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除草剂药害的识别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2,4-D类除草剂,杂草焚、虎威二苯醚类除草剂,拉索、都尔酰胺类除草剂等7种五大连池市龙镇常用除草剂产生药害症状的识别。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识别
中图分类号: S4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31-1
由于除草剂的品种较多,理化特性、作用部位、作用原理等都有差异,因此产生药害的症状也不同,有的在农作物体内,有的表现在外部;有的在地下部分,有的在地上部分。
1 2,4-D类除草剂(二甲四氯,2,4-D丁酯)药害症状
这类除草剂属于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被农作物吸收后,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裂异常,根尖膨大,丧失吸收能力,茎秆扭曲、畸形,筛管堵塞,韧皮部破坏,养分运输受阻,水分不能正常运输,失去正常生活能力,最后导致死亡。
西瓜受药害后的症状是:老叶不长,新叶为畸形,茎脆弱,花脱落,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小麦受药害后的症状是:叶片失绿发黄,出现畸形穗。玉米在6叶期后使用2,4-D,用药量过大受药害的症状是:叶片卷曲或成葱管状,脆弱易断,雄穗抽出困难,严重时甚至抽不出雄穗。
2 杂草焚、虎威药害症状
这二种除草剂属于二苯醚类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形成触杀作用,干扰呼吸作用,抑制ATP的生成,使营养吸收和运输困难,导致能量缺乏而死亡,还有的使气孔关闭、植株体温增高而引起坏死。
杂草焚在大豆田用于叶面处理时,用量不当可使气孔关闭,呼吸和能量的产生受阻,使细胞不能分裂,新叶、老叶产生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焦,但对生长点无破坏作用,再出现的新叶没有药害。大豆在3片复叶后触药较多,也能表现出叶黄皱缩的症状。
虎威在苗前及苗后被大豆吸收量过多后,破坏光合作用,叶片黄化,叶片产生枯斑或者边缘为红褐色,类似大豆的轮纹病和褐斑病,但无病菌子实体,无发病过程。
3 拉索、都尔药害症状
这两种除草剂属于酰胺类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抑制蛋白酶活动,使蛋白质无法合成,造成芽和根停止生长,不定根形成困难,最后表现出各种症状。
拉索和都尔用量过大时,玉米出现叶片变形,心叶卷曲成鞭状,根、茎、叶肿大,生长受抑制。大豆受这类药害时,叶片皱缩成心脏形。
4 灭草锰、燕麦畏药害症状
这两种除草剂属于氨基甲酸脂类除草剂,被农作物过量吸收后,抑制生长点的生长,阻止酶、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不能正常分裂,因此导致农作物受害死亡。对禾本科农作物主要是抑制根和生长点的分生组织活动,使胚芽呈畸形。对敏感性农作物,即阔叶农作物,生长点受抑制,产生环状叶。
灭草猛在大豆播前用药超量时,由于抑制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大豆生长不正常,幼苗叶片皱缩,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燕麦畏在小麦播前用药量过大时,被小麦芽鞘大量吸收,造成芽鞘顶膨大,鞘顶空,生长停止,出苗后叶片深绿、枯死。
5 绿麦隆药害症状
绿麦隆是取代脲类除草剂,用量过大时,农作物会产生药害。农作物根部吸收绿麦隆后,光合作用及电子传递受到抑制,典型症状为“缺绿症”,即植株叶片尖端和边缘褪绿,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发黄,停止生长,最后使整个植株由于缺乏养分而“饥饿”致死。
6 扑草净、西玛津药害症状
扑草净、西玛津属于三氯苯类除草剂,施药量过大时,被农作物吸收过多时造成“缺绿症”,先是受害植株的叶片尖端和边缘失绿,叶片发黄,生长停止,最后由于缺乏养分而被饥饿致死。
西玛津被小麦、玉米等吸收过量时,由于抑制光合作用,叶片产生缺绿和枯斑症状,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甚至缺少养分而“饥饿”死亡。由于西玛津的残效期长达一年之久,而小麦、大豆、十字花科蔬菜等农作物无分解西玛津的机制,均易产生药害。
扑草净被农作物吸收过量时,运输至绿色叶片内抑制光合作用,叶片失绿发黄,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小麦、玉米受害,幼苗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似火烧状,然后扩及全叶。大豆受害,叶片先发绿发黄,逐渐变褐色,下部叶片严重,似缺铁症状,上部叶片失绿,下部叶片浓绿。
7 氟乐灵药害症状
氟乐灵属于苯胺类除草剂,通过禾本科植物的幼芽和阔叶植物的下胚轴吸收,用药量过大,吸收量过多,可抑制生长。大豆受药害的症状是:细胞停止分裂,根尖细胞变小,皮层细胞增大,细胞中液泡增大,使细胞丧失极性,胚芽胚根生长受到抑制,产生畸形,呈“鹅头状”根茎,新根很难生长,根的数目极少。
上一篇:化学除草剂实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