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令人并不满意。因此,如何提高中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具体做法。
关键词:提高;有效性;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33-01
《物理》作为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赋予成长中的学生以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然而,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物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提高中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出发点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由于教学活动而引发的学生学习的变化,促进学生学习变化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物理学的开篇是"绪论",它是新生入学后学习物理学的第一堂课。上好这堂课,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和巩固学习基础的作用,又能为后续课程作一个良好的铺垫,同时也可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绪论课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1.1通过绪论课让学生明确物理学这门课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担当着的角色? 北大物理教授赵凯华说:"物理代表着一套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步骤与方法,把这套方法运用到什么问题上,这个问题就变成物理学"。今天的时代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科学技术以极高的速度发展,又推动社会飞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职学生,虽然将来不大会做专门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所从事的职业,无不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同时,还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因此同样应当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具备起码的科学精神,了解必需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所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物理是普适性的,物理是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物理给予人观察、发现物质世界的方法,给予人掌握技术、应变生活、创新技术的潜力。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对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我国资深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学……,以物理学为对象我学到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物理学的知识有时是很有用的,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这些能力,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
1.2通过绪论课向学生理清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内在关系。职业学校教育既要着力于现实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又要着眼于未来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为毕业生今后转岗、晋升奠定基础。既要强化学生毕业后立即上岗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即首次就业需要的顶岗能力,又要全面提升學生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职业能力,更要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偏弃。其中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生如何做,而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物理课则为技术奠定能力,着眼于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工科专业,如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运用物理实验原理和图像了解医学的检验结果,从而确定病情。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把生活和教学整合,使课堂教学连接生活,让教学贴近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非常有效的。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活中蕴藏了无数的物理知识,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日常生活中的沙发、离心脱水机、电风扇、自行车、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手机等,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实物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及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只要适当地引导便能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然后用物理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有用是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作用,真正感到学习的需要时,才能培养起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的强烈学习兴趣,才会由被动变主动。
3.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两个元素处理得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记得有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老师,您上课一笑,我们可高兴了"。事实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极大。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相互的作用。师生和谐是教好书的前提。 "爱屋及乌",由喜欢教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满意,或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指责等,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坏,从而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继而教师一上课心里就烦,对教师所讲知识也烦,甚至跟教师产生对抗,你让这样做我偏那样做,学生的这种不良情感必然导致知识的传授受阻,宛如向板结成一块的泥土灌水,虽然上面满溢,可是实际渗透滋润不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下一篇:什么在阻碍中国获得科学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