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数学,更是生活
现实生活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是数学的生命、是数学应用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示:“要重视从学生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只要留心观察,现实生活到处都有数学的存在。数学的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一、挖掘生活素材、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它需要我们去体验、去探究、去尝试。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获取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首先问学生,大家想一想我们校园中哪儿有长方形?学生答:乒乓球台、篮球场、花园等。它的长、宽各是多少?面积如何计算呢?让学生亲自去测量长、宽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解答。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我们班里男生是多少人?女生是多少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所以,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明确知识价值,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设计既要重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要注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的设置,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入。学生的兴趣就难以激发出来,同样脱离了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会使学生学习缺乏激情,感到枯燥乏味,过深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会使学生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教学时,要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考问题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这种新的分配方法。又如,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一个数学问题的合理提出,它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的创设上多下功夫,尽量使问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来,到现实生活中去。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人参与探究、参与体验。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平台,参与形式多样化、全面化、民主化和平等化。使学生从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用8块小正方体木块,你能摆出几个长方体?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尝试,方法多样化,从学生动脑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探求新知。去体验成功。又如,我们班享受“国家蛋奶工程”的同学是多少名?这一周送货员给我们送来了150袋奶150个鸡蛋,30名同学每个同学一天喝一袋奶吃一个鸡蛋,这一周是否刚好喝完奶、吃完鸡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体会,人人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身边,享受数学的乐趣。
总之。是数学,更是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放眼大世界,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发现数学、认识数学、探究数学、发展数学、喜欢数学。
下一篇:数学与西方世界的兴起