众现象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日某人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地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将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水池里增加所有鱼的活力。
所谓鲇鱼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引入竞争机制后产生的活力。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3个仆人每人1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10锭,第二个人赚了5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到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第三个人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的。该书第25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上述那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叫做“马太效应”。
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通过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将有些学生列为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对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期望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霍桑效应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6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实验持续了一年多。这个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2、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3、企业文化——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林医生摘自《科学大观园》,本刊责任编校/肖雄杰)
下一篇:向世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