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新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摘 要:黄山市是新安江的发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新安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阐述和分析了黄山市新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新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01-02
所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物,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等不合理使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处置不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工业点源污染相比,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布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过程更复杂、更难以控制等特点。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的六股尖,是黄山市的母亲河,地跨皖浙两省,安徽黄山境内干流长度242.3km,流域面积6 440k㎡,约占新安江全流域面积的55%,是我市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流域内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均占全市的70%以上,也是我市乃至下游地区的水源保护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加上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在我市工业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整治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显得十分突出,已成为新安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因此,为保护新安江流域水环境,2011年全国第一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启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1 黄山市新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使用情况 流域内化肥使用量(折纯):氮肥19 646t,磷肥4 500t,钾肥5 880t;氮肥(N)施肥水平135kg/hm2,磷肥(P)施肥水平45kg/hm2,钾肥(K)施肥水平90 kg/hm2,三元素施用量合计270kg/hm2,高于国际公认的施肥量上限225kg/hm2施肥水平20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低,其中氮肥利用率为35%、磷肥利用率为50%、钾肥利用率为55%;肥料使用不合理,一是施肥时期偏重于前期,许多养分得不到作物充分吸收而流失,二是氮、磷、钾三元素的配合比例不合理,重氮肥、轻磷钾肥的现象比较普遍。
1.2 农药使用情况 农药使用量1 908t(折纯360t),农药利用率40%左右。以常规化学农药为主,生物农药使用比例不到15%。由于农药的施用通常采用喷雾的方式,农药中的有机溶剂和部分农药漂浮在空气中,污染大气,农田药物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则可通过渗透作用到达地层深处,而污染地下水。
1.3 农膜使用情况 据调查,全市使用农膜(包括地膜、大棚膜、遮阳网等)覆盖栽培作物面积约3.1万hm2,其中地膜覆盖栽培2.4万hm2、总用量约1 440t。由于我市使用的绝大多数农地膜厚度达不到国标要求,抗拉能力差,易碎,不易回收,一般残留量在20%左右。生物降解地膜由于受材料、价格影响,大面积应用推广还存在一定难度,导致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白色污染”。
1.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我市农作物秸秆主要是水稻和油菜。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有:留高茬直接还田、养殖垫圈还田和机耕翻埋等。水稻秸秆的综合利用率约为60%,油菜秸秆利用率约为65%。由于秸秆产生量大,不便运输,堆放场所有限,茬口安排时间紧,加上从事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企业较少,价格偏低,致使企业和农民双方对资源化综合利用积极性都不高,存在随意丢弃,甚至露天焚烧的现象,直接污染水体和大气。
1.5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情况 据统计,我市每天畜禽粪便排泄量达2 541t,尿2 720t,废水排放量1 000t左右,目前资源化利用率仅70%。特别是近些年,畜牧业发展较快,在如何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优化畜禽规模养殖布局、推行畜牧清洁生产、搞好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进畜牧业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污染物污染环境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我市新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按照《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现提出如下防治措施:
2.1 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要在全流域范围内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深入研究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扶持开发生产生物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推广免耕覆盖、保护性耕作和化肥深施技术,减少肥水流失。
2.2 积极开展农药使用减量控害行动 全面(下转107页)(上接101页)禁用甲胺磷等高毒有机磷农药,推广高效、低毒的替代农药和生物农药。建立茶叶、菊花、水稻、蔬菜等安全用药示范基地,推广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加大新型施药机械、施药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施药工效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大力开展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安全使用农药水平。积极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机防队,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农药企业的经营行为,杜绝不合格农药流入市场。
2.3 切实加强畜禽、渔业养殖污染防治 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积极鼓励研究和推广应用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科学配制饲料,规范饲料添加剂使用,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氮磷排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畜禽养殖小区(场)建设行为,使畜禽养殖小区(场)污染物排放达到畜禽养殖业排放标准,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采取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大对渔业水域污染和涉鱼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依法查处涉渔污染案件,积极参与涉渔工程环境评价。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2.4 加快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和清洁工程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农村沼气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项目为契机,充分发挥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引导有条件的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在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和水源清洁设施等,对生产生活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配套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推进农村物业服务站建设,构建农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2.5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应用“猪—沼—果”、“猪—沼—菜”、稻鸭共育、稻鱼(虾、蟹)混养等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继续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体系,加快“三品”认证步伐,加快推进“三品”生产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清洁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监管制度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毅.浅谈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措施[J].农村可再生能源及生态环境,2005(6):13-14.
[2]黄山市环保局.黄山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R].2011.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